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聊感情(今天我们来聊聊)
北京人聊感情(今天我们来聊聊)重庆人爱吃猪肉,其实背后是有多种原因的。有网友调侃:没有一头猪能活着走出重庆……重庆人爱吃肉、会吃肉,这是众所周知的。“无肉不火锅”,一句话就想象得出重庆人多能吃肉了。在重庆,但凡走进火锅店,猪的各个部位霸屏菜单的各个部位——三线肉、老肉片、午餐肉、酥肉、猪脑、牙梗……只有想不到,没有吃不到。此外,还有经典菜:回锅肉、烧白、水煮肉片、粉蒸肉、蒜泥白肉……一头猪可以撑出一桌席。就这样的吃法,重庆人不吃成全国第一,连猪都不服!
重庆人的餐桌,猪肉必不可少。
意外不意外?#川渝人有多爱吃肉#的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
吃个肉都热了个搜,多不好意思的!
根据《国家统计年鉴2021》统计,咱重庆是肉类(猪、牛、羊)人均消费量最多的城市,猪肉人均消费量达29.9千克,位居全国第一!广东、四川只能位列其后。
重庆人爱吃肉、会吃肉,这是众所周知的。“无肉不火锅”,一句话就想象得出重庆人多能吃肉了。
在重庆,但凡走进火锅店,猪的各个部位霸屏菜单的各个部位——三线肉、老肉片、午餐肉、酥肉、猪脑、牙梗……只有想不到,没有吃不到。
此外,还有经典菜:回锅肉、烧白、水煮肉片、粉蒸肉、蒜泥白肉……一头猪可以撑出一桌席。就这样的吃法,重庆人不吃成全国第一,连猪都不服!
有网友调侃:没有一头猪能活着走出重庆……
重庆人爱吃猪肉,其实背后是有多种原因的。
巴山渝水中的猪历史
重庆8.2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纵横的山水划分为若干区域,这些地域间多样的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为物种的丰富性提供了条件,各类畜禽历经人们千百年的驯养与培育,形成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优良品种。
其中,在重庆市19个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地方品种中,地方猪种就占了5个,分别是荣昌猪、罗盘山猪、合川黑猪、渠溪猪和盆周山地猪。(据《重庆市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其中,荣昌猪不但入选了《中国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更是位居中国四大名猪之一,成为重庆的一张名片。
而所有这些,都与重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进程密切相关。
一方面,重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丰茂的饲草,提供了充足的饲料资源;另一方面,重庆气候夏季潮湿代谢快,冬无严寒消耗少,易于猪体有机质累积。此外,起伏而多山的地形,也使猪因活动量更大而肉质紧密。
再加之历史上伴随多次移民而来的、频繁的种质资源交流,重庆本地土猪不断与外地猪种杂交结合,猪类品质不断提升。
这些都造就了重庆悠久的养猪历史,也使得养猪成为重庆畜牧业一直以来的中心,主城区的相国寺、化龙桥等地,都曾出土过汉墓陶猪群,说明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汉代,重庆地区家养猪就已有了一定规模。
到明清时期,重庆地区的很多县志上,出现了更多关于“猪”“土猪”等的记载,清乾隆《巴县志》、同治《荣昌县志》,均已把“猪”列为特产。
到了现代,重庆的养猪业进一步发展,经过不断的科学培育和饲养,以荣昌猪等为代表的重庆地方优质猪种,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
重庆地图上的猪大名
“穷不丢猪,富不丢书”,古人用猪代表物质生产,用书代表精神生活,猪成为财富的象征,猪养得好、养得多,家中的运势就越兴旺发达。
因此,猪作为重要的私产和财富,很早就被作为随葬品带到坟墓中去,这在不少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中就有反映。一直到今天,重庆地区的农村也几乎是家家都养猪。
也因此,重庆有很多地名都跟猪有关,《重庆府治全图》《渝城图》等清代老地图中,就记载了重庆古城内多处跟猪有关的地名,像母猪巷、猪市街、猪十字等。
放眼到整个大重庆,我们也找到284处带“猪”的地名,而令人想不到的,其中最多的竟然是带“野猪”和“母猪”的地名,都各有62处。
那么,为何重庆人对这两个地名情有独钟呢?
经过空间分析我们发现,全市带“野猪”的地名,几乎全部分布在山地地区,尤其以渝东南、渝东北为最多,而在相对平坦的丘陵坪坝地区,特别是荣昌、大足、梁平、垫江等地,均无此类地名,这也与适合野猪生存的地理环境相吻合。
至于“母猪”,这个看似简单粗暴甚至带些粗俗的地名,则更多地反映了重庆人对猪的喜爱,以及朴素美好的愿望。因为,母猪负责繁衍猪崽,象征了财富的增加,所以才有了“母猪洞”“母猪峡”“母猪塘”等地名。
重庆菜谱中的猪美食
实际上,丰富的猪种质资源和猪文化地名,只是重庆人喜欢猪、有猪缘的表现之一,而在日常生活中,重庆人对猪的利用和依赖,绝对走在了全国人民的前列。
面对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猪儿,爱吃的重庆人,当然首先琢磨的就是如何把它们变成美食。
根据统计,2020年猪肉人均消费量第一的是重庆,达29.9千克。按一头成年猪200斤左右估算,平均每个重庆人每年要吃掉“三分之一头猪”。按此推算,一个三口之家一年就能吃掉一头猪。
此外,猪肉在川菜中的地位,绝对不逊色于辣椒、花椒,经典的川菜,像回锅肉、鱼香肉丝、水煮肉片、蒜泥白肉、烧白、粉蒸肉等,全都是以猪肉为主材。
在地方特色的美食中,也到处可见“猪”的影子,城口老腊肉、蝴蝶猪头、油醪糟、血豆腐等等。清代《三省边防备览》中就记载,川、陕、鄂三省交界秦巴山地的山民,“喂畜猪只,多者至数十头,或生驱出山或腌肉作脯,转卖以资日用”,这是对城口腊肉最早的记载之一。
此外,杀年猪、喝刨猪汤,也是重庆人庆祝新年最重要的仪式之一。
就连生活中一些跟猪没有半点儿关系的事物,也被硬拉成为猪的“亲戚”,像母猪壳、猪儿虫等。
据重庆(荣昌)生猪大数据中心数据分析师谢泽峰分析,这一方面是基于重庆人的饮食习惯,大多喜欢吃猪肉;另一方面由于重庆地理位置,导致海鲜等运输成本较高,受地势的影响,牛羊以及鸡鸭禽类饲养成本也比较高。种种原因让猪肉成为了重庆人的最爱。
专家说法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 吃肉也要适量
随着如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吃得好,还要吃得健康。
如何健康吃肉?新近出台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针对中国人膳食特点及膳食营养需要,提出了平衡膳食八准则:一、食物多样,合理搭配;二、吃动平衡,健康体重;三、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四、适量吃鱼、禽、蛋、瘦肉;五、少盐少油,控糖限酒;六、规律进餐,足量饮水;七、会烹会选,会看标签;八、公筷分餐,杜绝浪费。
“‘指南’中提到,鱼、禽、蛋类和瘦肉摄入要适量,成年人平均每天需要约120g~200g,每周最好吃鱼2次或300g~500g,蛋类300g~350g,畜禽肉300g~500g,少吃深加工肉制品。优先选择鱼,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周才琼教授介绍,人们的饮食需求,正从“吃得饱”到“吃得好”,转向当前“吃得健康”。她呼吁大家合理规范饮食结构,过多食用肉类会增加身体代谢负担,不利于健康。
据华龙网、重庆广电·第1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