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小动物野性越大越可爱(为什么小动物看起来那么萌)
为什么有些小动物野性越大越可爱(为什么小动物看起来那么萌)对此,耶鲁大学的实验者 Rebecca Dyer 提出了两种可能:一是当我们看到可爱的东西时,本能反应是立刻想要保护他们;而另一种可能是,我们经常会以极端的情绪来平衡另一种极端的情绪(例如喜极而泣)。但需要注意的是,跟变态虐待狂不同,这种情绪是一瞬间的爆发、而不是持续很久。它出现的意义可能是大脑为了调节我们失控的情绪状态,所以并不会伤及对方。看来这种“萌”和物种的进化密不可分,幼龄动物身上确实有种魔力,总能够牢牢抓住我们的心,不过话说回来,我们在被“萌过”了的同时,有时为何莫名产生一种想要“欺负、蹂躏、捏碎”了的“龌龊”感,羞于启齿。变态吗?虐待狂?别想歪了,其实这种想法很普遍,甚至是健康的,它是大脑调节情绪的一种自然反应,耶鲁大学曾就对此心理做过研究,并且把这种冲动命名为“可爱侵略性”(cute aggression)。2015 年,耶鲁大学心理系研究生Oriana Aragon和Reb
编辑:晴晨
好萌、好可爱、好小哦、肉肉的……看到可爱的小动物、baby,莫名产生一种被萌翻的感觉,身体软化的同时神经似乎都要跟着酥脆了,这种感觉无可抗拒,这一点在女性身上更能得到共鸣,好想摸摸、好像抱一抱、要亲亲……渴望去呵护TA们。
首先得承认,这是一种愉悦的幸福感,但这种幸福感是怎么来的?英国《奥秘》杂志刊登文章说,大大的脑袋、圆圆的大眼睛、肉乎乎的身子和软软的“质感”是构成“萌”的几大不可或缺的要素。当人们看到这些可爱的东西时,大脑中负责处理冲动的边缘系统会受到刺激,还会产生多巴胺,让人有“陷入爱河”的感觉,情不自禁地想去照顾这个小可爱。
文章说,小猫小狗和小朋友“萌萌哒”外形是进化需要。因为他们出生时十分弱小,必须受到成年动物或人的保护和照顾,一方“萌”,另一方感觉“被萌到”才能更好地保证物种的延续。随着小动物和小朋友不断长大,其“萌”的特征也就慢慢减弱。那些出生后就能自己照顾自己的动物,比如昆虫、爬行类动物以及鱼类不需要“萌”,因此干脆也就不“萌”。
看来这种“萌”和物种的进化密不可分,幼龄动物身上确实有种魔力,总能够牢牢抓住我们的心,不过话说回来,我们在被“萌过”了的同时,有时为何莫名产生一种想要“欺负、蹂躏、捏碎”了的“龌龊”感,羞于启齿。变态吗?虐待狂?
别想歪了,其实这种想法很普遍,甚至是健康的,它是大脑调节情绪的一种自然反应,耶鲁大学曾就对此心理做过研究,并且把这种冲动命名为“可爱侵略性”(cute aggression)。
2015 年,耶鲁大学心理系研究生Oriana Aragon和Rebecca Dyer招募了109名志愿者,给他们看可爱的动物、婴儿照片等,然后通过让他们用语言描述自己的心情,并发给他们气泡纸让他们随便捏,测试他们在看过一些可爱动物之后的反应。结果证实了,这些测试者在看到可爱动物(特别是小婴儿)的照片让人更有想要“用力捏气泡纸”的冲动,有些参与者甚至描述感觉自己“被萌到失控”,总之,越是看到可爱萌物,人们就越容易产生侵犯它们的失控情绪。
但需要注意的是,跟变态虐待狂不同,这种情绪是一瞬间的爆发、而不是持续很久。它出现的意义可能是大脑为了调节我们失控的情绪状态,所以并不会伤及对方。
对此,耶鲁大学的实验者 Rebecca Dyer 提出了两种可能:一是当我们看到可爱的东西时,本能反应是立刻想要保护他们;而另一种可能是,我们经常会以极端的情绪来平衡另一种极端的情绪(例如喜极而泣)。
澳洲南十字星大学的神经科学教授Anna Brooks对此也表示支持这种理论,他说:我们看到萌物后的反应是由中脑边缘系统调控的。它能释放多巴胺,让我们感觉很棒。但有趣的是,当我们展现暴力倾向时,这套系统也参与其中。可爱与暴力之间,可能有部分串线。也因此,当大脑认为脸书上小狗的激萌感太高后,它会自动激发暴力情绪,让我们的大脑渐渐恢复原本的平衡状态,然后继续一天的工作。
解释了这么多,大家也无需再为这些“极端情绪”而难过,我们很健康,请继续爱你的萌宠吧。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因你的情绪而误伤了它,克制!再克制!
(参考来源:新华网、观察者网、好奇心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