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区划调整为14个地级市:安徽省的辖区调整 7个专区的区划
安徽区划调整为14个地级市:安徽省的辖区调整 7个专区的区划截至这个时候,安徽省形成了17个地级市的区划格局。17个地级市的区划格局,持续了11年时间。以至于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安徽省都是11个地级市。随着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2011年,安徽省的巢湖市被撤销,下辖的各个区县,划入了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等几个地级市管理。截至这个时候,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区划格局,彻底形成。60年代末期,全国所有的专区更名为地区以后,安徽省下辖的各个专区,陆续更名。1971年,安徽省的濉溪地级市更名为淮北地级市。70年代末期,我国经济进入了持续高速发展阶段。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省下辖的各个地区,陆续进行了区划变迁。1980年,池州地区被撤销,下辖的各个县,划入了其他几个专区。同一年年,芜湖地区的部分县,划入了芜湖地级市管理。随后,芜湖地区更名为宣城地区。1987年,徽州地区被撤销,组建了黄山地级市。1988年,安庆地区被撤销,组建了安庆地级市。同一年,出于实际
当年,还出现了川北行署区、陕北行署区等一系列的行署区。50年代前期,随着经济发展进入了正轨。过分复杂的区划,不利于经济建设。1952年,皖北、皖南行署区被撤销,重新组建了安徽省。随后,安徽省的组建了一系列的地级市、专区。起初,安徽省划分为5个地级市和7个专区。
分别是:合肥市、蚌埠市、芜湖市、安庆市、淮南市、阜阳专区、宿县专区、六安专区、滁县专区、安庆专区、徽州专区、芜湖专区。鉴于下辖的专区和地级市过多,1955年,安徽省的区划进行了新一轮的调整。徽州专区被撤销,原本下辖的各个县,划入了芜湖专区管理。宿县专区和滁县专区被撤销,合并组建了蚌埠专区。
一系列重要项目陆续开展以后,对于石油、钢铁、煤炭等各方面资源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出于开采资源的需要,安徽省陆续组建了马鞍山地级市、铜官山地级市。1958年,铜官山地级市更名为马鞍山地级市。为了开采煤炭的需要,1959年,安徽省又组建了濉溪地级市。这一阶段,安徽省下辖地级市的数量进一步增加。请注意,五六十年代的地级市,一般只管理主城区。
至于外围的各个县,一般隶属于各个专区管理。由于专区下辖的县太多,五六十年代,我国的交通、通讯水平有限,管理的县太多,反而增加了管理难度。1961年,蚌埠专区被撤销,重新组建了滁县专区、宿县专区。在芜湖专区部分县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了徽州专区。1965年,安徽省又先后组建了池州专区、巢湖专区。
60年代末期,全国所有的专区更名为地区以后,安徽省下辖的各个专区,陆续更名。1971年,安徽省的濉溪地级市更名为淮北地级市。70年代末期,我国经济进入了持续高速发展阶段。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省下辖的各个地区,陆续进行了区划变迁。1980年,池州地区被撤销,下辖的各个县,划入了其他几个专区。
同一年年,芜湖地区的部分县,划入了芜湖地级市管理。随后,芜湖地区更名为宣城地区。1987年,徽州地区被撤销,组建了黄山地级市。1988年,安庆地区被撤销,组建了安庆地级市。同一年,出于实际管理的需要,池州地区再次组建。进入90年代初期,1992年,滁县地区被撤销,组建了滁州地级市。
1996年,阜阳地区被撤销,组建了阜阳地级市。1998年,宿县地区被撤销,组建了宿州地级市。1999年,六安地区、巢湖地区先后撤销,陆续组建了六安地级市、巢湖地级市。2000年,池州地区、宣城地区被撤销,先后组建了宣城地级市、池州地级市。同一年,亳州市升级为地级市,阜阳市的部分县,划入了亳州市管理。
截至这个时候,安徽省形成了17个地级市的区划格局。17个地级市的区划格局,持续了11年时间。以至于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安徽省都是11个地级市。随着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2011年,安徽省的巢湖市被撤销,下辖的各个区县,划入了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等几个地级市管理。截至这个时候,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区划格局,彻底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