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食物是情感最大慰藉(饮食男女那顿饭的背后)

食物是情感最大慰藉(饮食男女那顿饭的背后)家庭关系应该是轻松愉悦的,这个家庭却患了“情感便秘”症。彼此都带着怨气自以为是地牺牲,结果该表现热情的地方,呈现出来的是“太监化”的冷漠;在该达到性高潮的时候,情感却“遥远”得很。01、吃、饮食是台面上的东西,欲望、男女则是台面下的东西,台面下的东西永远不能拿到台面上来讨论有这么一句话: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这是一个用中国人特有的牺牲意识架构起来的家庭,甚至要用每周天的家庭聚餐来刻意营造一个“家”的气氛,但饭桌上的人彼此之间却无法沟通。当各奔东西的每个人找到了情感归属,隔阂的心反而抱在了一起。下面,我将从四个家庭成员各自的情感归属,谈一谈中国人独有的情感表现特质,以及关于中国人在男女关系的展开方面的三点思考。

食色,指向基本的物质生活,也含着最寻常的人性,最朴素的情感。饮食是小道,但也是大欲,在中国有着最为深厚的文化基础。

@自在之思


老朱中年丧偶,一个人把三个女儿拉扯成人。女大不中留,女儿们相继嫁人离开家庭,老朋友老温也突然离世。孤独的老朱越来越迷茫,一辈子只知为女儿做牛做马的老朱,突然没了生活的动力,他才意识到,自己的情感需要有一个归属。

李安说:因为“性”是家庭的根源,家庭营造了合法的性关系,有了孩子,代代才能相传。但在中国家庭里,“性”是个禁忌,父母从来不和孩子讨论,鳏夫老爸更加难以启齿。

有这么一句话: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这是一个用中国人特有的牺牲意识架构起来的家庭,甚至要用每周天的家庭聚餐来刻意营造一个“家”的气氛,但饭桌上的人彼此之间却无法沟通。当各奔东西的每个人找到了情感归属,隔阂的心反而抱在了一起

下面,我将从四个家庭成员各自的情感归属,谈一谈中国人独有的情感表现特质,以及关于中国人在男女关系的展开方面的三点思考。

食物是情感最大慰藉(饮食男女那顿饭的背后)(1)

01、吃、饮食是台面上的东西,欲望、男女则是台面下的东西,台面下的东西永远不能拿到台面上来讨论

家庭关系应该是轻松愉悦的,这个家庭却患了“情感便秘”症。彼此都带着怨气自以为是地牺牲,结果该表现热情的地方,呈现出来的是“太监化”的冷漠;在该达到性高潮的时候,情感却“遥远”得很。

①老朱—被父爱责任束缚的性

老朱因为要照顾三个女儿,个人的情感生活是被搁置的。作为一个正常的男人,如同被囚禁的野生动物,家庭已经成了他生活的牢笼。他必须扼杀欲望、咬紧牙关,虽然被压抑到扭曲变形,也必须痛苦地负隅顽抗。只能跟朋友老温感慨: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难。忙了一辈子,就为这个,好滋味谁尝过了?

《亲密陷阱》一书写到:性唤起的往往是不理智的强迫观念,性会产生自私的欲望,而不是利他主义的想法。侵略、物化、权力都存在于欲望的阴影之中,它们是激情的一部分,但不一定有助于情感的亲密。欲望只沿着它自己的轨迹运行。

家倩说“妈早走了,提前结束了一场长期抗战”,可见老朱曾经的婚姻生活也不是幸福的。味觉的丧失,代表的是他对爱情感受能力的丧失,是作为男性的性欲望的丧失,是他生命力的日渐枯萎。女儿们相继离开家庭有了自己的情感归属,老朱作为父亲,不再是女儿们情感依赖的对象,自己固守的这个家也不再是女儿们的最终寄托,他失落了。

锦荣的女儿姗姗,让老朱找到了久违的被深深依赖、被众星捧月的价值感。他每天吃着姗姗饭盒里啃不动的排骨,却有了被需要的快乐。女儿们都认为老朱应该找梁伯母,这让老朱勃然大怒,他不是嫌弃梁伯母,而是不喜欢被女儿们小瞧。

老朱每天坚持慢跑,是他的身体还有太多没被释放的欲望。最终老朱和缺爱的锦荣走到一起,看起来偶然其实是必然。老朱照顾女儿们一辈子,照顾女人,是成就他男人自尊的方式,何况是如同女儿一样的一个女人。一个六十几岁的退休男人,在被需要他的女人面前,终于让他集聚的所有能量都释放了出来。

深刻地体验了性与爱的完整结合,老朱才会义无反顾其实更是情不自禁地把这段感情公之于众。一辈子为女儿活的老朱,终于把自己这段完整的情感关系放在了第一位。之后锦荣怀了老朱的孩子,老朱的味觉也恢复正常。

食物是情感最大慰藉(饮食男女那顿饭的背后)(2)

②家珍—被家庭责任压抑的性

对家珍来说,亲密隐含着被约束的威胁。作为长女,母亲去世后,她能敏锐地感觉到父亲的不易,于是把自己当作父亲情绪的守护者,陪伴父亲不至于那么孤独。通过这种自我的角色代入,她获得对自己代偿性的肯定:独身生活是有价值的,并以此作为慰籍。

由于对家庭的过度付出,家珍眼里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意味着责任和义务。所以她只敢在幻想中渴望亲密,把同学的恋人李凯臆想成自己的男朋友,并杜撰了一个被抛弃的苦情结局,然后再以这种受苦受难者的身份获取一份悲情的价值。

精神分析学家迈克尔·贝德认为:性兴奋需要人们处于无忧无虑的状态,追求身体的愉悦需要一定程度的自私。有些人无法让自己自私,因为他们深深地为爱人的幸福担心。

这种情感状况就是家珍的感受—她不希望父亲是孤独的,她告诉锦荣“反正我是要照顾我爸一辈子的”,这让她非常忧虑,产生了负担感。这也让她很难专注于自己的需要,难以感受自发的、充满活力、无忧无虑的性。她明明渴望爱情,却又深深的恐惧被束缚;她明明渴望性,但又害怕情欲焕发之时的吞噬感和之后的毁灭感。

学生们几封恶作剧的情书,点燃了她内心隐藏的欲望,家珍终于按捺不住了,一天之内就从恋爱走到了结婚。她急不可耐地告诉家人“我们等不及了”,然后跟着自己心爱的体育老师绝尘而去。电影中多次出现体育老师打篮球、骑摩托的健硕的男人身型,对应的就是家珍强烈的性渴望。

食物是情感最大慰藉(饮食男女那顿饭的背后)(3)

③家倩—自我绽放的性

老温说家倩的任性像妈妈,挑剔爱摆臭架子像爸爸。她最聪慧也最叛逆,看起来她是这个家庭里最无拘无束的一个人。她不想为了家庭放弃自己的独立性,从一开始买房、去国外工作,都在试图摆脱家庭和父亲施加给她的压制。

家倩可以和已经分手的男朋友继续维持性关系,甚至差一点和姐姐的“虚拟男友”李凯走到一起。在性的关系里,她是充分释放的,事业的成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一个生命力强大的人,才能在事业上有所作为。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一场好的性爱,可能就意味着,两个人的自我一时死掉了,两个人的身心灵融为一体,这是两个能量体的直接融合,性是对人的攻击性的最好转化。

她其实才是母亲的化身,也是唯一看清了父亲虚伪的人。她告诉妹妹父亲“在感情的路上是一匹老马了”,她不相信父亲不再婚是还爱着母亲,因为吵吵闹闹算什么爱?所以她对父亲的反抗也最彻底,但父亲显然又最疼爱她、最以她为傲,却又最拿她无可奈何。当家庭最终面临解体,甚至父亲都要卖掉房子离开的时候,她反而站出来承担了一切。

食物是情感最大慰藉(饮食男女那顿饭的背后)(4)

④家宁—自由自在的性

家宁四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理应是最被呵护的孩子,但是父亲和姐姐们的能力所限,她其实成了最被忽略的孩子。

因为被忽略,她在情感上反而是最没有负担的。面对闺蜜的男朋友,她很坦诚地说:我告诉你什么是一团浆糊,你对爱情的概念,是跟一个关心你的人在一起,这个人可以让你表达内心的感受,在她身边,你可以自由自在地谈任何事情。

武志红说:性是对关系的渴望。性很深刻,在各种情感关系中,一旦有了性,这份关系的重要性通常就会超越其他。

因此家宁很知道为自己的情感及时地争取,她丝毫没有顾及自己爱上的是闺蜜的男朋友。她能在关键时刻勇敢的拉住心爱男人的手,并在家人惊愕的眼光中,说出“我有了他的小孩”,旋即脱离了令人窒息的亲情。

食物是情感最大慰藉(饮食男女那顿饭的背后)(5)

02、中国式成长不讲究断裂和分离,导致中国人缺乏在心理上全面进行男女关系的能力

中国式的“二人”关系里,包藏的是一个道家式的“身”,一个以静制动、无为而无不为的“自我”,这个自我是不舒展的,缺乏性的绽放能力。

① 中国式的烹调术是用“合二为一”的原理去制造“味”,中国人家庭关系、日常交友也是用同样原理产生的,也就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中国人不喜欢在自己与亲属、朋友之间划分清楚的界限,因此中国人的家庭成员之间并没有清晰明朗的“自我”疆界。

事实上,在日常待人接物的态度中,中国人也不喜欢过分地划清人与我的权利界限。西方人可以自由选择与生养自己的家庭不再发生任何关系,然后凭本身的喜恶去重组自己的人际关系。他们的关系确立模式秉承“先小人后君子”,彼此先搞清对方的喜恶,再看是否建立关系。

中国文化则特别强调处处替别人着想,这种倾向在中国人长辈对晚辈的关怀中特别容易出现。对西方人来说,他们是宁愿不要这种“照顾”,也不要让他人的意志加在自己身上的。即使父母也不能对自己的私生活指手划脚,阻滞孩子的个性发展。

中国人的交友方式是尽量替对方的需要着想,这是中国式“做人”的基本要求,就是不要斤斤计较,彼此多吃一点儿亏也无所谓。这种交友模式如果沟通不畅,就会日久积怨,反而“以君子始而小人终”。

中国人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西方人却说“上帝只能帮助自助的人”。中国人很怕被亲朋好友当外人,古道热肠、急人之难是我们的道德追求。西方人却会躲避这种好意,他们很怕被过度的人情捆绑,丧失对自身行动的决策权。他们认为任何没有经过自己选择的、被强加于自己的事情,都是一种来自外力的摆布。

食物是情感最大慰藉(饮食男女那顿饭的背后)(6)

② 食物和饭桌只是个比喻,象征家庭的解构,天下无不散的筵席,但解构的目的是为了再结构

民以食为天,全世界很少再有烹调术达到中国人这种精致的地步的,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有一个特有的中国文化性现象就是用“吃”来形容人际关系,并赋予它温暖或寒冷的意象。

史学家孙隆基分析说:将人分“生”、“熟”,人情讲究“味”,在“熟人”面前比较“好开口”,也“吃得开”,“生人”之间就彼此“不吃那一套”,而“熟人”如果不让“吃”,就变得“寒酸”,即如“生”的一般。

中国人把人情当作童年阶段的母亲怀抱,即温暖又可以随时汲取养分。这种依赖性的情感必然导致个体“性”的不成长,该由子女自己去面对的人生,对一己人生负责的场合,往往父母代劳而子女却“不在现场”。

所以中国成人身上保留了过多的儿童化倾向,对“吃”的特别强调,以及对母亲的过分依赖其实是同一种因素的两种表现。中国人觉得一家人是一定要在一起的,“家和万事兴”是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血液里的天理。

子女爱情的产生是对父母家庭的解构,本片中女儿因为找到了自己的爱情,使她们找到自我并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家庭。甚至爸爸老朱,也是因为找到爱情,离开传统的父亲定位后,再度找回了自我,有了自己新的家的归属。

食物是情感最大慰藉(饮食男女那顿饭的背后)(7)

③ 中国人的每一代都不是盛开的花朵,但“性”是成人对成人的关系,要求每个个体都要对人对己充分自立

《中国人的民族性》有这样一个观点:中国人身上从未出现清晰的个体感,因此不具备一个超越身体各部位互不相属、各自为政之需要的生命力组织原理—自我。

本来交友应该建立在彼此欣赏对方的个性基础上,中国人却喜欢只往熟人堆里钻,或者是基于利益选择攀附。这种只往“熟”悉的人堆中钻、不敢在陌生关系里表明自己好恶、不敢自己去面对生硬世界的心理,就排除了开展新关系的可能性。

但性爱的满足,必须是由一个自我面对另一个自我。缺乏自我的人,往往个性脆弱易碎、非理性,总期待男女关系停留在母子化或父女化的关系状态。自己不能主动追求浪漫风趣,一味地渴求对方宠爱自己;同时不能理性地面对关系障碍,幻想对方无限度地迁就自己,稍不如意,就心怀怨恨。所以中国夫妻离婚后往往就成为仇人,甚至拉上孩子去仇恨父亲或者母亲。

西方式家庭关系的断裂式模式,让每一代的成长都建立了完整的自己,让自己的“性”完全的萌芽,都能让自己的潜能完全盛开,都有自己这一代的新境界、新风格、新天地。而中国人大多是被父母安排好了的人生,自然是没有成人的内容。性爱的因素纵使在生理方面存在,也无法成为一个全面盛开的“人”可以表现。

食物是情感最大慰藉(饮食男女那顿饭的背后)(8)

结语

D·H·劳伦斯的诗这样写道:

性爱是一种优美的姿态,更是野性的本能。

一旦被关在笼子里,完美的激情就注定无法发生。

让我们一起打破牢笼,尝试着重新开始吧!

过于依赖的家庭关系,反而让家庭成员之间失去了欲望可以自由流动和释放的空间。因此无论如何,我们都要鼓足勇气走出家庭的藩篱,让自己投入到关系的世界中去。只有真实的世界,才能有可以拓展的关系的滋养,才能锤炼出有韧劲的生命力。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