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洞资料(黔西北记忆114织金洞发现始末)
织金洞资料(黔西北记忆114织金洞发现始末)织金洞镇洞之宝——霸王盔织金洞镇洞之宝——银雨树(聂宗荣 摄)为了开发溶洞资源,发展织金县旅游业,1979年5月,县建委、城建、文化、通信等部门的龙浩如、郁忠鑫、曾依龙和我共同对樱桃洞进一步勘察。樱桃洞洞身系晶墨玉大理石构成,主洞长1.5公里,分八个景区:九龙坝、南极仙景、天王托塔、空中舞台、银河飞瀑、雄狮远眺、玉帐锦屏、中流砥柱、定海神针、乾坤交融等景观,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世界地质公园——织金洞洞内一角同年12月,县文化局以“山川秀丽景色新——织金县城风景名胜简介”为题,将县城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照片26幅,溶洞风光(主要是樱桃洞)照片46幅和文字资料汇集成册,分别上报省、地、县党、政、建设、文化等部门及有关领导,引起了上级的关怀和重视。
美丽的织金山城,坐落在群山环绕约八十平方公里的长形盆地之中,县城周围秀美山峰拔地而起,岩石嵯峨,构成天然清幽之佳境,素有“小桂林”之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为加速“四化”建设的步伐,振兴织金经济,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被提上议事日程。
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织金洞(聂宗荣 摄)
1979年,遵照国务院的指示和上级文化部门的布置,以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金发举及县文化局(当时由我任副局长主持工作)、文化馆领导等五人组成文物普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对全县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进行普查。
织金大峡谷地质遗迹——天生桥
为了开发溶洞资源,发展织金县旅游业,1979年5月,县建委、城建、文化、通信等部门的龙浩如、郁忠鑫、曾依龙和我共同对樱桃洞进一步勘察。樱桃洞洞身系晶墨玉大理石构成,主洞长1.5公里,分八个景区:九龙坝、南极仙景、天王托塔、空中舞台、银河飞瀑、雄狮远眺、玉帐锦屏、中流砥柱、定海神针、乾坤交融等景观,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世界地质公园——织金洞洞内一角
同年12月,县文化局以“山川秀丽景色新——织金县城风景名胜简介”为题,将县城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照片26幅,溶洞风光(主要是樱桃洞)照片46幅和文字资料汇集成册,分别上报省、地、县党、政、建设、文化等部门及有关领导,引起了上级的关怀和重视。
织金洞镇洞之宝——银雨树(聂宗荣 摄)
织金洞镇洞之宝——霸王盔
1980年3月5日,省委副书记徐健生、副省长吴实,地委副书记、毕节行署专员李效敬专程来织金考察。当晚8时,在县政府招待所会议室,由织金县向省、地领导汇报织金县旅游资源和大理石开发情况。
徐健生(中)吴实(左)考察织金洞(图片提供:朱邦才)
1980年3月6日,徐健生、吴实、李效敬实地考察了樱桃洞及城东风景区。徐健生同志提出:地面风光不错,樱桃洞很好。但作为向外开放还不够。织金是喀斯特地貌非常发育的地区,可能还有更多、更好的溶洞,要组织专人勘察。
织金洞景点——婆媳情深(聂宗荣 摄)
1980年3月7日,根据徐健生同志的指示,织金县正式建立溶洞资源勘察队,由县建委副主任龙浩如、城建局副局长郁忠鑫、规划办贺仕荣、政府办王宗顺、建委干部杜仕学、王明跃、通讯组杨开发、文管所程礼钧、百货公司周斑禄、邮电局方顺华、雕刻厂赵玉平、居民张可月和我共13名成员组成,租用县百货公司一辆嘎斯车作为交通工具,驾驶员张长安,同时也参与勘察。
织金洞洞内一角
1980年3月8日至16日,九天时间里织金县溶洞资源勘察队勘察了城关区、桂果区、牛场区、龙场区四区九乡的大、小溶洞三十多个,探明有开发价值的溶洞八个:城东郊大理石洞身的蛇爬岩洞、逍遥洞、凉风洞、画眉洞和樱桃洞;城北的路穿岩洞、庆全洞;牛场区马场乡的丈冲洞等。特别是城东郊1.5~3公里的范围内探明了可供开发的一片大理石溶洞群,为对外旅游开放打下了基础。
世界地质公园——织金洞洞内风光
1980年3月19日,我们专程去贵阳向徐健生同志汇报勘察工作,我和龙浩如重点汇报了织金县的城建规划,勘察溶洞情况。听完汇报后,徐健生同志对下一步的工作作了部署。
世界地质公园——织金洞洞内风光
1980年3月初,我们组织勘察溶洞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县,各地群众积极踊跃,前来织金县溶洞资源勘察队口头报告的、电话告知的、写信告知的群众络绎不绝。计有城关附近未探的溶洞、三甲、大戛、龙场金家坝、八步、猫场、五甲、熊家场、桂果、三塘、以那等共30多个。我在全县放映人员会议上,要求同志们注意调查地方溶洞的情况。家住官寨的放映队队长罗家荣就提供了官寨附近的大黑洞、小黑洞、犀牛望月洞、仙鹅孵蛋洞、月亮洞等情况。
世界地质公园——织金洞洞内奇观
1980年3月26日至4月7日,我们溶洞资源勘察队勘探了全县包括城关樱桃洞,鼠场乡下红岩二屯洞、豹子洞、阿烈路穿岩洞,普翁白岩的消水洞,牛场仙玉洞,马场乡大冲洞,自强乡喇叭洞,龙场区邬家洞等100多个溶洞。
世界地质公园——织金洞内的卷曲石
1980年4月8日,是织金洞历史上最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我们溶洞资源勘察队确定勘察官寨乡群众提线索的大黑洞、小黑洞、仙鹅孵蛋洞、犀牛望月洞。红岩到官寨,直线步行两公里,汽车绕道鼠场十余公里。早饭后,勘察队分两个组前进,龙浩如、朱邦才、郁忠鑫、贺仕荣、赵玉平、路大光6人步行到官寨,同时探沿途洞穴。杨开发、程礼钧、王景云等同志乘车(张长安驾驶)到官寨。
世界地质公园——织金洞洞口(聂宗荣 摄)
1980年4月8日上午九点,我们一行6个人走到官寨乡东街口时,发现左侧山腰有一个洞,站在洞边往下看,洞内雾气腾腾,悬崖绝壁,深不见底。问路边犁地的老乡,老乡约五十岁,脸色敬畏地说:“那是打鸡洞的天窗,洞口在山那边,你们千万不要进去,那里头邪得很。”我们当然不信邪,带着冲锋枪、猎狗、棕绳,绕过山嘴来到了打鸡洞的洞口,那洞口气势雄伟,好似老虎张开血盆大口,令人不寒而栗。而往下延伸的坡面十分陡峭,乱石累累,难行至极。但是我们没有丝毫惧怕,相互牵拉着手往下走,来到今天命名为“讲经堂”的地方时,又面临了垂直不可下去的峭壁。我们用装了五节电池的手电筒照射下去,不反光,不知道有多深,投石问路,听到了回声,知道下面是干地。我们将棕绳拴在钟乳石上,一个一个悬空而下,下到底部才知道是一个间歇水塘,也就是现在命名的“日月潭”,当时处在冬春无水季节。塘面泥土呈黑褐色,所以不反光,下硬上滑,队员们不时跌倒。过了间歇水塘,顺坡而上,洞道又变得狭窄起来,是一个高2米宽7米左右的“葫芦口”,后来这里被命名为“摩天岭”。过了葫芦口,洞厅豁然开朗,出现了高达数十米的钙化塔山,千姿百态的石柱钟乳,用手电照射也看不到两壁,说明这里是一个很宽大的洞厅。而且景物密集,把这个大的空间分隔成了若干个厅堂,相连成网,有如迷宫,手电筒的光线在这漆黑的环境里显得十分微弱,根本分不清东南西北前后左右。而美好的景物又层出不穷,令我们陶醉其间,连声叫好。这就是后来命名的“金塔官”,“寿星宫”和“望山湖”。我们在这里整整摸索了三个小时左右,最后才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又向上爬行一片五六十度的陡坡,艰难爬了200多米,才进入一个高10米、宽8米左右的洞门,当时大家就命名为“南天门”,这个名字一直用到了现在。在南天门我们进入了一个银色的世界,所有的滴石景物都披上了冰雪般的银装,洞道深处还有大量楚楚动人的卷曲石,形成了后来称呼的“卷曲洞”,又名“水晶宫”。这时候,大家经过了几个钟头的拼搏,个个周身是泥,有的跌得头破血流,衣服挂破,又饥又渴,十分疲劳,便在这里作了短暂的休整。
世界地质公园——织金洞洞内风光
探完“水晶宫”回头往右,发现上边有一个窄缝,溶洞资源勘察队队员的原则是有洞必探、无孔不入,只要有可能,无论是用钻、梭、爬或是什么手段都要去探索。“无限风光在险峰”,要知道越是难进的地方越可能会有更好的景致,如果不及时勘察,岩溶将洞口封死后,就有可能永远也发现不了。所以队员们搭起了个人梯,侧身挤进了窄缝,又进入了另一个奇妙的洞厅。这里百尺帏帘、擎天一线,如白玉玲珑,金碧辉煌,果然是一派天宫景象。这就是后来命名的“灵霄殿”和“神女宫”。正当我们以为再没有什么景致的时候,却发现又有一道窄缝通到了另一个更为宽广的洞厅,这就是后来命名的“广寒宫”。但是这时候离我们进洞已经9个小时了,时间太晚手电筒不太亮了,我们不敢再继续作详细的勘察,只得往回赶了。
世界地质公园——织金洞洞内风光
这时,严重的事情发生了!由于勘察路线太长,地形太复杂,更主要的是景物太美妙,吸引得我们忘记了进洞的来龙去脉。我们在已经很微弱的手电光下又摸索了不知多少时间,才从“广寒宫”、“灵霄殿”摸到“南天门”。但是,上时容易下时难,50度的陡坡,左也下不去,右也下不去,最后只好用两只手两只脚加上屁股着地,慢慢地才下完“南天门”。这时候手电光几乎全熄灭了,而在宏大复杂的洞厅里我们却再也找不到进来时经过的“葫芦口”了。我们到处碰壁,已经筋疲力尽了,心里也产生了恐慌。因为外面没有什么人知道我们进了这个洞,我们如果最终找不到出路的话,外面的四个同志即使想起我们也很难说找到这个洞来,即使找到这个洞,也不一定像我们这样深入到“葫芦口”里来。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就真得要为勘察溶洞献身了啦!
朱邦才在织金洞内拍摄照片(图片提供:朱邦才)
无奈之下,我们只得停止了行动,在冥冥的黑暗中开了一个短会,我们六个人之中大多数是经过解放战争在部队受过锻炼的老同志,面临危机,镇定自若,大家认真推理,共同分析,判定了大致方向,然后大家就往大致捉摸出来的方向努力。最后,我们又经过好长一段时间摸索,终于找到了“葫芦口”!
大家高兴极了,拖着饥饿疲倦的身躯,下滑坡,过泥潭,攀绳索,上峭壁,在乱石丛中一步一步地走出洞外。这时候,天色已经断黑了很久。而接应组的四个同志正在为找不到我们而着急万分,已经组织了民兵赶来救援。
世界地质公园——织金洞洞内美景
1980年4月9日,我们织金县溶洞资源勘察队的全体同志,再进打鸡洞,除了复查昨天勘察过的地方外,还进入了后来命名为“广寒宫”的前部分进行了勘察,虽然见到了绝妙的“霸王盔”、“桫椤树”,但是,由于洞厅太宽广,时间不够,仍然没有到达这个景区的最深处。
织金洞地质遗迹———旗鼓锁水
1980年4月12日,我们织金县溶洞资源勘察队三进打鸡洞勘察,特意邀请了县委通讯组负责人曾依龙和八步区委书记陈崇富,官寨公社党委书记周致武等地方有关领导参加。这一次到了“广寒宫”的最深处,见到了后来被公认为织金洞代表性景观的“银雨树”。我们对两位地方官员说:他们辖区内的这个溶洞,毫无疑问是天下第一洞,是溶洞之王,但是现在需要保密,暂不能公开,建议他们组织力量保护。这两位地方官员答应了,事后进行了安排。他们的工作对完整地保护“打鸡洞”起到了重要作用。
堪称地下天宫人间仙境的打鸡洞,一个后来被举世公认的溶洞之王,深埋地底数十万年之后,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被发现了。当天在洞内,我拍完了4个120的黑白胶卷。
织金洞洞内景观
想起织金洞的勘察发现,虽然时光转眼已经过去将近40年了,但是每当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我还是难以抑制内心的喜悦。我们织金县溶洞资源勘察队的全体同志,为了开发家乡的旅游资源,个个吃苦耐劳,有胆量,有气魄,不信鬼邪;爬高山,下深潭,攀悬崖,过绝壁,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孜孜不倦地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为寻找织金县的地下宝库,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联想到今天织金县旅游事业的生机勃勃,由衷感叹这一生值得了!
作者
朱邦才
简介
朱邦才,生于1930年1月,籍贯四川省中江县,194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中共领导的地方武装工作并任分队长,1950年3月任四川省三台县大队宣传干事,1952年任四川省遂宁军分区政治部秘书,1954年任四川省阿坝公安64团青年助理员,1958年任贵州省织金县电影公司经理,1962年任织金县电影管理站站长,1978年任织金县文化局副局长(主持工作),1985年任织金洞筹建处副主任兼接待站站长,1990年离休。
作者杨春明简介
杨春明:籍贯贵州织金,穿青人,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西藏当过兵。曾任毕节日报社周末特刊部、文艺部主任,毕节市作家协会主席,毕节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喜读书,获首届全国“书香之家”称号。现任毕节市文联副主席。
作 者:朱邦才口述 杨春明整理
本文所采用的织金洞图片,除标注外均由织金洞管理局提供。
编 辑:吴 芳
编 审:秦 恒
监 制:叶光良
总监制 :朱光伦
更多新闻
-
《黔西北记忆》栏目开篇语
-
黔西北记忆 ① 美丽毕节我的家
-
黔西北记忆② 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
黔西北记忆③毕节古人类的足迹
-
黔西北记忆④毕节的来源及建制沿革
-
黔西北记忆 ⑤ 水西改土归流的历史过程
-
黔西北记忆 ⑥ “乌蒙磅礴走泥丸”用典追考
-
黔西北记忆 ⑦ 革命老区黔西北
-
黔西北记忆 ⑧ “彝族古代百科全书”——《西南彝志》
-
黔西北记忆⑨ 享誉全国的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
-
黔西北记忆 ⑩ 黔西北苗族迁徙路线图
-
黔西北记忆 ⑪ 黔西北苗族与蚩尤
-
黔西北记忆⑫黔西北苗族的传统节日
-
黔西北记忆⑬ 猪拱箐:清末黔西北苗民起义的根据地
-
黔西北记忆 ⑭ 毕节布依族的历史与文化
-
黔西北记忆 ⑮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
黔西北记忆 ⑯ 毕节一中的前世今生
-
黔西北记忆⑰ 毕节彝学研究院
-
黔西北记忆⑱毕节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综述
-
黔西北记忆 ⑲ 毕节“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综述
-
黔西北记忆 ⑳ 西部大开发拉开序幕的地方——洪家渡
-
黔西北记忆 ㉑ 乌江源头在毕节
-
黔西北记忆 ㉒ 毕节摄影史话
-
黔西北记忆 ㉓ 毕节公路交通史话
-
黔西北记忆 ㉔ 磅礴乌蒙万里路
-
黔西北记忆 ㉕ 毕节飞雄机场建设始末
-
黔西北记忆㉖皮皮翻翻及其它方言土语
-
黔西北记忆㉗经典的毕节话荟萃
-
黔西北记忆㉘惊世骇俗的毕节兰花
-
黔西北记忆㉙东汉南中第一名士——傅宝
-
黔西北记忆㉚助诸葛亮南征有功的彝族首领“济火”
-
黔西北记忆㉛奢香:明初著名彝族女政治家
-
黔西北记忆 ㉜ 张谏:明代贵州第一个进士
-
黔西北记忆 ㉝ 李世杰:清乾隆年间兵部尚书
-
黔西北记忆 ㉞ 晚清重臣丁宝桢
-
黔西北记忆 ㉟ 周素园:贵州辛亥革命元老
-
黔西北记忆㊱ 中共贵州省工委第一任书记——林青
-
黔西北记忆㊲钱壮飞:中共情报工作的“龙潭三杰”之一
-
黔西北记忆 ㊴ 丁扬斌其人其诗
-
黔西北记忆 ㊵ 余达父:毕节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
-
黔西北记忆㊶黔西北清朝著名女诗人周婉如
-
黔西北记忆㊷毕节著名的民族资本家刘熙乙
-
黔西北记忆 ㊹ 一代宗师王之和
-
黔西北记忆 ㊺ 威宁籍苗族大学校长杨汉先
-
黔西北记忆 ㊻ 威宁籍医学博士张超伦
-
黔西北记忆 ㊼ 朝鲜战场上的二级战斗英雄刘兴文
-
黔西北记忆 ㊽ 打虎英雄罗学芳
-
黔西北记忆㊾品读毕节
-
黔西北记忆㊿七星关赋
-
黔西北记忆(51)七星关的来龙去脉
-
黔西北记忆(52) 毕节倒天河是怎么来的?
-
黔西北记忆(53)毕节城区40余万人的“大水缸”——倒天河水库
-
黔西北记忆(54)@所有毕节人,“响水轰雷”名字的由来
-
黔西北记忆(55)纱帽山的故事
-
黔西北记忆(56)倒天河上的桥
-
黔西北记忆(57)南关桥,老毕节城的地标建筑
-
黔西北记忆(58)毕节五龙桥的考证与传说
-
黔西北记忆(59)那些年毕节城里人是怎样过年的
-
黔西北记忆(60)走近三百多年历史的毕节一小
-
黔西北记忆(61)打捞那些遗落在岁月里的毕节老品牌
-
黔西北记忆(62)毕节“人民剧场”:老毕节城最重要的地标建筑
-
黔西北记忆(63)毕节古城街道名称初探
-
黔西北记忆(64)炉火映红铁匠街
-
黔西北记忆(65)毕节人民公园的历史印记
-
黔西北记忆(66) 回忆“炒米糖开水”的吆喝声
-
黔西北记忆(67):清代知名的毕节路氏翰林家族
-
黔西北记忆(68)大屯土司庄园
-
黔西北记忆 (69)大南山苗寨
-
黔西北记忆(70)七星关沔鱼河的传说
-
黔西北记忆(71) | 碧阳湖畔好风光 美文值得细欣赏
-
黔西北记忆(72)品读大方
-
黔西北记忆(73)大方赋
-
黔西北记忆(74)大方县名的来源
-
黔西北记忆(75)大方奢香博物馆:荟萃彝族历史文化精华
-
黔西北记忆(76)贵州宣慰府——全省最大的彝族仿古建筑
-
黔西北记忆(77)独家揭秘——“九洞天”的由来
-
黔西北记忆(78) 林则徐与《大定府志》的故事
-
黔西北记忆(79) 丁文江与贵州彝文古籍的渊源
-
黔西北记忆(80)“贵州三宝”之大方漆器
-
黔西北记忆(82) 大方三塔的神奇传说
-
黔西北记忆(83) 大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
黔西北记忆(84)大方: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
黔西北记忆(85)大方灯谜 享誉全国
-
黔西北记忆(86)大方六龙:山奇水秀·诗词享誉·豆干味美·龙灯飞腾
-
黔西北记忆(87)品读黔西
-
黔西北记忆(88)黔西赋
-
黔西北记忆(89)黔西县名的来源
-
黔西北记忆(90)自古黔西一枝花,什么是她的根杆枝叶花?
-
黔西北记忆(91)黔西观音洞遗址:中国旧石器文化的三个代表之一
-
黔西北记忆(92)“全能大儒”王阳明与黔西象祠的渊源
-
黔西北记忆(93)重建黔西象祠记
-
黔西北记忆(94)李世杰与水西文化
-
黔西北记忆(95)黔西水西公园
-
黔西北记忆(96)黔剧的发源地——黔西县
-
黔西北记忆(97)黔西花灯
-
黔西北记忆(98)贵筑藩屏读大关
-
黔西北记忆(99)岳红霞:刀剪飞舞镂刻出精彩人生
-
黔西北记忆(100)品读金沙
-
黔西北记忆(101)金沙赋
-
黔西北记忆(102)金沙县名的来源
-
黔西北记忆(103)金沙立县的来龙去脉
-
黔西北记忆(104)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沙清池“江西会馆”
-
黔西北记忆(105)黔西北石雕艺术宝库——金沙敖氏和罗氏墓群石刻
-
黔西北记忆(106)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沙傩戏(庆坛)
-
黔西北记忆(107)盐茶古镇——金沙清池镇
-
黔西北记忆(108)金沙酱香型白酒的前世今生
-
黔西北记忆(109)金沙名儒方伯鸾先生二三事
-
黔西北记忆(110)品读织金
-
黔西北记忆(111)织金赋
-
黔西北记忆(112)织金县名溯源
-
黔西北记忆(113)古建筑·山水·名镇
看完记得
点亮下方“赞”和
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