神童张炘炀个人简历(神童张炘炀13岁读研)
神童张炘炀个人简历(神童张炘炀13岁读研)这个要求对张炘炀来说,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他大笔一挥,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居高临下的感觉真好啊。”2005年,刚满10岁的张炘炀在万众瞩目之下进入了大学校园,老师对这个“神童”也十分感兴趣,提出让他写几个字看一看。最终张炘炀的父母还是没有选择买房,但在几年之后,随着北京房间的疯涨,所有人再一次意识到,神童就是神童!这下可亏大了!那么,张炘炀真的是天生的“神童”吗?他为什么非要父母买房?曾经闻名全国的他现在怎么样了呢?
“他们要是不给我在北京买房,我就不答辩,也不读博士了,还不如退学回家!”
2011年8月,16岁的研究生张炘炀在面对记者采访时,一脸坚定地说出了自己愿意读博士的要求,旁边的父亲露出了为难的表情。
这个报道一发布到网上,立马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反感,这个全国“最小的大学生”“开挂的神童”,大家原本是极高的期待。
但看到他竟然如此虚荣,还理所当然地逼迫父母,大家都开始批判:中国教育的悲哀、过早成长得不成熟、情商极低等等说法愈演愈烈。
最终张炘炀的父母还是没有选择买房,但在几年之后,随着北京房间的疯涨,所有人再一次意识到,神童就是神童!这下可亏大了!
那么,张炘炀真的是天生的“神童”吗?他为什么非要父母买房?
曾经闻名全国的他现在怎么样了呢?
父子斗智,顺利考上研究生2005年,刚满10岁的张炘炀在万众瞩目之下进入了大学校园,老师对这个“神童”也十分感兴趣,提出让他写几个字看一看。
这个要求对张炘炀来说,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他大笔一挥,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居高临下的感觉真好啊。”
这样的表现让老师们非常担心,也许过多的赞美和关注,尽管张炘炀确实才能出众,但似乎年幼的他失去了平常心。
很快这一点在学习方面也露出了端倪,他一开始并不适应大学的课堂,很难保持认真听课。
像其他同龄人一样,坐不住的他就开始做小动作,不是偷偷拽女同学的头发,就是用笔在别人衣服上画画恶作剧。
这个时候,一个重要的人再次出马了,在发现儿子的变化之后,张会祥意识到,10岁的儿子心智并不成熟,不能自己面对相对自由的大学生活。
因此他果断地把家从辽宁盘锦搬到了河北廊坊,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工作,专门陪儿子住在校园里继续陪读,很快这个办法就显现出了成果。
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张炘炀的成绩再次提升了上来,顺利通过了大学的种种考试,因此他自己都承认:“这些成绩我只占三分之一,另外的都是父母和老师的。”
2008年,13岁的张炘炀用三年的时间读完了大学客舱,通过了北京工业大学的研究生考试,成为了全国最小的研究生,但他也迎来了自己叛逆期。
读硕士期间,也许是没有同龄朋友的孤独,张炘炀开始沉迷电脑,父亲发现之后非常愤怒,两人因此产生了许多矛盾。
一次争吵后,父亲张会祥气得连夜从大学步行几十公里回到廊坊的家里,不愿意继续陪读,但张会祥却说:“人都是要断奶的,想让我一辈子听他的,这是不可能的。”
被大大缩短了成长时间的张炘炀,显然思考方式非常直接,叛逆也来得更加强势,但他虽然自大却也很理智,很快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
在发现自己学习进程落后太多,很可能无法及时完成论文毕业之后,他立马慌了,夜以继日地开始学习,最终总算完成了硕士论文,迎来了答辩,但他却因为一次争吵又一次萌生了让父母买房的想法。
强硬要求父母买房其实张炘炀已经不是第一次有这个念头了,在家里刚搬到廊坊市的时候,他就不断地催促父母:“现在房价才2000多元一平方,快买房!”
但先不说张会祥夫妻俩不愿意相信儿子的判断,就是想买,只靠工资收入的两人也根本买不起房子,因此他们只好想办法搪塞过去。
“现在家里钱还不够,而且以后房子多了,也许房价会更低的。”
每当张炘炀听到父母的答复,他都非常不认可,但小小的他也没有其他办法,因此只好妥协。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成熟的他心里的危机感更重了,读硕士期间,身边的同学们都开始结婚、买房,进行着人生的规划,这让慢慢成熟的张炘炀更着急了。
已经接近一米八的他看上去有着青少年的稳重,再不是曾经幼稚的小男孩,他也有了暗恋的女孩子。
但当同学让他表白时,张炘炀却表示:“等有了北京户口,买了房子,找个好工作再表白,不然没有权利说爱情。”
这种想法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习惯了众星捧月的张炘炀却把压力转接给了父母,在一次和同学的争论中,这个想法彻底压制不住了。
这天正和同学讨论北京房价的他,忍不住再次抱怨:“北京的房价太高了,根本不合理,哪里买得起呢。”
也许是早已看不惯年少有成的张炘炀,一个同学语气轻蔑地说:“那你就滚回老家去啊。”
这句话狠狠地伤害到了张炘炀的自尊,本以为站在众人之上的他,却发现自己在现实面前如此渺小,还要被人嘲讽,他再也受不了了。
这时正是硕士毕业的关键时期,他回到家里,对着父母强硬地提出了要求:“你们要是不全款在北京给我买房,我就不答辩了,也不读博士了。”
这个要求让父母头疼不已,眼看就要进入下一步计划,怎么能就此放弃呢?
可北京的房价实在不是两人可以负担的,他们便努力地安抚儿子。
恰好在此时,有媒体想要采访这位13岁的硕士生,张炘炀父子俩都来到了《看见》的节目组,本想借助采访帮忙说服儿子,但张会祥却没想到,这次采访让儿子陷入了舆论的旋涡。
主持人在听完张炘炀要求父母买房的要求后,忍不住劝说:“想要在北京早点买房是好事,但你有没有考虑过父母的能力是无法承担的?”
张炘炀却很从容地回答:“如果他们没钱,就不该带我来北京,没有房子的话,我肯定是不会留在北京的,不如回老家工作。”
听到这话,主持人也有些无奈,过早地进入到成年人的环境,对这个孩子来说,似乎确实不是一件好事。
紧接着张炘炀继续说道:“其实不是我逼他们,是他们自己逼自己,本来希望我留在北京的是父母,那他们就该为此努力。”
这个逻辑听着很理所当然,但却完全否定了父母这些年对他的用心,也因此,这番言论被报道之后,不少网友议论纷纷。
有的人说:“他是在报复父母,在为自己丢掉的童年时光谋不平。”
也有人说:“他已经完全失去了感恩和平常心,把索取当成了理所当然。”
种种言论围绕着张炘炀展开,曾经站在光芒和赞美里的男生,似乎成了最不堪的存在。
但张炘炀真的如此罪大恶极吗?
其实并不是,这个过早地进入社会,来到浮华城市的小男孩,难免迷失自己,变得固执自我,却又脆弱不堪,不得不说父母教育确实存在缺失。
张炘炀的父母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忍不住开始怀疑,是不是因为自己的揠苗助长让孩子的人格成长并不全面呢?
10岁的大学生1995年7月8日,张炘炀出生在辽宁省盘锦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他的母亲是老师,父亲也是80年代少见的大学生,这样的家庭环境里,他也显露出了学习的天赋。
从小天资聪颖的张炘炀两岁就能识千字了,父亲张会祥发现儿子的能力后,便燃起了培养孩子的信心,身为公务员的他工作并不忙碌,因此便把重心放在了孩子身上。
2000年秋天,刚满6岁的张炘炀被送进了小学,结果不到一个月,他就提出要跳级,张会祥在仔细考察之后,便同意了这个要求。
就这样,张炘炀一个月读完二年级,四个月读完了三年级,而后直接跳到五年级学习,本是六年制的小学,他两年时候就读完,升入了初中。
在进入初中之后,张炘炀十分安稳地读完了三年。
但即将毕业时,他再一次对学校的教学内容开始厌倦,因此便回家自学了半年,直接跳级到了县里的高中读起了高三。
这时,张炘炀的“神童”名气已经慢慢打响了,县里都知道有个10岁的男孩即将参加高考,这种备受瞩目的感觉让他十分享受,因此经常和父亲说“我就是世界上最牛的人”。
其实这个时候就可以看出,长期领先人前却没有得到合适的心理教育,有着儿童身份的张炘炀不能很好地处理年少成名,虚荣自大的种子悄悄地埋下了。
很快高考结束了,张炘炀考出了505分,被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录取的他,成为了全国最小的大学生。
有不少人也有些失望,为什么不再准备一年,考个名牌学校呢?
但张会祥的父亲却很有一套想法:
学历高一点学的就多一点,上二本大学就把他当做高中对待,研究生再当做大学对待,不也很好吗?
有了父亲的详细计划,张炘炀自然一步步走得很稳健。
2005年夏天,他来到大学报到,正式成为了一名大学生。
但很快,随着父亲放手不管,还有着孩子贪玩天性的他迅速放纵了自己,成绩一落千丈,正如上文所说,在父亲的帮扶下,他才再次找到了方向。
从这一路的学习经历里,不难看出张会祥这个父亲的能力,他独特的思路和极强的教育能力是张炘炀成为“神童”的最大助力,但也因此让孩子成为了一棵藤蔓,似乎只能依附于他。
超速成长的代价尽管发现了问题,但短时间内却没有办法改变,因此张炘炀的父母便决定暂时欺骗儿子。
他们租下了一套房子,和房主等人商量了合作,告诉张炘炀这是家里买下的房子,让他好好准备答辩,继续读博士。
信以为真的张炘炀非常开心,一直以来,专心搞学术的他自认未来必然收入不高,肯定是买不起房子的,因此也不想继续深造。
现在得到了父母的支持,他觉得自己可以不再考虑现实,专心实现自己的理想,钻研数学了。
2011年,16岁的他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开始攻读博士学位。
已经完全长成一个男子汉的他也变得成熟了很多,他不再频繁地接受采访,而是专心于学术,期待未来可以攻读博士后,然后当一个思想和时间都自由的大学教授。
而在生活上,他也没有了那么多的虚荣心,反而用自己的方式来接受着现实的窘迫。
生活简朴的他为了省钱很少会打出租车,将学校周围的所有公交线路都记了下来,出行都靠着公共交通。
他也学会了帮父母省钱,在母亲让他去超市买桶装水的时候,他也会拒绝:“5毛钱就能在楼下借2.5升的纯净水了,干嘛买超市的。”
此时的他依然有着巨大的压力,但曾经忽略的“爱,同情和责任心”却在一点点被找回来。
16年来,一直超速成长着的张炘炀终于慢慢找到了自己的步调,还年轻的他也有着足够的时间去构建一个稳定安宁的内心。
博士在读期间,他一边做功课,一边担任了助教,每周都帮助导师批改着本科生的作业,忙碌的他现在很少会玩电子设备,而是一心投入在学术中。
不得不说张炘炀还是幸运的,比起其他误入歧途的神童,他虽然年少时有些不成熟,但却没有犯下什么大错。
2019年,在读了8年博士后,张炘炀终于毕业了,他按照最初的想法,在大学当起了老师,也早已消失在媒体的镜头里,如今可以给新一代青年们传授知识,也算是圆梦了。
在2022年,又有45名学子进入了中科大的少年班,似乎“神童”们总是层出不穷,但这种超常教育中,其实已经在我国热度不再。
许多人发现,在之前被家长们追捧的“天才培育”中,虽然有些孩子确实脱颖而出,但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儿童。
毕竟每个父母眼里,自己的孩子总有过人之处,也常常“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期望有时候却是压力和摧残。
教育是为了育人,而不是为了“造神”,我们不要沉迷于“神童情结”,不然难免会走火入魔,孩子也会在这些畸形的期待里变得面目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