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用人之道和驭人之术(唐太宗知人善任)
唐太宗用人之道和驭人之术(唐太宗知人善任)#我要上头条# #中国历史# #历史# #我们读书吧# 正是因为唐太宗以史为鉴,善于吸取历史的教训,避开各国的亡国之殇,出现政通人和,富国安民,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也为后来的大唐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正是因为李世民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弃怨用才的“君直”,才有“房谋杜断”和像魏征那样堪称忠直敢谏诤臣的涌现,才有“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臣明”情景出现,最终把古老的大帝国推向了辉煌的巅峰。唐太宗虚怀若谷,不计前嫌,弃怨用人,他重用李建成旧部魏徵、王圭等。魏征原先是太子李建成的僚属,曾多次密谋、怂恿先下手为强,杀掉李世民。玄武门之后,唐太宗却器重魏征的胆识与才能,不但没有怪罪他,而且封他谏官之职,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充分发挥了臣僚的作用,也切实减少了政策方面的失误,用唐太宗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行事若非深知灼见,不可草率举行。” 这也是唐太宗成功的秘诀之一。唐太宗治国,能站在
【读史有感16】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初,唐朝大地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人口锐减,“自伊洛之东,暨乎海岱,崔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黄河以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凉惨景,广大百姓民不聊生、流离失所、怨声载道……
(图片,来自网络)
唐太宗胸怀天下,心系百姓,他以史为鉴,总结并研究了秦隋的失败、晋朝的得失、汉朝的成功。为了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他吸取秦隋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知人善任,发展科举;他虚心纳谏,用人唯贤,不问出身,不拘门第;他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能臣;他注重“量才授职,务省官员”,强调“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认为“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
唐太宗治理天下的根本方针就是休养生息,“国家未安,百姓未抚,且当静以抚之。”,“为国者要在安静。”他借鉴“文景之治”,重视农业,发展生产,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他虚心接受大臣劝谏,戒奢简从,“唯思稼穑之艰,不以珠玑为宝。”,强调“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顺乎民情”,率先节制自己享受与欲望,停止一些不利于百姓的工程,兴修水利,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整顿税制,力图增加赋税收入,增强国力。
唐太宗虚怀若谷,不计前嫌,弃怨用人,他重用李建成旧部魏徵、王圭等。魏征原先是太子李建成的僚属,曾多次密谋、怂恿先下手为强,杀掉李世民。玄武门之后,唐太宗却器重魏征的胆识与才能,不但没有怪罪他,而且封他谏官之职,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充分发挥了臣僚的作用,也切实减少了政策方面的失误,用唐太宗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行事若非深知灼见,不可草率举行。” 这也是唐太宗成功的秘诀之一。
唐太宗治国,能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待自己的权力。他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心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政策,并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开明政策,安抚首领,鼓励民间交流和货物贸易,终于促成了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被尊为“天可汗”。
唐太宗极为看重自己的历史形象,渴望成为生前万众拥戴、身后万世称颂的英明君主,最大程度体现着历代帝王中罕见的政治素养。“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为轻,民为重。民为社稷之根本。”他以隋炀帝拒谏亡国为戒,把谏官的权力扩大,且鼓励群臣敢于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他虚心听取大臣建议,“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正是因为唐太宗以史为鉴,善于吸取历史的教训,避开各国的亡国之殇,出现政通人和,富国安民,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也为后来的大唐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正是因为李世民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弃怨用才的“君直”,才有“房谋杜断”和像魏征那样堪称忠直敢谏诤臣的涌现,才有“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臣明”情景出现,最终把古老的大帝国推向了辉煌的巅峰。
#我要上头条# #中国历史# #历史# #我们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