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孔子死前一番话(孔子的话莫误解)

孔子死前一番话(孔子的话莫误解)伏尔泰说孔子:“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在其中未发现任何别的东西。”雨果说伏尔泰: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时代。“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是当之无愧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论语》,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宋代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可治天下”,可见古人对此书评价之高。中国各地,都有他的祠庙,中国人无论男女老少,大都知道他,敬仰他,称为“孔夫子”。就是外国人,也对孔子推崇备至。

孔子死前一番话(孔子的话莫误解)(1)

9月28日,孔子诞辰纪念日。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殁于公元前479年,享年七十三岁。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这样写道。

朱熹说,“以兴起斯文为己任,辨异端,辟邪说,使圣人之道焕然复明于世。此道更前后圣贤,其说始备。自尧舜以下,若不生个孔子,后人去何处讨分晓?”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是当之无愧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论语》,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宋代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可治天下”,可见古人对此书评价之高。

中国各地,都有他的祠庙,中国人无论男女老少,大都知道他,敬仰他,称为“孔夫子”。就是外国人,也对孔子推崇备至。

雨果说伏尔泰: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时代。

伏尔泰说孔子:“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在其中未发现任何别的东西。”

孔子知识的丰厚、眼光的超迈、做人的笃实、行事的执着、高蹈的人格、心忧天下的人文情怀,影响中国数千年政体与文化思想体系……

1988年,诺贝尔获奖者齐聚巴黎,探讨21世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达成共识:“21世纪人类欲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必须到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

孔子死前一番话(孔子的话莫误解)(2)

(一)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很多人觉得是孔子歧视女性,实则不然。

一则,它还有后半句:“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二则,正解“小人”和“养”的概念:《论语》中出现了二十四次“小人”,这些“小人”绝大多数可以理解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是相对大人和士阶层的另外一个阶层,而“养”字,则指的是相处。

这句话讲述的是相处之道: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说,与女子的关系很难处理好;站在官员的角度来说,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很难处理好,过分接近了他们就不知道谦逊,过分疏远了就会怨恨。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多理解其意思是,“自私是天性”。

事实上,“为”字有两种读音,这里正确的读法是第二声,“为”做动词,句意为: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那么天理难容,朽木不可雕也,而并非讨伐人类的趋利性。

“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很多不愿赡养老人的不孝子女会说出这种话来,也有人用这种话去形容一些精明奸诈的老人。

孔子的意思是什么呢?大意是说:年幼时不懂得孝顺父母、友爱兄长,长大后又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成就,年老了还迟迟不死,这样的人简直就是世上的祸害。”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

“父母在,不远游。”现在,不少人拿这一句,来说某某如何孝敬父母,总陪伴在父母近旁。

原文后面,还有四字“游必有方”,意为: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长期在外地;不得已,必须告诉父母去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并安排好父母的供养。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一句多被称为“驭民术”: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

其实,这是“句读”出了问题。正确的分句方法:“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不会这些,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

“三十而立”,出自《论语·为政》,全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般人都将文中的“立”理解为成家立业。不少父母拿出这句话来说事儿,真相却并非如此。

孔子曾说过:“立于礼。”(《论语·泰伯》);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所以孔子说的“三十而立”,是指人这个时候懂得礼,言行都很得当。所以立的不是事业、不是家庭,立的是人自己。

被人误解的名句还有“相濡以沫”。多少人借这个词表达情感,却不知原句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真可谓是南辕北辙。

孔子死前一番话(孔子的话莫误解)(3)

(二)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如果成富是求得来的,叫我做马夫赶马车,我也愿意。)

林语堂眼里,孔子常有类似自然流露的幽默。“《论语》一书,很多他的幽默语。因为他脚踏实地,说很多入情入理的话。只惜前人理学气太厚,不曾懂得。”

杨绛也说,孔子是一个有趣的人:“四书我最喜欢《论语》,因为最有趣,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书里的一个个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个一个样儿,各不相同。”

孔子从来不高高在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总能与世俱进,非常接地气。

著名的“两小儿辩日”:太阳到底是刚出来时离人近呢,还是中午时离人近?孔子回答不了,两个小孩笑话孔子:谁说你脑瓜子灵光呢?

燕国天才少年项橐就给孔子出过一个脑筋急转弯:什么水无鱼?什么火无烟?什么树无叶?什么花无枝?

正确答案是:井水、萤火、枯树、雪花。孔子答不上来,项橐笑着说:夫子呀,谁说你老人家很牛呢!孔子也嘿嘿笑了。

孔子偶尔也会打趣一下人:季文子每件事要考虑多次才行动。孔子听说了这事,道:“想两次,也就可以了。”

《诗经》里面有一首诗,“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翻译成白话文是,“唐棣树的花儿,随风翻飞上下;难道不想念你吗?只因家远在天涯。”孔子读到这首诗说:“我看那女的根本就不想那个男的,否则怎么会嫌路途遥远呢?”

孔子一句话道出了爱情的真谛,距离阻止不了真正相爱者的思念,距离只是不爱的或者不够相爱的人的借口而已。

一个流传甚广的“直八”故事,道出了孔子的大智若愚——

孔子当年和一班弟子困守陈蔡的时候,挨饥受饿,一个个面有菜色,就教弟子仲由去讨吃的。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包子店,掌柜的说:“我写一个字,你若认识,我就免单。”仲由心想咱文化人,这有何难?于是满口答应了下来。

掌柜的写了一个“真”字。仲由说,忽悠我啊,不就是一个“真”吗?没料想掌柜的听了大怒,“明明没文化,冒充读书人,小的们,快给我乱棒打出”。仲由狼狈而逃。

孔夫子说我去看看。掌柜的仍写一个“真”字,孔夫子说,这是“直八”呀。掌柜大惊失色,你老学问果真了得。

酒足饭饱之后,仲由悄悄问,我怎么就搞不明白,明明是“真”字,怎就变成“直八”了。孔老夫子叹口气说,你懂个什么啊,现在是认不得“真”的时代,如果你一定要认“真”,那就只有活活饿死了。

又一次,有位国君问孔子的弟子子路:“你的老师是个什么样子的人?”子路不知道怎么回答。孔子就说,你告诉他:“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不光知识渊博,还会唱歌,还能演奏乐器——并且把《诗经》重新编写,并配上了音乐。这样的老头儿,该是多么有情趣的一个人!

孔子死前一番话(孔子的话莫误解)(4)

(三)

孔子的教育之道,也充满了故事性。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说他算错了。买布的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

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

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 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颜回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

颜回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他学习了。

第二天,颜回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

颜回临行前,去跟孔子告别。孔子要他办完事即返回, 并嘱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杀人不明勿动手。”颜回应声“记住了”,便动身往家走。

路上,雷鸣电闪,眼看要下雨。颜回钻进路边一棵大树的空树干里,想避避雨,猛然记起“千年古树莫存身”的话,从空树干中走了出来。他刚离开不远,一个炸雷,把那棵古树劈个粉碎。颜回大吃一惊。

颜回赶到家,已是深夜。他不想惊动家人,就用宝剑,拨开了妻子住室的门栓。到床前一摸,南头睡个人,北头睡个人!他怒从心头起,举剑正要砍,又想起“杀人不明勿动手”,便点灯一看,床上一头睡的是妻子,一头睡的是妹妹……

天明,颜回又返了回去,见孔子便跪下说:“老师,您那两句话,救了我、我妻和我妹妹三个人哪!您事前怎么会知道要发生的事呢?”

孔子把颜回扶起来说:“昨天天气燥热,估计会有雷雨, 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树莫存身’,你又是带着气走的,身上还佩带宝剑,因而我告诫你‘杀人不明勿动手’。 ”

孔子又开导颜回说:“我说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你输了,不过输个冠;我若说三八二十四是对的,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冠重要还是人命重要呢?”

颜回恍然大悟,从这以后,孔子无论去到哪里,颜回再没离开过他。

孔子死前一番话(孔子的话莫误解)(5)

(四)

孔子虽为圣人,也有犯错的时候;难能可贵的是,他知错即改,且以错示人,借错教育弟子。

《吕氏春秋》里有一段,讲孔子周游列国,曾因兵荒马乱,旅途困顿,三餐以野菜果腹,大家已七日没吃下一粒米饭。

一天,颜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煮饭。饭快煮熟时,孔子看到颜回掀起锅盖,抓些白饭往嘴里塞。

孔子当时装作没看见,也不去责问。

饭煮好后,颜回请孔子进食,孔子假装若有所思地说:“我刚才梦到祖先来找我,我想把干净还没人吃过的米饭,先拿来祭祖先吧!”

颜回顿时慌张起来说:“不可以的,这锅饭我已先吃一口了,不可以祭祖先了。”

孔子问:为什么?颜回涨红脸,嗫嗫地说:“刚才在煮饭时,不小心掉了些染灰在锅里,染灰的白饭丢了太可惜,只好抓起来先吃了,我不是故意把饭吃了。”

孔子听了,才知自己看走了眼,心生愧疚,抱歉地说:“我平常对颜回已最信任,但仍然还会怀疑他,可见我们内心是最难确定稳定的。弟子们大家记下这件事,要了解一个人,还真是不容易啊!”

这个公案告诉我们:两个人交流时,其实是“六个人”在交流:你以为的你,你以为的他,真正的你;他以为的他,他以为的你,真正的他。想一想,这里边会有多少误会,会有多少误解?

孔子死前一番话(孔子的话莫误解)(6)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