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的内心深度解析(命运的大山有多高)
哪吒的内心深度解析(命运的大山有多高)而二者都选择了反抗命运,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两部作品对命运主题的刻画。《灵笼》讲述了在末世人类面对生存时成为共同体,面对灯塔的森严规则,并向残酷的废墟现世发起探索,成为“真正的人类”。而反抗命运,就自带燃属性,具有戏剧张力,无论过程上是心态上的转变,还是客观上的艰难,都会给予观众刺激和鼓励,因为少见,所以吸引力会更大。19年的霸权国创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及少见的末世题材动画《灵笼》,都探讨了命运这一话题。《哪吒》讲述了生而为魔的主角哪吒在寻找自我价值并反抗命运时的过程。
人类与命运是个很奇妙的话题,人类的弱小让他们走向了两个不同的心态:一种是消极的认命;一种是积极的反抗。当然还有夹在中间,独属中华的中庸之道。
当然每一种态度都有着独特的文学魅力:消极态度很适合塑造命运的强大,是一种特别的悲剧色彩。但往往会奇异地衍生出一种幸存感,和人类的顽强延续。
比如剧情游戏《伊迪芬奇的秘密》通过日记本体验整个家族离奇的死亡,甚至连一直以来的主角视角的人也原地去世。期间会有绝望,可是视角一转,这个家族还有一个小孩子存在延续,莫名的温暖又会涌上心头。
同样中庸之道,会有一种淡然超脱,机敏从容之感,多见于古代文学诗词,自带潇洒美感。
而反抗命运,就自带燃属性,具有戏剧张力,无论过程上是心态上的转变,还是客观上的艰难,都会给予观众刺激和鼓励,因为少见,所以吸引力会更大。
19年的霸权国创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及少见的末世题材动画《灵笼》,都探讨了命运这一话题。
《哪吒》讲述了生而为魔的主角哪吒在寻找自我价值并反抗命运时的过程。
《灵笼》讲述了在末世人类面对生存时成为共同体,面对灯塔的森严规则,并向残酷的废墟现世发起探索,成为“真正的人类”。
而二者都选择了反抗命运,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两部作品对命运主题的刻画。
宿命的大山人要翻过山,首先当然要描述这山有多高多大,参考愚公移山的故事,这座山越大,翻过去之后的才会越显得艰辛不易、酣畅淋漓。而这两部作品,往往分为客观和主观、一显一隐两种“大山”般的宿命。
《哪吒》中的大山显性的一重是天生的宿命。
这是天生的无奈,太乙真人的疏忽,让哪吒成为了魔丸,一出生就随着本性四处乱飞,让本身就受妖怪骚乱的居民们惊恐厌恶。
而隐形的大山就是人们的偏见,因为过去的教训,认定他是个“祸害”,大众居民们也不相信哪吒会“改邪归正”。连带着孩子心性的哪吒,也曾因为无法改变的现状而沮丧甚至失望。
《灵笼》所面对显性的大山就是充满危机的现世,紧张的生存资源和生存空间。于是灯塔这个作为人类“最后”的生活空间,自然为了生存制定了比自然选择更为严酷的规则。
而隐形的大山自然而然的从显性中延伸出来,因为规则对人性的压抑,还有许多没有揭晓的秘密,在一片废墟之上的人类身影,灯塔三方不同势力的较量,两方阶级的对立和联合,特别琐碎细化,可以细化每一个人:
一个想为上民丈夫换心脏的尘民妻子,从第一集挣扎到了中章。
发现自己心中的爱恋却要去金色大厅接受繁衍任务的冉冰。
出生即尘民,向往上民,不甘于命运的4068。
用生命成全自我的红寇和破晓
……
大环境的显性压抑大山,让每个人命运都交织在了一起,充满了无奈和艰辛。
命运的反抗想要到达反抗这一步骤,首先就是要认识到这座大山的存在,而后重塑自己的认知再到决心反抗,这才算刚刚开始。
哪吒的大山是从小时候被人砸开始的,从那时的委屈迷茫,再到悲伤愤怒,而后被感动决心面对反抗这座大山,甚至能够规劝屈服命运的敖丙。这是哪吒的反抗,多数体现在内化的心态突破,以及外部带给他的突发事件刺激。
《灵笼》的移山体现在认知以及行动上,在第一集体现出的“洞穴喻”,如何认知这座大山是反抗命运最为直接的一部。
尘民女是求助无门时发现了这座大山;冉冰是在觉醒爱恋意识时发现了大山;4068是在动画开头发现自己的能力时发现,但目前他的眼界格局还不够……
整个动画前半部都是在给我们展示这座大山以及洞穴,那些有意识的人,刚刚冒头尝试走出洞穴,动画却就此戛然而止,可见路漫漫其修远兮。
不只是两部动画的主角命运各不相同,困境不同,三次元的我们也会有不同的命运,如果说命运显得有些先天注定,那不如管它叫人生。人生路各不相同,大大小小的山横亘其中,你是选择绕路、登山、还是无视?对命运,你是反抗、妥协还是中庸?
也欢迎评论区进一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