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阅读量排行榜(十三亿分贝浑身都是点)
综艺阅读量排行榜(十三亿分贝浑身都是点)没有剧本的节目,一切皆有可能 这样一来,《十三亿分贝》这个节目,就突破了那种广播式视频节目的模式,真正具有了互动性,甚至互联网的社交媒体功能,成为了一种具有二次元形态的全新节目模式。就像节目总导演马力所说的,“直播 综艺的结合,解决了直播没有内容的问题,同时也让综艺节目更加立体化,更符合90后、00后的网络表达习惯”。十三亿分贝,二次元发声 对习惯了那些电视选秀的观众来讲,《十三亿分贝》是一个和以往节目有很多不同的节目,这个不同从观看体验来讲,可以浓缩为两点,就是直播 点播。 《十三亿分贝》的直播,并非以往电视领域播给你看的模式,而是互联网思维在视频领域的体现。也可以说,《十三亿分贝》的直播是互动性直播,突出了直播过程中网友的参与性,而且这种参与性还并非假民主,网友的参与随时可以改变节目的流程,能够在节目中当家做主。比如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其中有一期的网友,不知道怎么想的,突然想看“胸口碎
《十三亿分贝》这个节目已经落下帷幕,一直觉得这是一个很“奇怪”的节目,奇怪是因为它虽然有着看似让人觉得熟悉的音乐真人秀或网综的肉身,但在这个肉身下的许多细胞,却总是和近似的节目有很多的不同,无论是主题、内容、形式还是导向,《十三亿分贝》皆有自我的生成方式。尤其是在一个节目最需要的亮点部分,《十三亿分贝》更是浑身是点,一时半会想要说清,还真是需要冷静的捋一捋……
虽然,我们都知道学好普通话的重要性,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同步化的深入人心,也让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这种同质化最大的呈现,一是建筑,二就是方言。
方言其实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它也是一个地区文化的核发,很多相关的艺术,包括写作、戏曲、民歌,其实都是围绕着方言,才最终形成自己的特点。这几年,当很多人已经厌倦了那种千篇一律的国际化音乐之后,慢慢发现其实很多有着地方特色的作品,因为有着特殊的表现方式,尤其是充满韵味的方言表达,所以听着觉得特别与众不同。像用陕西话创作的马飞、“黑撒”,像用宜宾话玩独立音乐的“衣湿”乐队,还有用成都话说唱的谢帝等等,不仅在方言覆盖地区,有着众多拥趸,甚至就在以外的地区,就有不少关注他们的粉丝。
在这个时间节点,《十三亿分贝》这个节目的出现,倒更在节目之外,有了一种全方位梳理方言歌曲的意义。说句其实不算夸张的话,《十三亿分贝》其实还是一个文化项目,要不然其实方言音乐已经越来越热,但各立山头的民间“奇葩”,还真没有机会能够有一次集体亮相的机会。
十三亿分贝,二次元发声
对习惯了那些电视选秀的观众来讲,《十三亿分贝》是一个和以往节目有很多不同的节目,这个不同从观看体验来讲,可以浓缩为两点,就是直播 点播。
《十三亿分贝》的直播,并非以往电视领域播给你看的模式,而是互联网思维在视频领域的体现。也可以说,《十三亿分贝》的直播是互动性直播,突出了直播过程中网友的参与性,而且这种参与性还并非假民主,网友的参与随时可以改变节目的流程,能够在节目中当家做主。比如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其中有一期的网友,不知道怎么想的,突然想看“胸口碎大石”,而汪涵和撒贝宁还真就在现场满足了这位网友。
这样一来,《十三亿分贝》这个节目,就突破了那种广播式视频节目的模式,真正具有了互动性,甚至互联网的社交媒体功能,成为了一种具有二次元形态的全新节目模式。就像节目总导演马力所说的,“直播 综艺的结合,解决了直播没有内容的问题,同时也让综艺节目更加立体化,更符合90后、00后的网络表达习惯”。
没有剧本的节目,一切皆有可能
在一个凡是好的音乐节目,都需要向国外购买版权的时代,《十三亿分贝》走的却是完全自主创新、自主策划的路线。而且在和国外模式的音乐真人秀节目面前,都显得特别新颖,在主题、环节、模式等许多方面,都是独一无二的原创。
由于运用了互联网思维,因此《十三亿分贝》在节目模式上,也特别突出了试错这个概念。试错不等于任由节目出错,而是在一个开放的节目台本面前,让节目的走向,真正走向各种未知的可能。正所谓群策群力,传统节目里由导演控制一切的模式,很容易因为导演组及所有工作人员思维角度的局限性,从而让节目因为闭环,慢慢变得与观众的审美疏离。
《十三亿分贝》恰恰因为有着试错的属性,让节目始终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让客户端那端的网友,以及节目录制中发生的一些意外,将节目导向一种有可能更好的结果。
突出的是亿,而不止是一
《十三亿分贝》虽然也是一个比赛,最终也决出了冠军,但和其它选秀节目相比,它却没太大的杀气,整体是在一种愉快、祥和、轻松、娱乐的氛围中,圆满地落下了帷幕。
虽然传统的选秀节目,已经定义了从海选到冠军的节目模式,但其实新一代的互联网观众,已经越来越不Care那些凡事一较高低和长短闭环式节目,而更喜欢那种类似美剧型的开放式节目。他们喜欢享受的是过程,却不是一个为结果而结果的结果,甚至可以因为过程,而不需要结果。
《十三亿分贝》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了亿的概念,它所呈现的主要是一种方言音乐的生态,并挖掘其中的精彩。这倒让人想起哈林的音乐观——“只做唯一,不做第一”,其实方言音乐的发展,就是这种音乐观另一层面的体现。方言音乐的出口,不是像国际化那样做到人见人爱,而就是凭借语言和音调独特的魅力,成为一种文化的入口。就像当年的粤语流行乐,就成了很多人了解香港的切入点,天后、庙街、铜锣湾、湾仔等等景点,最早不就是通过粤语歌传播到大陆的吗?
所以,《十三亿分贝》这种突出亿而不是一的节目制作逻辑,也就更符合当代观众的需求,因为当代观众对于艺术审美的追求,是多元化而非单元化的,给他们十三亿分贝,他们自己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分贝。
节目不造星,但也帮助了星
《十三亿分贝》虽然不是新人选拔赛,既不为唱片公司提供歌手人才,也不会为华语乐坛明天负责,但作为一个平台,能否利用资源推出优秀歌手,也是考量一个节目是否优秀的标准,因为节目和歌手的CP,是可以结合着一个大的IP,从而形成一个强势的品牌效应。
在本年度《十三亿分贝》中夺冠的廖佳琳,就成了今年最具话题的歌手。他的一曲宁乡话版本的《Rolling in the Deep》,不仅成为《十三亿分贝》这个节目的亮点,还输出到整个网络平台,形成了巨大的延伸传播效应。
也正是因为在《十三亿分贝》的出道,进而在互联网的传播,让廖佳琳一夜爆红,随后也收到了《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和《我要上春晚》等多个节目的邀约,这反过来也让《十三亿分贝》这个节目,得到了品牌的提升,歌手和节目之间也形成了良好的互助效果。对于明年的报名选手来讲,廖佳琳的“事迹”,显然就是他们信赖《十三亿分贝》品牌的理由。
从多元到垂直,《十三亿分贝》是榜样
最后回到《十三亿分贝》的节目形态。作为一档音乐类的节目,《十三亿分贝》在主题千变万化的国内选秀大环境下,同样是独一无二的,其关键的因素,就是因为突出了方言这个主题。
从商业的角度来讲,《十三亿分贝》在节目品牌形象上的鲜明,恰恰就是因为开启了网络综艺的分众垂直领域。央视春晚这几年为什么受到争议颇多,其实未必完全是节目质量和内容的原因,恰恰就是因为现在的市场需求,已经不再需要这种大而全的综艺节目。
即使是大型的音乐选秀,也因为模式的单一,慢慢很难引起观众的兴趣,而《十三亿分贝》恰恰就是因为形式上网综和选秀的结合,模式上直播加点播的并举,以及内容上精准的垂直,从而形成鲜明的品牌特色。尤其是垂直这一块,更因为对受众精准和定向的把握,成为未来网络综艺节目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