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华罗庚的领先之处(一个字顶一个馒头)

华罗庚的领先之处(一个字顶一个馒头)1978年,在数学理论和应用上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励的数学家识数的研究数学,感觉,就是华罗庚先生那个级别的了。没有数量观念?这位在国内外介绍起来,可是“数学家”啊!据说,一位祖师爷级的大佬说过:数学家一般来说分两种,一种是识数的,一种是不识数的。我听到这段话时曾发了半天愣—天,我们中国人,如此没有数量观念的都可以当数学家,要识数的干这行,还有别人的活路么?

华罗庚的领先之处(一个字顶一个馒头)(1)

  • 姓名:华罗庚
  • 简介:华罗庚(1910.11.12—1985.6.12),生于江苏金坛县,世界著名数学家,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
  • 名言:发愤早为好,苟晚休嫌迟,最忌不努力,一生都无知。

数学家,当然应该对数字清楚明白了,但真正遇到了,才会发现并非每位如此。

一次,父亲的朋友们聚会,都是科学院数学所的研究员和副研究员们。学者们也没带助手,于是沏茶倒水的活计便只能笔者这样的后辈来干。不断拿茶壶给众位叔叔伯伯茶杯中续水之时,却发现母亲在使眼色。

啥意思?

提着茶壶到厨房,老太太跟出来,悄声说:“别给你X叔叔倒茶了,前几年听说他前列腺不太好。你倒一杯他喝一杯,已经喝了七八杯了,你再倒,他还得喝……这位,从年轻的时候就是没有数量观念的……”

没有数量观念?这位在国内外介绍起来,可是“数学家”啊!

据说,一位祖师爷级的大佬说过:数学家一般来说分两种,一种是识数的,一种是不识数的。

我听到这段话时曾发了半天愣—天,我们中国人,如此没有数量观念的都可以当数学家,要识数的干这行,还有别人的活路么?

识数的研究数学,感觉,就是华罗庚先生那个级别的了。

华罗庚的领先之处(一个字顶一个馒头)(2)

1978年,在数学理论和应用上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励的数学家

杨乐、张广厚、华罗庚、陈景润、陈德泉(从左至右)。资料图

有一天,华罗庚先生问身边几个人,说你们多大岁数了?

正好陆汝钤②在旁边,他一看华先生瞅他,赶紧回答:“我二十八岁。”

二十八岁的陆汝钤,已经进了科学院数学所,而且成了熊庆来先生的高足,风华正茂,是很多人羡慕的对象。

没想到,华先生冲着他比出了两个手指头:“你还有两年时间啊。”

“两……年时间?”陆汝钤不解其意。

解释后,他才明白,原来华罗庚有个理念,认为一个数学家三十岁以前一定要出成果,如果三十岁干不出来,以后再努力,也干不出来了!

多少,人们的印象中科学家都是满头银发,年高德劭的样子。二十八岁正常情况下还是谦虚恭敬,满楼是祖师爷的时候,离成名成家的距离还远着呢,却被华先生宣布只剩两年的时间了。

这一句话,把二十八岁的陆汝钤吓了一跳,快五十年了,还记得清楚,描述起来栩栩如生。

也许,就是被这句话吓坏了,赶紧争分夺秒,才有了今天的陆先生。

华罗庚的领先之处(一个字顶一个馒头)(3)

陆汝铃近照(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

一句话能有这样大的威力?

那当然,要看谁说的了。比如华先生,他说的话,没法让人不重视。在座有人说了:“华老,一个字顶一个馒头呢。”

这似乎又和数字有关了,又是什么典故呢?

人家解释了:“华老那时候稿费高啊,一千字足足四十块钱,可把我们羡慕死了。”一千字四十块,一个字可不就是四分钱,那年月,可以买一个馒头了。

众人纷纷点头,唯有一位摇头。

问他,答曰:你们算得不对,外头馒头可能四分钱一个,华老可是不会到外面去买。数学所的白馒头特别大,一个要一毛钱,他得两个半字才能换一个馒头呢。

大家回忆一下,果然是他说得对,但都表示,即便是两个半字换一个馒头,华老的收入,也足以让人“艳羡”的。

注释:

① 文章转载自《中国科学报》 (2014-06-13 第11版 学人),原文题目为《数学家的数字观念问题》。

②陆汝钤,男,1935年生于上海。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在知识工程和基于知识的软件工程方面作了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