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是液态还是固态还是气态(知识科普之雷电知多少)
雷电是液态还是固态还是气态(知识科普之雷电知多少)按照雷电产生的形状不同,雷电可以分为枝状闪电、球状闪电、带状闪电、叉状闪电和片状闪电。按照产生位置的不同,雷电可以分为云闪和地闪,云闪是指发生在云层和云层之间或者同一云层内部的雷电,地闪指发生在云层和地面之间的雷电。云闪会对电子设备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地闪则会对地面的建筑物和动植物等造成严重破坏。就在你阅读这篇文章的同时,全世界各地正产生着1800个左右的雷电,每秒产生着600次左右的闪电,这600多次的闪电中会有大约100个袭击地面。云层内部产生雷电的原理与云层和云层之间产生雷电的原理类似。不同之处在于不同极性的电荷存在于同一个云层的上部和下部,一般是云层上部带正电,云层下部带负电。云层和地面之间产生雷电的原理与上面两种类似。不同之处在于放电的两极是云层和地面。带有正电荷的云层和地面放电称为正极闪电,带有负电荷的云层和地面放电称为负极闪电。正极闪电的威力要远远大于负极闪电。根据不同的划分依
记得小时候,地处乡下的家里比较穷,每家每户的院子里都矗立着一根高高的电视天线用来接收电视信号。每当遇到刮风下雨的时候,父母长辈们都会嘱咐我把电视天线的电源线和信号线通通拔掉,以免电视被雷电损坏。同样是小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每当黑云压城,风雨欲来的时候,我总是莫名的兴奋,看到天边的闪电,听到轰隆的雷声,总是激动不已,所以我从小便对雷电印象深刻。长大之后通过教育和学习,对雷电也有了比较深的了解。
雷电是云层和云层之间、云层内部或者云层和地面之间进行强烈的放电,并产生闪电和雷声的现象。雷电一般多发生在积雨云中。雷电发生时可以产生高达1亿至10亿伏的电压,3万至30万安培的电流。一个中等强度的雷电释放的电量可以供全北京城使用两年。
产生原理我们从中学物理中知道,如果将两个带有不同电荷的电极慢慢靠近,就会产生击穿现象,也就是两极间的高电压会击穿空气,形成通路,放出电火花,并产生嘶嘶声。其实这就是一个小型的雷电发生装置,自然界中的雷电发生原理与之类似。
云层和云层之间产生雷电的原理是两个云层带有不同极性的电荷,一般是上部云层带有正电荷,下部云层带有负电荷,当两个云层上下擦肩而过时,两云层中间形成强度特别大的电场,使得云层间的空气被击穿,在上下云层之间形成了通路,瞬间释放大量的电荷,产生大量的热量,可以瞬间将周围空气加热到3万摄氏度的高温,相当于5倍的太阳表面的温度,因此空气急剧膨胀,产生剧烈震动,出现了轰隆隆的雷声。但是云层间放电并不像电极放电那样持久,一般的闪电只持续短短的几十毫秒。
云层内部产生雷电的原理与云层和云层之间产生雷电的原理类似。不同之处在于不同极性的电荷存在于同一个云层的上部和下部,一般是云层上部带正电,云层下部带负电。
云层和地面之间产生雷电的原理与上面两种类似。不同之处在于放电的两极是云层和地面。带有正电荷的云层和地面放电称为正极闪电,带有负电荷的云层和地面放电称为负极闪电。正极闪电的威力要远远大于负极闪电。
雷电类型根据不同的划分依据,雷电的分类可以有很多。
按照产生位置的不同,雷电可以分为云闪和地闪,云闪是指发生在云层和云层之间或者同一云层内部的雷电,地闪指发生在云层和地面之间的雷电。云闪会对电子设备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地闪则会对地面的建筑物和动植物等造成严重破坏。就在你阅读这篇文章的同时,全世界各地正产生着1800个左右的雷电,每秒产生着600次左右的闪电,这600多次的闪电中会有大约100个袭击地面。
按照雷电产生的形状不同,雷电可以分为枝状闪电、球状闪电、带状闪电、叉状闪电和片状闪电。
雷电的利处、危害和预防雷电发生时,空气中会发生两种与氮气有关的化学反应,一个是氮气和氧气结合生成一氧化氮,另一个是氮气和氢气结合生成氨。这些氮化合物可以在雨水的帮助下落入地面,地球平均每公顷的土地每年会接收到几斤的氮肥。
雷电更多的会造成伤害,尤其是在云层和地面之间产生的地闪,有时会对地面的建筑物、动植物和人类造成严重伤害,这种在短时间内释放巨大能量的破坏力是难以想象的。据统计,每年全球有大约4000人因遭受雷击,受到伤害。
当雷电发生时,做到以下几点可以有效预防自己受到雷电的伤害:
1.不要站在大树下避雨
2.及时关闭门窗、家用电器等
3.不要使用电话、手机等无线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