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大宝寺朝圣之旅(老张读广州之五)

大宝寺朝圣之旅(老张读广州之五)六祖慧能也称曹溪大师,所以六祖堂的旁边牌匾书写曹溪法乳,曹溪指的就是六祖。但这也是一个禅宗典故。真觉胜禅师已悟道,名望、道德、修持功夫都很高,圆悟勤去看他,他正在生病,膀子上生疮,很痛苦,疮烂了,流出血来。圆悟勤一到,向他跪下求道,真觉胜指着疮上流出来的血说:“此曹溪一滴法乳。”此匾由来于此。六榕寺和光孝寺一样,都供奉的是六祖真身等比例铜像。六榕寺的铜像建于宋989年,距今已经一千多年,从文物的角度来说,尤为珍贵,所以六祖堂门口设一个大桌子,香客只能在门口跪拜,不能入内,算是对六祖的尊重也算是对文物的保护。花塔全身铜铸,虽建于大宋年间,距今千年已过,但是根基牢稳,虽有1.7米的倾斜,但其底部九井花岗岩砌筑的结构使得花塔足以屹立千年纹丝不动。这一方面体现古人高超的宗教建筑艺术,也体现当时政府对于六榕寺的重视。六榕寺这个名字是因为方面苏东坡先生见寺内六棵古榕树而挥毫题词六榕而得名,从明朝年间才

大宝寺朝圣之旅(老张读广州之五)(1)

去过光孝寺再到六榕寺就感觉比较小,入口和出口就在一起,如果不特别标明很多人就会走错。据资料显示,作为广州四大寺之一的六榕寺曾经也是占地很大,只不过历史原因把好多地方割让出去,才有了现在的这种规模。比起光孝明显就显得小了许多。但是麻雀虽小却也五脏俱全。

门口虽没了凶神恶煞的哼哈二将守门,但直入大门依旧能看到笑脸相迎的弥勒佛,看见弥勒佛自然到了弥勒殿,左右四大天王屹立在天王殿,严肃高伟,各持法器,似乎严正以待保卫佛教这份清净。弥勒佛的背后是韦佗大菩萨,也称韦佗护法。目光严肃的正对大雄宝殿。这些都是佛教寺庙基本的建筑构成,自然一样都不能少。

虽然韦佗菩萨正对大雄宝殿,但是在六榕寺内,中间还有个特别重要的建筑,就是花塔。花塔算是六榕寺最具代表性的寺庙建筑。在广州流传这么一句话,光孝以树传,净慧以塔显。净慧就是六榕寺,六榕寺原名净慧寺,这个塔指的就是花塔。

六榕寺花塔高57米,八角九级,里面十七层。塔的外形华丽壮观,檐角都悬挂吊钟,整个塔好像是花朵叠成的一根花柱,塔顶好似长在最高一朵花上的花蕊心。这是“花塔”的第二重涵义。塔顶有元至正十八年(1358)铸造的千佛大铜柱,连上面的九霄盘、宝珠及下垂的铁练总重达5000公斤。六榕寺塔始建于公元537年,供奉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公元1097年宝塔重建落成,新塔为砖木结构,供奉“贤劫千佛”像及五百罗汉像,故称千佛宝塔。1358年,塔内顶层加铸千佛铜柱,柱身铸1023尊佛像。因塔身斑斓壮观,历史上经常显现光华,又称花塔。塔身刻有檐枋、陀墩、雀替、梁头上雕刻着植物花鸟图案。每层皆叠涩菱角牙出檐。繁复而有韵律。

花塔全身铜铸,虽建于大宋年间,距今千年已过,但是根基牢稳,虽有1.7米的倾斜,但其底部九井花岗岩砌筑的结构使得花塔足以屹立千年纹丝不动。这一方面体现古人高超的宗教建筑艺术,也体现当时政府对于六榕寺的重视。

六榕寺这个名字是因为方面苏东坡先生见寺内六棵古榕树而挥毫题词六榕而得名,从明朝年间才开始正式命名为六榕寺,沿用至今,以前叫净慧寺,所以就有了那句,光孝以树传,净慧以塔显,此寺庙最早时候还叫宝庄严寺。六榕寺大门口挂的牌匾上的六榕二字就是苏东坡先生所书。门口一副对联: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一副对联写了两大文豪和六榕寺的渊源。上联博士指的是青年才俊王勃,王勃是因为塔而来到净慧寺,当年只有二十五岁,就以成名天下知,反观今人,二十五岁还为毕业,实在差距不能用千里所比,也大概是天妒英才,离开净慧寺第二年王勃写完一篇旷古佳作滕王阁序后就不幸去世,享年二十六岁,着实惋惜。下联写的是苏东坡先生,他应六棵榕树而结缘净慧寺,也因他所提六榕从而让净慧寺有了六榕寺的名字。可以现在那六棵榕树已经不复存在,但这段佳话却源远流长。

六祖慧能大师对于禅宗的发扬光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一般禅宗道场都会设有六祖堂,六榕寺也例外。六祖慧能大师的真身舍利先存韶关南华寺,是现存不多的高僧真身舍利,对于禅宗道场都尤为尊敬。

六榕寺和光孝寺一样,都供奉的是六祖真身等比例铜像。六榕寺的铜像建于宋989年,距今已经一千多年,从文物的角度来说,尤为珍贵,所以六祖堂门口设一个大桌子,香客只能在门口跪拜,不能入内,算是对六祖的尊重也算是对文物的保护。

六祖慧能也称曹溪大师,所以六祖堂的旁边牌匾书写曹溪法乳,曹溪指的就是六祖。但这也是一个禅宗典故。真觉胜禅师已悟道,名望、道德、修持功夫都很高,圆悟勤去看他,他正在生病,膀子上生疮,很痛苦,疮烂了,流出血来。圆悟勤一到,向他跪下求道,真觉胜指着疮上流出来的血说:“此曹溪一滴法乳。”此匾由来于此。

大宝寺朝圣之旅(老张读广州之五)(2)

广州四大古诗都历史悠久,拥有上千年的历史,可是六榕寺几经割让使得地方较小,不象光孝寺可以尽情展示,所以很多历史遗留的东西只能靠文字传承,靠文字让香客感受六榕寺的沧桑。于是六榕寺到处都能看见刻写密密麻麻的碑文,这里面有记录几次反修的,也有各方信徒捐款数目的,也有讲解六榕寺历史的。总之大量的碑文放置于六榕寺的四周供人瞻仰这座千年古刹经历的风霜。

这里面有一个故事,也算是我和六榕寺的一点缘分。据史料记载:宋元佑元年(1036年),德超和尚驻锡此寺,名僧道琮和尚、南海郡人前任凤翔府宝鸡县主簿林修以及信士王衢等众檀越,共议重建宝塔。绍圣四年(1097年)六月三日,新塔落成,塔壁佛龛供奉贤劫千佛等圣像,自此称千佛塔。宝鸡县主薄林修算是我宝鸡当时的父母官,由他联合其他信士重建宝塔,千年后的我作为宝鸡儿女,现在看到亦深感自豪,宝鸡据广州一千多公里,即使现在飞机也要两个多小时,而当时交通方式,足见我宝鸡人士对于六榕寺的虔诚。这段历史,今日看去,也算是冥冥之中于六榕寺结缘的契机。

花塔是六榕寺的标识,可惜不能登塔,着实遗憾。但是大概去得时日不对,六榕寺四周都在施工,连藏经阁都闭门谢客,要借书只能在外面露天借书。

藏经阁位于入口处的右手边,入门即可看见。藏经阁重建于1995年,收藏有大正臧,乾隆臧等佛教经典及现代佛学论著近千部,可为浩瀚至极。可惜藏经阁闭门谢客无缘一去拜读,只能望门兴叹。六榕寺的借书处就设在露天,位于六祖堂的后面。大概翻看了几部书籍,心里便有几分疑惑,如若碰见雨天,这一本本书籍便要统统收起,好生麻烦。看来传法之事也非易事。 一般我有一个习惯,每每去寺庙都会借上几本佛学经典一读,于是身边一直有好些佛学书籍,大概是这段时间常去寺庙,从光孝寺华林寺借回来的书籍还未读完。于是只是粗略翻看下有无独到之书,便去了别处。

在花塔前,看到位信徒拜塔。先用一只手摸下塔前台阶,然后单膝下跪,然后另一腿也跪下,双手合十,嘴中默念,然后分开双手,掌心贴地同时磕头,再起来重复,如此三番,非常虔诚。一直以来都知道进寺庙要拜佛,只不过具体拜佛的礼数如何却不得而知,于是有时候看见很多人拜佛的方法五花八门,也不知道那个算对,只能照猫画虎。说实话这位仁兄的拜法我也不知道是否正确,只是他的虔诚让我动容,便静静观察学习。大概这就是处处留心皆学问的意思。

但是对于拜佛之事,认为在心而不在形。犹如六祖剃度前答弘忍大师话一样,是心动而非风动亦非叶动。只要心存善念,有心拜佛,能专门抽时间来寺庙,哪怕行礼方式不对,或者不行礼,只要心中有善有佛,能进入寺庙之人就已经算是与佛有缘之人。不要太拘泥于形式上的虔诚。

人现在最缺少的就是信仰,而宗教恰能给人信仰。信仰是一种精神上的约束,是一种行为的标杆。没有信仰的人便没有了精神的束缚,也便就分不清何为善何为恶,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犹如行尸走肉,即使做了违反道理法律的事情也不会觉得内疚而认识到错误。相反有了信仰,做事就有有分寸,注意尺度,何是善何是恶,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分得清清楚楚,绝不会做造次之事。就像有些名门望族有很多严格的家法,有些家法甚至大于国法,比国法还严苛。这就会给家族人士一个信仰束缚,做事有个分寸。

于是多来来寺庙这种地方,坐在千年古树下,闻一闻香火燃烧的味道,听一听僧人诵经的唱腔,看一看众香客虔诚拜佛。让人能豁然平静,从俗世的喧嚣中抽离出来,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看待自己,从而反思自己的对错,达到自省的状态。所以有时间就到寺庙来也是一种洗涤心灵,重塑灵魂的好去处。

大宝寺朝圣之旅(老张读广州之五)(3)

在中国,佛道自古同源,佛道想通。佛教的观音菩萨就是先修道家,道号慈航道人,后修佛家,就是观音菩萨。从道家角度来看观音菩萨当为男性,而佛教自唐朝以前观音菩萨确实是男性形象,自唐后改为女相,所以观音是男身女相。在佛教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文殊菩萨,等也都是先修道后修的佛教。所以在观音殿的门口挂着个黄布上绣几个大字,慈航普度,也就是意指慈航道人这个法号,于是佛教很多地方只要看到慈航二字几本都是指的观音菩萨。

另外发现,六榕寺两个主殿都没有按照常规命名,比如观音殿,上面的牌匾上书:得大自在。观音菩萨有时也被称为观自在菩萨,这就是自在大概所指。大雄宝殿正门牌匾上门:万德庄严,六榕寺最早叫宝庄严寺,万德庄严也是意有所指。这两个殿的牌匾都是一语双关,即能表明此殿所供神明,也能提升大殿的无量功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在里面。

六榕寺的最后面是斋堂,就是僧人吃饭的食堂。斋饭都是素食,但是寺庙的师傅绝对称的上素食大师,虽然没有肉食,可是依旧美味可口,算是吃过所有素食中最回味无穷的一次。在斋堂打好饭菜,不用给钱,直接投入功德箱即可,可是还想会不会有人不投钱,直接拿饭的,毕竟不是饭店还有个票据什么的,但是转念一想,能来寺庙吃斋饭之人绝对是虔诚信佛之人,没人会冒这个天下大不违的,毕竟心中还是有信仰的约束。院子还摆放着茶水,供吃饭者饮用。不够还可以续杯,吃饭的人大多数都是信佛信缘之人,也有一些俗家弟子,所以吃饭时候便吃边聊,其乐融融,根本没有像是来自五湖四海第一次见面的感觉,倒像是相识已久的老友,这种感觉异常亲切,比起工作中遇到形形色色的假面伪笑要真实很多。虽然这种相聚谁也不知道下次会是何时,但佛让我们相聚就是缘分,惜缘每一个擦肩而过的陌生人,毕竟前世还修过五百次的回眸。

边吃时和一位师傅聊的起兴,看他样子应该是个俗家弟子,他面前放着一本书,是妙华大师关于佛法领悟的一些诗作,饶有兴趣的翻看了几篇,诗作语言简单通俗,意思直白明了,但每一首诗都揭示一个很深的道理,感慨不亏为佛家大师。这位师傅告诉我,妙华大师十月四号会来六榕寺弘法堂亲自讲法,邀我同往,一同领略下大师风采。当时只说有时间就来,没敢答应。毕竟四五天后的事情还难以安排,借僧人常说句话,出家人不打诳语。承诺就必须办到的。这是做人的原则。

我去弘发堂看了下妙华大师简介,是为年轻但是德高望重的师傅,他不光写诗,还写过很多佛学书籍,就不一一罗列。对于那种能专心致志钻研佛法的人物异常钦佩,佛学接近于哲学,不是死学硬背的,必须有很高的悟性才能成为高僧,所以大师级别的都是有者非常高深的智慧之人。

在斋堂的前面是补榕堂,是当年方丈铁禅和尚于1913年所建。因为历史原因当时以六棵古榕著称的六榕寺只剩下两棵古榕树,于是铁禅和尚于六祖堂前补种四棵,随后建补榕亭,供奉药王菩萨镇守。铁禅和尚在六榕寺的发展中起着剧中轻重的作用,可惜他也是被世人误解最深的一位高僧,背负世人骂名,抑郁而死。他的死也算秉承大乘佛法舍己救人的宗旨,也算死得其所。

大宝寺朝圣之旅(老张读广州之五)(4)

最后再入大雄宝殿。现在六榕寺的大雄宝殿是于1984年重建的。大殿供奉三尊佛像高6米,重10吨。这三尊佛像铸于清康熙二年,是广州先存最大的古铜佛像。虽铸距今500多年,可佛像神态风采依旧有神。中间是释迦摩尼佛,左边阿弥陀佛,右边弥勒佛。每个寺庙的大雄宝殿供奉的佛都不一样,但是大多数是过去佛,现在佛和未来佛,当然这也不是统一,具体各寺院自定。前面的几个大殿都没有拜过,到了大雄宝殿,就必须诚信跪拜,这也是我为什么把大雄宝殿作为最后一站的目的。拜完出了大殿发现个问题,一般宗教的大殿都不能从正门入的,要进走侧门,但六榕寺的大雄宝殿正门大开,很多香客都从正门出去,似乎没有这个讲究一样,让我瞬间凌乱,看来有些规律还是分场合的。

游完六榕寺出门的时候遇见一位修行者。双腿盘起,双手互托放于腿上静息打坐于菩提树下。菩提树在禅宗道场算是最有灵气的植物,六祖就是因为作诗菩提本无树,才开化得道的。所以这位修行者选择菩提树下打坐看来也是虔诚之人。此人看起来五十上下,双眼微闭,面露微笑,全然一副飘逸脱俗世事皆与我无关的样子,一门心思在他的悟法世界怡然自得。身边的人来回过往,怎生看他也无所畏惧,他的世界只求真法。这种修行者值得钦佩,虽然我也有心悟法,可惜现在绝对没有那个时间,所以异常羡慕此人,并对他送上祝福。

这次六榕寺之行,时间大概不对。寺庙一般都是初一十五人流量较大,上次去光孝寺又遇上中秋,所以人山人海。人们都自顾自上香,见面也不打招呼。相反这次六榕寺之行就显得安静清净很多,人与人也无所芥蒂的交流沟通,好似在熙熙攘攘的大都市中真找到一处躲避城市喧嚣的心灵好去处。不过也有一些遗憾之处,比如四处建设施工,来时做了好多功课都落空。那个象征友谊的泰国佛像没有看到,藏经阁也没有进去,苏东坡的雕像也不知道去那没有看到。总之有美好就会有遗憾,两者相辅相成才构成世间的美好,这大概也是佛学的思想。

大宝寺朝圣之旅(老张读广州之五)(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