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血压到底多少是正常的(血压多少为正常)
人的血压到底多少是正常的(血压多少为正常)正确测量方法是:由于解剖结构的差异,双上肢血压也可能存在一定差异。目前认为,双上肢的收缩或舒张压差异在 10~20mmHg 内属于正常范围。夜间血压逐渐降低,凌晨 1~2 点达到最低点,随着清晨的到来再次升高,即昼夜血压节律的“双峰一谷”现象。不仅如此,在紧张、剧烈活动或身体不适等特殊情况下,血压可出现短暂的升高。因此,在不同时间、状态、体位下测量的血压本身就可能存在差别。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更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危险因素。它严重危害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因高血压导致致残致死的病例已经是屡见不鲜了,故被人们称之为「隐形杀手」。
为了能在第一时间确诊高血压并随时了解自身血压的正常变化,电子血压计就成为高血压患者家庭常备测量工具。
但好多人在测量血压时存在疑惑,本期就临床中常见的血压测量疑惑进行解答。
为什么每次测的血压不同,以哪次为准?正常生理状态下血压呈现规律波动,表现为白天血压高,早、晚 6~8 点则出现一天中的两个血压高峰。
夜间血压逐渐降低,凌晨 1~2 点达到最低点,随着清晨的到来再次升高,即昼夜血压节律的“双峰一谷”现象。
不仅如此,在紧张、剧烈活动或身体不适等特殊情况下,血压可出现短暂的升高。
因此,在不同时间、状态、体位下测量的血压本身就可能存在差别。
由于解剖结构的差异,双上肢血压也可能存在一定差异。目前认为,双上肢的收缩或舒张压差异在 10~20mmHg 内属于正常范围。
正确测量方法是:
- 选择早晚两个血压高峰时段测量,测量前应安静休息 5 分钟;
- 选择舒适坐位,上臂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
- 首次应测量双上臂肘部血压(不建议用腕式血压计),选择较高的一侧作为标准,以后均测量这一侧;
- 测量 2~3 次,每次间隔 1~2 分钟,取相近两次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并记录。
电子血压计的准确性一直被很多人质疑,有人认为电子血压计不如水银血压计准确。
无论是电子还是水银血压计均为间接测量。水银血压计的原理采用“柯式音法”,识别的是血液湍流的声音;而电子血压计的原理采用“示波法”,识别的是动脉搏动传导至袖带的压力脉冲。
原则上来说,只要测量方法正确,二者都能够测出准确的血压值,单纯的认为哪一个更加准确是不合理的。
- 目前市场上最常用的家庭电子血压计主要为上臂式和手腕式,怎么选择呢?
上臂式血压计:测量的部位是手臂,血管硬化程度较低,误差小,测量的稳定行优于腕式血压计,适合年纪较大、心率不齐、糖尿病引起末梢血管老化等患者使用,唯一的缺点是体积较大,不易携带。
手腕式血压计:所测的压力值为腕动脉「脉搏压力值」,体积只有手掌大小,因此便于携带,适合用作个人监测,可随时掌握自己的血压变化情况。
但不适宜患有血液循环障碍的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病人用。因为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会加速动脉硬化,从而引起患者末梢循环障碍,导致手腕血压与上臂的血压测量值相差较大。
建议这类患者以及 50 岁以上的老年人选择臂式电子血压计。
血压多少为正常,为什么很多说法不一样?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在没有使用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测量 3 次诊室血压收缩压 ≥140mmHg 或舒张压 ≥90mmHg 可诊断为高血压:
- 1级高血压(轻度):收缩压140~159mmHg、舒张压90~99mmHg;
- 2级高血压(中度):收缩压160~179mmHg、舒张压100~109mmHg;
- 3级高血压(重度):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
家庭血压测量水平通常低于诊室血压测量水平,家庭血压 135/85mmHg 相当于诊室血压的 140/90mmHg 。而且,不在同一天测量的 3 次平均值,但凡大于 135/85mmHg,就该怀疑为高血压。
对于血压控制的范围,不同人群由于病情不一样,所以标准也存在差异:一般血压应控制在 140/90mmHg 以内;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肾脏疾病的患者,血压控制在 130/80mmHg 以内;年龄大于 65 岁的患者收缩压可控制在 150mmHg 以下。
脉压差大算不算有问题?目前控制血压的标准是收缩压和舒张压是否达到目标水平,而不是脉压差大小。
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常常是舒张压较低而收缩压升高,脉压差较大;而年轻人常常表现为舒张压升高但收缩压正常或轻度升高,脉压差较小。
这是由于不同年龄人群血管弹性情况和交感神经兴奋性的差异所致,不能以脉压差多少判断是否正常,而是要以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具体数值作为评价血压的标准。
家庭血压测量是防治高血压必不可少的环节。
治疗判断高血压初期,需要每天的早晚都进行测试,特别是早晨要排空尿液之后、在服用药品之前,晚上的测试在准备睡觉之前,一般要连着测量一星期。如果血压稳定且达标,则每周自测 1 天,早晚各 1 次。
医生一般在利用测定出来的数据,才能够诊断出服用的药物能否有效地控制血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本头条号文章部分来源于互联网,出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之用。因此,对文中陈述、观点断定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正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供给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