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的历史节点(第二次万历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的历史节点(第二次万历朝鲜战争)解生和黑田长政分别向后方求援。次日拂晓,黑田长政对明军发起攻击。明军援兵二千人在此时赶到,在大炮的掩护下,以骑兵大破黑田长政。日方援兵二万五千人迫近稷山后,明军主动撤退。日军虽然占领了稷山城,但慑于明军战力,未敢继续北上汉城,丧失了战争主动权。稷山之战后,明军主力入朝,总兵力已达五万,日军见此全线退守釜山。面临困境的麻贵为了拖住日军北上的攻势,为明军主力入朝争取时间,决定南下阻击日军。10月17日,副总兵解生率军两千奔赴稷山,与日本第三军先头部队数百人遭遇。日军在火绳枪的掩护下率先发起突袭,明军开始误以为是配合其作战朝鲜军,没有防备之下被日军击退。稳住阵脚后,明军使用大炮轰击,骑兵随后发起冲锋,大破日军。黑田长政率领援军赶到战场后双方罢兵。在朝鲜的请求下,明朝以麻贵为总兵官,先赴汉城统帅南北诸军;杨镐为佥都御史,经略朝鲜军务;兵部尚书邢玠总督蓟、辽、保定军务,率明军主力随后入朝。1597年
1593年6月,第一次万历朝鲜战争结束,中日双方开始了漫长的谈判过程。9月,朝鲜国王李昖上表感谢明朝援助,但此时日军仍占据朝鲜南部四道,朝鲜方面对此次议和并不满意。12月,在朝明军除刘綎所部外全部回国。
丰臣秀吉对明朝使团提出的“明日和平条件”包括:远嫁大明公主为日本天皇后;割让朝鲜南部四道给日本;开展明日贸易等七条。使团知道朝廷绝不会认可这些条件,回国后只说日本恭顺,其余只字未提。明神宗和大臣们此时正为立储一事争得不可开交,也未重视和谈。日本使者小西飞长时间滞留朝鲜,直到与和谈负责人小西行长等人伪造了一封丰臣秀吉的降表,才被允许入京。
明朝提出的议和条件包括:日本限期全部撤军回国;封丰臣秀吉为日本王,但不允许日本入贡(既不同意开展明日贸易);日本盟誓永不侵犯朝鲜。小西飞担心和谈不成,自己和小西行长会受到牵连,一口答应。他不仅隐瞒了丰臣秀吉提出的条件,还煞费苦心的编造了“朝鲜不愿帮助日本代请大明封王,不得已才出兵”这样的谎言。
明朝君臣对此结果大为满意。1595年1月,明神宗派临淮侯李宗城赴日册封。李宗城在釜山得知丰臣秀吉和谈的真正条件,大为震惊,感觉此去可能性命不保,次日便逃跑北返。明朝只得改派使者,9月才到达大阪。丰臣秀吉听到诏书封他为日本国王时,大怒道:“日本王我想当就当,需要你们册封吗?”随即驱逐明朝使臣,惩罚小西行长等人。1596年,丰臣秀吉再次发布动员令,组建八军合计十四万人,于第二年正月进攻朝鲜。第二次万历朝鲜战争爆发。
在朝鲜的请求下,明朝以麻贵为总兵官,先赴汉城统帅南北诸军;杨镐为佥都御史,经略朝鲜军务;兵部尚书邢玠总督蓟、辽、保定军务,率明军主力随后入朝。
1597年7月,日军兵分两路,向北全面进攻。左路军四万九千人在小西行长的带领下攻克全罗道重镇南原,三千明军除副总兵杨元等数人杀出重围外,全部阵亡。右路军六万五千人在加藤清正的带领下进攻全州,驻守全州的明将陈愚衷弃城而逃(杨元、陈愚衷逃到汉城后被处斩)。日军会合后,又相继攻陷黄石山、金州、公州等汉城屏障,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与此同时,朝鲜水师被摧毁的消息也传到汉城。第一次战争后,朝鲜名将李舜臣被任命为三道水军统制使,风光无两。日军重启战端后,针对他施行反间计,李舜臣以“欺罔朝廷”、“纵贼不讨”之罪被捕,免死后发配从军。1597年7月,李舜臣的继任者元均率水师主力进攻釜山,在绝影岛附近被日军截击,战败后一路逃窜到巨济岛北岸的狭窄水域漆川梁。元均不顾众将转泊他处的进言,七天后被日本水陆军合围,几乎全军覆没。
面临困境的麻贵为了拖住日军北上的攻势,为明军主力入朝争取时间,决定南下阻击日军。10月17日,副总兵解生率军两千奔赴稷山,与日本第三军先头部队数百人遭遇。日军在火绳枪的掩护下率先发起突袭,明军开始误以为是配合其作战朝鲜军,没有防备之下被日军击退。稳住阵脚后,明军使用大炮轰击,骑兵随后发起冲锋,大破日军。黑田长政率领援军赶到战场后双方罢兵。
解生和黑田长政分别向后方求援。次日拂晓,黑田长政对明军发起攻击。明军援兵二千人在此时赶到,在大炮的掩护下,以骑兵大破黑田长政。日方援兵二万五千人迫近稷山后,明军主动撤退。日军虽然占领了稷山城,但慑于明军战力,未敢继续北上汉城,丧失了战争主动权。稷山之战后,明军主力入朝,总兵力已达五万,日军见此全线退守釜山。
朝鲜水师全军覆没后,李舜臣临危受命,再次出任三道水军统制使。他在南海岸收集残余板屋船十二艘,士兵一百二十余人,以全罗右水营为基地重建水师。日本水军得到消息后,出动舰船三百余艘大举进攻,10月26日,李舜臣布置民船作为疑兵,亲率十二艘战船将敌人诱入狭窄的鸣梁海峡,集火日军指挥舰,击毙日军将领来岛通总。日军军心涣散,顺潮撤退。战后,李舜臣鉴于“水势极险,势亦孤危”,退出这一区域。日军达成了占领朝鲜水师基地的战略目的。
10月,在朝鲜军的配合下,麻贵命令明军分路南下以迷惑日军。12月,到达釜山门户蔚山城下集结。李如梅带领三千骑兵直插日军城外大营,斩杀一千余人,日军被迫退入城内。明军以江浙步兵作为先锋,迅速突破蔚山城墙,把加藤清正的第一军围困在城内高地岛山。
受地形限制,明军大炮难以有效射击,江浙步兵只好顶着火绳枪的射击,结鸳鸯阵艰难仰攻。在付出惨重代价后,突破了日军三层防御中的两层。这时,经略杨镐偏袒辽东系将领,强令江浙步兵退出岛山。等到李如梅带领辽东军开始进攻时,日军已将工事抢修完毕,加上天降大雨,明军丧失了绝佳战机。
1598年1月,日军各部摆脱朝鲜军牵制,乘船赶到,久攻无果的明军决定撤退。杨镐再次指挥失误,仓皇撤军,造成明军混乱溃败,惨重损失。回到汉城后,杨镐向朝廷谎报前线大捷,后被人揭发,罢官听勘。
蔚山之战前,兵部尚书邢玠上书朝廷,“请募兵川、浙,并调蓟、辽、宣、大、山、陕兵及福建、吴凇水兵”。5月,陈璘率两广兵,刘铤率四川兵,邓子龙率浙江、南京兵陆续赶到朝鲜。8月,丰臣秀吉在日本病死,日方封锁消息,命令朝鲜日军争取议和,如议和不成则全线撤退。
9月,明军分兵三路进攻日军。麻贵再次包围加藤清正于蔚山,后被立花宗茂以假营伏兵击败撤退。刘綎进攻驻军顺天的小西行长,日军坚守不战,明军被迫撤退。董一元在泗川围攻岛津义弘,前军都已突入城中,此时火炮阵地却突然发生爆炸,明军顿时大乱,撤出泗川,日军乘机掩杀,董一元所部损失惨重。
10月,丰臣秀吉病死的消息传至朝鲜,日军开始准备撤退。11月11日,小西行长的第二军登船东撤,在光阳湾猫岛附近海面受到中朝水军拦截,只能向泗川、南海方向日军求援。已经撤退的岛津义弘接到小西行长的求援信后,率领第五军主力会合从南海而来的宗义智,合兵万余人,舰船五百艘,向西通过露梁海峡,进入光阳湾。
陈璘获悉日军西进的情报后,立即调整部署,决心在露梁峡以西海域歼灭救援之敌。他自率水师主力为左军,在露梁海北侧埋伏;命李舜臣率朝鲜水师为右军,进泊南侧观音浦,与明军夹击日军;命副总兵邓子龙率三艘巨舰,待日军船队通过海峡后断其归路。
11月19日,日军船队进入联军预伏地。邓子龙率巨舰一马当先冲入敌阵,以虎蹲炮轰击日舰。听见炮响,李舜臣率水师来援,杀进日军侧翼。陈璘赶到后三面夹击日军船队,焚毁其大部分战船。战斗中,年逾七旬的邓子龙带领三百人与日军接舷血战。当他跳上一艘被攻击的朝鲜战船救援时,友军误掷火器将船点燃,邓子龙无路可退,被日军围攻,英勇殉国。李舜臣也在督战时不幸中流弹牺牲,临死前他下令隐瞒死讯 继续追击日军。
刘綎率军在陆上进攻小西行长,夺取桥寨,陈璘命舰队协同攻击。小西行长残部边战边退,最终在立花宗茂的接应下,从南海岛另一端逃离。岛津义弘见此率残余船只遁入外海。此战,联军烧毁、击沉日军舰船两百余艘,大获全胜。
1599年4月,明军班师回朝,万历帝接受献俘,祭告郊庙。次月,颁《平倭诏》诏告天下。持续了七年之久的万历朝鲜战争,彻底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侵吞朝鲜,染指中国的侵略企图,稳定了东亚局势。直到乾隆年间,到访中国的朝鲜哲学家、科学家洪大容还称颂大明再造之恩:“万历年间,倭贼大入东国,八道靡烂,神宗皇帝动天下之兵,费天下之财,七年然后定;到今二百年,生民之乐利,皆神皇之赐也。且末年流贼之变,未必不由于此,故我国以为由我而亡,没世哀慕,至于今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