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哈尼族的传统节日(这些关于京族哈节的古风遗俗)
什么是哈尼族的传统节日(这些关于京族哈节的古风遗俗)第一天要举行最为隆重的“迎神”仪式,而且歌舞内容也最为丰富。祭祀仪式开始后,首先由主祭者带领人们迎接来自海上、天宫各位神灵、祖先进入神位,紧接着是向诸神敬酒和献礼。这时由四位身着粉红色丝质长衫、黑色长裤,头扎紫罗兰色发带被称作“桃姑”的京族淑女,伴随祭鼓翩翩起舞。充满青春活力的“桃姑”们在劝慰神灵饮酒的《进酒舞》中,反复以双膝微颤的三角步进退往复于神案前,同时双手在胸前表演从小指依次轮指带动手腕转动的“轮指手花”和两手互绕、手指轮转拉开的“转手翻花”等柔美舞姿,以表达京族少女对诸神的爱戴和崇敬。 为了增加节日的热闹气氛,还要挑选身姿秀美,能歌善舞和善于操琴的“哈妹”“哈哥”数人,充当“桃姑”和“琴师”以进行舞蹈表演和伴奏。“哈节”中的舞蹈基本分为:祭祀性舞蹈以及表现劳动生活和赞美爱情的歌舞两大类。“哈节”的祭祀活动一般长达三至五天。有歌怎可无乐?哈节上最吸引眼球的还有独弦琴演奏。京族独弦琴
哈哥哈妹齐“唱哈”
京族哈节的主要活动除了祭神拜祖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内容——“唱哈”。以前传统“唱哈”的主要角色有三人,即一个男的叫“哈哥”,又称“琴公”;两个女的叫“哈妹”,又称“桃姑”,这三个人都是特地从越南请来的。“唱哈”时由哈妹轮流演唱,哈哥持琴伴奏,当哈妹唱完一句,哈哥便依曲调拨奏三弦琴一节,如此一唱一和一伴奏。自 20 世纪 80 年代恢复唱哈节后,“唱哈”的都只有哈妹,没有哈哥,而且这些哈妹都是本地培养的。
“唱哈”时,在哈亭中间铺一张草席,主唱的哈妹赤脚站在草席中间,边唱边用手里的两根小竹棍合着歌声敲打节奏;其余几个哈妹坐在主唱哈妹身后,由其中一人敲着竹制的梆子伴奏。当哈妹唱到精彩处时,旁边有人负责敲击鼓、钹应和,将“唱哈”的气氛推向高潮。直到主唱的哈妹倦了,再转由另一个哈妹出来主唱。唱哈活动从迎神的当晚就开始了,但时间不长,只能算是“唱哈”的序幕,哈妹们简单演唱几曲,中间穿插几个舞蹈,大约持续一个小时。从第二天祭神起,“唱哈”分下午和晚上两段,唱哈活动正式开始。哈妹们跳着“进香舞”“花舞”“跳天灯”“竹竿舞”等哈节的祭祀舞蹈以及一些新编排的反映京族人民生产生活的舞蹈,唱着内容丰富的“哈歌”。
京族传统乐器——独弦琴
有歌怎可无乐?哈节上最吸引眼球的还有独弦琴演奏。京族独弦琴,属弹拨类弦鸣乐器,因独有一根弦而被世人习称为独弦琴。事实上,独弦琴在京族民间称匏琴,或称独弦匏琴,京族语即直呼旦匏,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古老乐器。
新式的独弦琴,造型仍旧朴实简单,琴盘之上还是那一弦一杆,但质感却很精致古雅。尤其那优美柔和的音色,更是极富表现力:既能细腻地描绘自然景象,又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欣赏独弦琴的表演,但见指弹手扶间,且闻中琴声悠悠,你自然会沉浸于不同的音乐境界:或风平浪静,海阔天空;或潮起潮落,波逐浪涌;或柔情似水,袅绕动人……
哈节上的柔美舞姿
为了增加节日的热闹气氛,还要挑选身姿秀美,能歌善舞和善于操琴的“哈妹”“哈哥”数人,充当“桃姑”和“琴师”以进行舞蹈表演和伴奏。“哈节”中的舞蹈基本分为:祭祀性舞蹈以及表现劳动生活和赞美爱情的歌舞两大类。“哈节”的祭祀活动一般长达三至五天。
第一天要举行最为隆重的“迎神”仪式,而且歌舞内容也最为丰富。祭祀仪式开始后,首先由主祭者带领人们迎接来自海上、天宫各位神灵、祖先进入神位,紧接着是向诸神敬酒和献礼。这时由四位身着粉红色丝质长衫、黑色长裤,头扎紫罗兰色发带被称作“桃姑”的京族淑女,伴随祭鼓翩翩起舞。充满青春活力的“桃姑”们在劝慰神灵饮酒的《进酒舞》中,反复以双膝微颤的三角步进退往复于神案前,同时双手在胸前表演从小指依次轮指带动手腕转动的“轮指手花”和两手互绕、手指轮转拉开的“转手翻花”等柔美舞姿,以表达京族少女对诸神的爱戴和崇敬。
“哈节”的第二天,除重复前一天的祭祀仪式外,有资格就坐于“哈亭”内席位上的人,将进入“坐蒙”活动,即观看娱神节目并品尝节日糕点。
接下来的两日,在继续“坐蒙”之后,四位身着粉红色长衫的“桃姑”,将为“娱神”而表演《灯舞》。她们把立于小碟中的燃烛,分别顶于头上、托在掌心,在鼓乐伴奏声中穿梭起舞于神案前。舞蹈动作集中在两臂和手腕部,上身挺拔、双膝微屈,整个舞队的圆场步如行云流水般飘逸,而双双转动的手灯,似萤虫飞舞,流光四溢使人目不暇接。姑娘们的每一伸手、投足,无不体现着京族人民对神灵的崇敬、虔诚和对生活的热爱。这情景使人们不禁联想起京族古代有以“明烛祭神”和“昏夜引船返航”的习俗。
《灯舞》的结束开启了亭内外人们与咏队歌声的闸门,如潮的歌声此起彼伏,还逐渐加入由近及远的人声和笑声,形成一曲曲人间的祥和之音飘向广阔的夜空。
来源:《中国—东盟博览》“文旅版”
文:林涵
编辑:黄乙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