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怎么那么啰嗦(谢谢你喜欢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怎么那么啰嗦(谢谢你喜欢悲惨世界)里面没有革命,也没有战士,只有那种小人物的暧昧,那种刺痛人心的情感的交锋。凭着一个中学生的有限的理解力,实在无法解读高尔基笔下的那种在情感上相互搏斗、相互挣扎的痛苦思考,据说高尔基的笔名,就是痛苦的意思。后来在父亲的书柜里,又找到一本厚厚的由瞿秋白、巴金合译的《高尔基小说选》,当时只知道高尔基是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但是一旦凭着好奇读了里面的小说,却又遇到了雾一般层层叠叠的迷障。父亲对我的阅读控制很严。一直到中学毕业,他都不让我看《红楼梦》,当然,我对这个小说也缺乏兴趣。不能否认《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但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它的语言与今天的白话文仍有较大的差距,那时候,我总觉得《红楼梦》里没有提供可资借鉴的语言营养。那本书,应该是父亲结婚前买的。——大家都知道,那个“恋”的繁体字是很复杂的。这本书的作者是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译者是巴金的妻子萧珊。当时身为一名中学生,听说有“恋”字,自然是
文/葛维屏
这个文中的“你”,是谁?不好意思,他是我的儿子。
我平时喜欢看看书,弄弄笔,但儿子与我截然不同。他是压根儿不喜欢看书。
想当年我小时候,是凡对有文字的东西,我都喜欢找出来看看。特别是父亲有一个大木箱,过去的一些旧书,都堆放在那里,我往往趁他不在家的时候,搬开上面一层一级、由大到小的木箱,打开这个书柜,把里面堆放在一起的大书小书,翻出来,似懂非懂地乱翻乱看。
父亲对我的阅读控制很严。一直到中学毕业,他都不让我看《红楼梦》,当然,我对这个小说也缺乏兴趣。不能否认《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但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它的语言与今天的白话文仍有较大的差距,那时候,我总觉得《红楼梦》里没有提供可资借鉴的语言营养。
那本书,应该是父亲结婚前买的。——大家都知道,那个“恋”的繁体字是很复杂的。这本书的作者是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译者是巴金的妻子萧珊。当时身为一名中学生,听说有“恋”字,自然是兴趣倍增,趋之若鹜。趁父母不在家的时候,一口气读完了这本并不算太长的小说,它大意是描写一个俄国青年爱上了一个女孩,但这个女孩竟然是父亲的恋人。
至今我都无法明白这个小说里讲述了一种什么样的意思,印象最深的是,小说里的父亲用鞭子抽打这个女孩,在她的臂膀上留下了鲜红的血印,觉得有一种特别的窒息人的颓废味道,那种挥之不去的无法言说的哀伤情调,令人难以释怀。这也是我日后不想再去读完这本在青春时代给我留下阅读伤痕的小说的原因。
后来在父亲的书柜里,又找到一本厚厚的由瞿秋白、巴金合译的《高尔基小说选》,当时只知道高尔基是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但是一旦凭着好奇读了里面的小说,却又遇到了雾一般层层叠叠的迷障。
里面没有革命,也没有战士,只有那种小人物的暧昧,那种刺痛人心的情感的交锋。凭着一个中学生的有限的理解力,实在无法解读高尔基笔下的那种在情感上相互搏斗、相互挣扎的痛苦思考,据说高尔基的笔名,就是痛苦的意思。
这些外国文学书籍都没有让我嗜饮成癖,很长时间,我都不喜欢看外国文学,觉得他们与中国的文化氛围太过遥远,描写的人物心态,也非中国人所能够忖量。
想想自己过去那种无所不读的阅读目标,其实就是想找一本真正让我佩服、可以作为范本的文学经典。那时候,我潜意识到里总有一种潜在希望,这世上书很多,但总该有一本可以放在案角床头上百读不厌的那一种。我虽然未曾找到,但我一直希望能找到这样的书。
但是,儿子他压根儿没有我当年的这种寻找书读的欲望。我书架上的书,他基本上是视而不见。中国的四大名著,《水浒》他看的是我给他买的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连环画;《三国演义》,他听的是我从网上下载来的袁阔成播讲的评书;《西游记》他也看的是连环画,《红楼梦》,他压根儿碰都没有碰过。
初中生的课外必读读物,他倒是读过,但那些书,连我都没有完整地读完它们的兴趣,像《鲁滨逊漂流记》、《格列弗游记》、《堂吉诃德》都是太过遥远的中世纪作品,与现代人的人心隔了一层,而且那小说写法,也像是故事,太过陈旧,毫无激情。
儿子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了三年,只读了三分之一。想想自己,当年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有一些抵触情绪,年轻人读书,总喜欢捕捉一点弦外之音,喜欢找里面的感兴趣的段落来阅读。中国当代有一位学者刘小枫,专门谈及了他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一个体验,详细分析他对里面的冬尼娅的迷恋,但是,我却没有这样的想法,不管怎么说,冬尼娅在小说里,是作为一个负面的形象出现的,既然小说都已经为她定了调,即使前面把她写的很可爱,也不会让她成为“心动女生”。我记得,当年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印象深刻的,倒是那个热情如火、会在手风琴的伴奏下翩翩起舞的石匠女儿,保尔本来希望她能嫁给他的哥哥,但保尔的哥哥不知为何后来却娶了一个又自私又恶毒的丑女人。这一情节长久地纠结在心里。
总之,儿子没有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将心比心,也就听之任之了。
儿子中考前,单位里一位调走的同事,与我探讨如何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她问我有什么办法?我告诉她:说起来你不会相信,我儿子考试时的作文,是模仿你女儿六年级时的作文。——一个初中生的作文水平,仅相当于同事女儿的六年级的写作能力。当年,我对那位同事六年级女儿的作文佩服犹加,特意复印了部分作文,没想到却成为儿子考试前的复习蓝本,而这些作文屡屡改头换面,成为我儿子作文里的情节与语言的原型。
同事又问我如何提高作文水平,我现身说法,认为无非是多读一点书,至少读一点基本的书籍。我强调到:比如读一点《悲惨世界》,读不了全部,读第一卷总可以吧,然后会觉得感觉不一样。
这的确是我真实的感受。似乎只有在遇到了《悲惨世界》的时候,我才有一种“众里寻她千百度,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第一次在学校图书馆里看到《悲惨世界》的时候,我只看到第一册,而就是这本第一册,却让我彻底地震撼了。记得当时这套书只译了前二册,后三册是新印的。后来《悲惨世界》以三卷本的形式出版后,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一套,成了我书架上的藏书之宝。
自《悲惨世界》之后,我才真正地感到外国文学的魅力,自觉也找到了一种可以令我模拟效法的波澜壮阔、强劲有力的文风。而文章里充满人性与善良的味道,更超越了过去我无法读懂的屠格涅夫、高尔基这些作家的小说。当时在学校里,无法在市场上买到这本书,我把这个小说抄了半本笔记本。
现在面对儿子的可怜的阅读量,我从没有期望他能够去阅读《悲惨世界》这样的世界顶尖级的鸿篇巨制,我只是说,我曾经向同事给她的孩子推荐过这本书,但这句话,却给儿子造成了影响,今年暑假一到,他竟然从家里的书架上拿下了《悲惨世界》上卷。
我对他的要求不高,就像对同事建议的那样:你至少读完第一卷吧。
但没有想到的是,暑假还没有进入一半,儿子竟然把《悲惨世界》上卷给读完了,而且他告诉我:太好看了,太有意思了。为此,他还把我多少年前给他买的那本《世界五千年》给找出来,延伸阅读拿破仑那段与《悲惨世界》相关的历史。他那种兴奋劲,只有在他玩电脑游戏时才出现过。
《悲惨世界》上卷足有五十多万字,儿子他能读完,说明作品对他有吸引力。我感到欣悦,是因为,他能接受我的建议,并且自觉地阅读它。
我感谢他的原因,是因为在他的身上见证了一部作品对我产生的魔力,同样也可能对他发生作用,至少他感受到我当年感受过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