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玉辟邪瑞兽(解读汉玉辟邪三宝)
汉代玉辟邪瑞兽(解读汉玉辟邪三宝)“庶疫刚瘅,莫我敢当”是说老百姓的疾病,因为有刚卯在身,也被通通挡住。刚卯有如此“神效”,所以自汉代以来,就成为人人喜爱佩戴的玉饰。“赤青白黄,四色是当”意思为四种颜色代表四方,只要佩挂此物,就挡住了所有牛鬼蛇神的侵犯。而“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则是告诉佩挂者:天帝已让火神警告夔龙不可作恶、不可食人了,违者即被烧死。(台北故宫藏清代刚卯)刚卯、严卯外壁四面各有阴刻两行隶书铭,共三十四字。一般刚卯铭文为:“正月刚卯既央,零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庶蠖刚瘅,莫我敢当。”据说,制作时辰,应在新年正月初的卯日卯时动刀,时辰一过,即要停止,故曰“正月刚卯”。“灵殳四方”是讲该器之形。
汉代人们用来辟邪厌胜的流行饰品中,玉刚卯(严卯)、玉翁仲、玉司南称为辟邪三宝。
刚卯、严卯
(台北故宫藏宋代刚卯)
一般为一对,形制相同,玉质长方体,中有孔,可穿绳佩挂,器面刻吉祥语句,用以驱邪,是古代的护身符。汉代流行,一般长约2厘米,宽约1厘米,后世有仿品。
(台北故宫藏清代刚卯)
刚卯、严卯外壁四面各有阴刻两行隶书铭,共三十四字。一般刚卯铭文为:“正月刚卯既央,零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夔龙。
庶蠖刚瘅,莫我敢当。”据说,制作时辰,应在新年正月初的卯日卯时动刀,时辰一过,即要停止,故曰“正月刚卯”。“灵殳四方”是讲该器之形。
“赤青白黄,四色是当”意思为四种颜色代表四方,只要佩挂此物,就挡住了所有牛鬼蛇神的侵犯。而“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则是告诉佩挂者:天帝已让火神警告夔龙不可作恶、不可食人了,违者即被烧死。
“庶疫刚瘅,莫我敢当”是说老百姓的疾病,因为有刚卯在身,也被通通挡住。刚卯有如此“神效”,所以自汉代以来,就成为人人喜爱佩戴的玉饰。
刚卯的字体为古代殳书,减笔假借,非常难认。也有的刚卯,用汉隶或小篆,一般认为凡字体清朗可读者,皆后人伪刻。 严卯所刻文字略有不同。《後汉书.志第三十.与服下》也有记载,但称刚卯为印:“佩双印,长寸二分,方六分。……..诸侯王以下以絝赤丝蕤,滕絝各如其印质。~凡六十六字。”
刚卯、严卯始于西汉,新莽时期,曾因避“卯”为刘字的部首而一度废除,但东汉继续流行。刚卯、严卯因于正月卯日制成,故名“卯”,有辟邪作用。
翁仲
(东汉玉翁仲)
体扁长,为半圆雕。两翁仲形象相同,造型简单,头顶有长发髻,脸长,以阴刻线饰双目和口;腰间以两道粗横弦纹,表示拱手;着长袍,直立正视。翁仲腰间有穿孔,可系佩。
(台北故宫藏清代仿古翁仲)
关于“翁仲”其人其事及作此像的用意,至明代才比较清楚。《明一统志》载称:翁仲姓阮,秦时安南人,身长一丈三尺,气质端勇,异于常人。始皇并天下,使翁仲将。翁仲死后,铸铜为其像。通过这段记载,我们知道翁仲是秦代一个威严勇猛的大将军,以他的形象作佩饰,有辟邪之意。
从左至右:南京博物院馆藏;《中国玉器全集》图片;台北故宫馆藏。
玉翁仲在汉代比较流行 是一种使用配饰 用于辟邪。常雕刻为一老者持立状,老者长须大袍,头戴平冠有孔穿绳便于佩带。翁仲在汉代一般雕成。
汉翁仲采用汉代风格“汉八刀”的雕琢方法,其色苍古,面部只琢眼和口,仅用三至五刀短阴线雕成,呈倒“品”字形,有的就是素面脸,连眼、口都不刻划,睑为长圆形,睑过于圆的多是后仿的,尤其民国时期有大量仿翁仲,仿品阴线较粗,刀口边沿有崩裂现象。
“汉八刀”的雕琢方法:头上一横 显示戴帽 面部3刀 显示眼鼻。胸肩2刀 显示三角形的大胡子双肩.腹下二刀 显示古人宽衣大袖. 一共八刀;汉代玉翁仲的颈部和腰下都用撤刀法,使颈部和腰下部出现平塌,呈三角形斜平面,这样使头部更为明显,腰部有轮廓感,服装下摆呈鸡笼状,这是汉代翁仲的风格特征,后仿的则把整个身体做成直筒状。
汉代玉翁仲多数无胡须,目前所见的有胡须的翁仲均为后仿,且胡须用阴线表示,阴线较粗,做工没有汉代的味道。
汉代翁仲穿孔为“人”字形,从头顶直到腹部,再分两路由腰部两侧出来,呈“人”字状的绳子也是从头部而下至腰的两侧系一结,这样翁仲人悬挂时就可以立着。
后仿的穿孔有的从上至下呈直孔状,为通天孔;也有的为倒“丁”字孔,是从头顶至腰部两侧,不是“人”字孔。
司南佩
玉司南佩是汉代一种形态特殊的器形,形若用于正方向、定南北的司南(亦称指南)。玉质精美,玲珑小巧,上面琢磨成小勺形,下面呈“工” 字状,常琢穿系小孔。一般认为,其上部是司南的部件之一指南勺,中间是汉代常用的配饰“工”字佩,下部为司南部件之一的底盘。
司南玉佩是汉代辟邪玉之一,数量不多却很重要。司南佩形若工字形,扁长方体,分上下两层,为两长方柱相连形,横腰环一凹槽。顶部琢一小勺,下端琢一个小盘,全器光素无纹。在中间凹细处或小勺柄处,有一个横穿或竖穿的孔,可穿系佩挂。
司南本是我国古代发明的利用磁场指南性制成的指南仪器,用于正方向,定南北。古代的司南形如勺,也像瓢或北斗星形,其构造上有勺,下有地盘。无论地盘如何防止,勺如何转动,最后勺的定向始终指向南方。
在汉代占卜之风大盛时,又成为测算凶吉的工具。在放置的底盘上刻画天干、地支、八卦等占卦图案,算卦人根据勺的指向,作出测定。
以司南卜筮之风尤以新莽时期最盛,赴任之官挟木式以治,身后以木式择茔,以司南定乾坤。玉有辟邪压胜之效,人们遂仿司南之形,将实用器转变为佩饰器,琢成顶部有司南形状的小玉佩,随身佩戴,用于辟邪压胜,为司南佩。
从司南佩其主体呈现的独特的凹缺形外轮廓和佩带者的角色上,判断出这可能是后人为达到从良渚玉琮上取得某种宗教意义,而刻意扁化、小化玉琮所得到的衍变形体。
(台北故宫藏汉代司南佩)
司南佩除了辟邪压胜的意义外,还有指导之意,引申为广闻博学。扬齐宣的《晋书音义序》记载:“由是博考诸传,综览群言,研核异同,撰成《音义》,亦足以畅先皇旨趣,为学者司南”。
司南佩在东汉最为流行,其后逐渐衰微,宋以后有仿。宋代司南佩大多有桂花沁、牛毛纹等,包浆较好,器各部刻画过渡自然。明代的司南佩,刻画线条较硬,边缘锋利,细部碾琢不甚讲究,呈工字形或圆柱形,抛光技术较好,玻璃光感很强。
清代亦有司南佩,主要特点是器型较大,形制有变化与创新,碾琢精细,抛光讲究。一改传统的顶部勺形,有的似鸟形,有的是方形,器腰间的凹槽较深,器体的棱角圆滑,光泽较好。有穿孔的可做佩饰,没有穿孔的则作为陈设品了。古人认为,出门挂司南佩“是为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