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希望的田野里:在希望的田野上
走在希望的田野里:在希望的田野上棉花苗出土不久,便到了田间管理阶段。先是定苗,根据一定的距离,把长势良好、叶径粗壮的棉花苗留下,其余的锄掉,然后锄地、锄草、施肥、打杈等田间管理外,就是打药治虫了。棉种出芽后,把发芽好的棉种种到地里。过三四天左右,棉花苗慢慢生长出来了,露出地面,嫩黄色的小苗非常可爱。棉田整完后,就要选棉花种子。那时候选种子,不像现在有种子公司,有各种各样的品种可选。而是头一年看到谁家的棉花长势好、产量高、棵壮抗病虫强,就让谁给留棉种,自己拿一般的棉籽交换,一般都是多给人家一些棉籽;或者是自己家的棉花长势良好的选一些留做棉种。总之,要选纯净度好、发芽率高、质量有保证的优质棉花做种子。为保证棉种出芽率,种棉花之前,要先将棉种发芽后才能种植,不是直接把棉种埋在地里,那样出芽率低,影响产量。棉种发芽是个技术活,温度、湿度掌握不好,发不出芽来,就会错失节气耽误农时。爷爷是地地道道的庄户人,活到 94 岁没出过远门,
在希望的田野上 | 种棉花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老家主要的经济作物为棉花。每年,春天种棉花,夏天棉花田间管理,秋天拾棉花,冬天拔棉花柴,成了人们的主要活计。从春末种棉花开始,到冬初拔棉花柴,人们几乎大半年时间都围着棉花转。即便这样也挺高兴,因为种棉花能给乡人带来经济效益和实实在在的收入,孩子上学、买种子、买肥料、置办东西、人情礼往,一年到头大大小小的花销,几乎都指着秋后卖棉花的钱了。
种棉花之前,要先进行整地,以犁犁底层,破除土壤板结,改善土壤性状,促进棉花根系生长。整地要求上虚下实,耙地要求耙耢横到边,竖到沿,中间不能遗留空白,使地面平坦,土壤表层无垄起和明显凹坑,耕层疏松,表层细碎无小土坷垃。另外,要在土壤墒情适宜时犁地,这时土壤松散,耙耢整地容易,同时可使播种时土壤保持适当的含水量,有利于种子发芽和防旱保墒,为棉花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那时,人们在耙耢棉田时,为了增加耙的重量将地压实,经常在耙上面站个人。由于耙地时牛拉着耙来回左右晃动,在耙上站一会儿就头晕眼花,稍不注意就会摔倒。
棉田整完后,就要选棉花种子。那时候选种子,不像现在有种子公司,有各种各样的品种可选。而是头一年看到谁家的棉花长势好、产量高、棵壮抗病虫强,就让谁给留棉种,自己拿一般的棉籽交换,一般都是多给人家一些棉籽;或者是自己家的棉花长势良好的选一些留做棉种。总之,要选纯净度好、发芽率高、质量有保证的优质棉花做种子。
为保证棉种出芽率,种棉花之前,要先将棉种发芽后才能种植,不是直接把棉种埋在地里,那样出芽率低,影响产量。
棉种发芽是个技术活,温度、湿度掌握不好,发不出芽来,就会错失节气耽误农时。爷爷是地地道道的庄户人,活到 94 岁没出过远门,一辈子在乡间种地。每年我家种棉花之前,都是爷爷负责给棉种发芽,四邻八舍的棉种发芽时,也常常请爷爷去做指导。
棉种出芽后,把发芽好的棉种种到地里。过三四天左右,棉花苗慢慢生长出来了,露出地面,嫩黄色的小苗非常可爱。
棉花苗出土不久,便到了田间管理阶段。先是定苗,根据一定的距离,把长势良好、叶径粗壮的棉花苗留下,其余的锄掉,然后锄地、锄草、施肥、打杈等田间管理外,就是打药治虫了。
棉蚜虫以刺吸口器插入棉叶背面或嫩头部分,吸食汁液,受害叶片向背面卷缩,叶表有蚜虫排泄的蜜露,往往滋生霉菌。棉花受害后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叶片变小,叶数减少,现蕾迟缓,蕾铃减少。
每年放暑假的时候,正是棉花治虫的关键时期。由于父亲精通木工和瓦工活,三天两头给村民帮忙盖房子、打家具,家里的农活基本干不了多少,于是,我家种植的几亩棉花的治虫任务,就落到了我的肩上。等暑假结束,棉花治虫工作也就差不多了。
所谓给棉花治虫,其实就是给棉花喷农药。那时是人工给棉花喷农药,不像现在都是电动或机械化,甚至用无人机喷洒农药。
我用的背负式手动喷雾器,是父亲从供销社买的,要先加药剂再加水,药液的液面不能超过安全水位线。喷药前,先扳动摇杆几次,使桶内气压上升到工作压力。给棉花喷药时,要边工作边用左手扳动摇杆给桶内加压,这样不至于桶内压力过小而停止工作。但是,扳动摇杆次数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分用力,以免气室压力过大爆炸,发生危险。
给棉花喷药,一般选择在晴天有太阳的时候效果最好,这时棉蚜虫怕光怕热都爬到了棉花叶的背面,用喷雾器由下往上可以直接将药液喷洒在棉花叶背面,将棉蚜虫杀死。而阴雨天,太早或太晚了有露水,会稀释农药的浓度,杀虫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有一次,在村北棉花地里喷药时,农药稀释比例没有掌握好,浓度过大,上午喷完药的棉花,下午叶子全都枯萎变黄,慢慢脱落,只剩下中间几片叶子,几个月的辛苦白费了,这年损失惨重。
棉花到了田间管理的后期,还要防治红蜘蛛和棉铃虫。棉铃虫一般躲在棉花桃子里,或藏在花蕾里。这小虫子特别可恶,偷吃农人的果实,又很难被发现,需要仔细查找才能逮住,然后放到事先准备好的玻璃瓶子里,拿回家喂鸡。
每到收获棉花的季节,是乡人最高兴的时候,人们看着地里雪白雪白的棉花,就有用不完的劲。拾棉花时,最好是晴空万里,朵朵棉花特别讨人喜欢。最怕的是阴天下雨,尤其是连阴天。阴天时间久了,会导致棉花桃子腐烂,开放的棉花遇水发霉变黑,降低成品棉的等级质量,直接影响到棉花的价格。所以,每次阴天下雨之前,村里就会出现男女老少齐上阵,家家户户拾棉花的壮观景象,人们要赶在雨前把地里盛开的棉花全部拾回家。
拾棉花看似简单,其实一点也不轻松。拾棉花时,把盛棉花的布包系在腰间,弯腰把棉花拾起来,放进布包里。从早到晚,这样反反复复弯腰十几个小时,累得人腰酸背疼。另外,还要注意棉桃子扎人,盛开的棉桃壳子坚硬锋利,稍不注意就会扎伤手指。
盛开的棉花拾完了,随着天气渐冷,有些没有开的棉花桃子,再摘下来,拿回家进行晾晒。有的能开出棉花,有的半开口露出棉花,有的始终开不了。开出棉花的,把棉花摘干净;半开口的棉桃子,用手一个个扒开,取出里面的棉花,此时不注意会把手划伤;对那些没有晒开口的棉花桃子,晒干后,用石碾子压一下或用木棍抽打,将棉桃子压扁或开口,再把里面的棉花摘出来。一般最后从棉花桃子里摘出来的棉花,由于不是很成熟,质量比较差,价格便宜。
如此这般,等把所有的棉花都摘干净后,便到了冬天拔棉花柴的时候了。
那时拔棉花柴,一般用棉柴钩子或棉柴起拔器——也叫“老叼”,不像现在是机械化作业。棉柴钩子是拔棉花柴时使用的一种农具,有相对固定的尺寸与要求,虽没什么技术含量,但其设计充分考虑了人体与棉花柴高度、力的分解等因素。有抓手柄,多为木质,也有铁质。无论是木质、铁质,柄上一般包有棉布,目的是避免摩伤手掌。
那时候的棉花柴长得比较矮小,一般也就半米多高。拔棉花柴时,左手抓住棉花柴梢部,右手握住棉柴钩子的手柄,用弯钩套住棉花柴根部,使劲往上拽,就会拔下一棵棉花柴,这样人们很快就会拔完一亩地的棉花柴。
而棉柴起拔器——“老叼”,则是利用杠杆原理,中间有一个圆形的钳口,工作时前头着地,用钳口叼住棉花柴的根部,后头木把往上使劲抬起,一棵棉花柴就被拔下来了。这种拔棉花柴的方法,虽然没有棉柴钩子快,但是比较节省力气,男女老少都能使用。过去这些干农活用过的棉柴钩子和棉柴起拔器,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
拔完棉花柴,把土地收拾干净,一年的耕作算是结束了,人们盼着棉花卖个好价钱,为来年继续种植打好基础。
另外,棉花柴还是比较好烧的柴火,柴秆实,火苗硬,烧饭快,多是留到过年蒸馍、下饺子等做年夜饭时才烧。
那时,为了鼓励大家种植棉花,每年底,村里都会对种植棉花单产产量高的村民进行奖励,调动了人们种植棉花的积极性。
一晃儿,几十年过去了,老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播种、打药、田间管理、收获庄稼,实现了智能化、机械化。然而,当年种棉花、喷农药、拾棉花、拔棉花柴时的情景,常常浮现在脑海里。
作者简介:宋振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市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壹点号“壹粉春羊”订阅用户4998。
壹点号 壹粉春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