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彪为什么写不出草书(刘洪彪的草书字古式新)
刘洪彪为什么写不出草书(刘洪彪的草书字古式新)刘洪彪草书《书谱句》:“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刘洪彪这幅草书条幅写的是唐代孙过庭《书谱》中的名言。书法特别是草书创作需要有灵感和激情,而创作灵感和激情的发生常常是由外物感发的结果。例如,黄庭坚在“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拨棹”、张旭观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从此草书大进。西北酒泉的张芝,更是连官都不想去当,而在家中一心练习草书。他临池习书,结果池水尽墨。最终他被后世奉为“草圣”。东汉赵懿对于当时人们不学经史而沉醉于草书的社会现象,非常愤怒,写下一篇讨伐草书的檄文——《非草书》。东汉以后,随着楷书和行书的流行,草书盛世再也没有出现过,后世的草书大家更是寥若晨星;而能写好狂草者,千百年来不过张旭、怀素、黄庭坚、祝枝山数人而已。明代 祝枝山草书《桃源图帖》(局部)的确,从书史的角度看,草书艺术的发展空间巨大。所以,时至今日,书坛上草书再度崛起。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
刘洪彪草书《孙过庭书谱句》
王世国/文
草书是相对于正书而言的一种书体,它原本是民间的俗书。比起篆、隶、楷等正书来,它字形简约、书写快捷,既实用又让书写者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因此在东汉末年风靡天下,并且得到了官方认可,使章草成为可以在官府文书中使用的书体。东汉人为了写好草书付出了极大热情和艰苦努力,他们行走坐卧,几乎无时无刻不在练习草书,就像今天人们手不离手机一样。
西晋 陆机《平复帖》(局部)
西北酒泉的张芝,更是连官都不想去当,而在家中一心练习草书。他临池习书,结果池水尽墨。最终他被后世奉为“草圣”。东汉赵懿对于当时人们不学经史而沉醉于草书的社会现象,非常愤怒,写下一篇讨伐草书的檄文——《非草书》。东汉以后,随着楷书和行书的流行,草书盛世再也没有出现过,后世的草书大家更是寥若晨星;而能写好狂草者,千百年来不过张旭、怀素、黄庭坚、祝枝山数人而已。
明代 祝枝山草书《桃源图帖》(局部)
的确,从书史的角度看,草书艺术的发展空间巨大。所以,时至今日,书坛上草书再度崛起。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当代草书代表人物之一的刘洪彪先生,更是提出了“草书盛世可望由今人创造”的大胆预测。这显然有其一定道理。
“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刘洪彪这幅草书条幅写的是唐代孙过庭《书谱》中的名言。书法特别是草书创作需要有灵感和激情,而创作灵感和激情的发生常常是由外物感发的结果。例如,黄庭坚在“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拨棹”、张旭观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从此草书大进。
刘洪彪草书《书谱句》:“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
有时,草书的创作灵感和激情,可能由饮酒促发,酒是草书通神入妙的利器。例如许瑶《怀素上人草书歌》中说:怀素是“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而不能饮酒者,也可以由自然风光触发创作灵感,正所谓触情生情。例如,黄庭坚在《书自作草后》中说:他有15年不饮酒了,“寓居开元寺之怡思堂,坐见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
宋代 黄庭坚草书《廉颇蔺相如列传》(局部)
除了上述以外,草书的创作灵感和激情也可能直接来自书家所要书写的诗文。换句话说,书家对书写内容的选择,是服从于自我心灵的召唤,是文与心的呼应。虽然说,书法并非是诗文内容的图解,但是它可以是在诗文的情感、意境感发下的艺术创造。书法家用他的生花妙笔,将诗文的情感、意境化作气韵生动的书法形象。我就曾在李白《将进酒》一诗的感发下,创作了狂草九条屏。刘洪彪的这幅草书《书谱句》(如下图)也正是如此。
整个作品激情澎湃,一气呵成,节奏鲜明。书写时由慢到快,用墨由浓到枯,字形由独立到连绵,渐入佳境,最后一挥而就。书家紧紧抓住“泉注”“山安”这两个具有提示性的意境,和“导之”“顿之”这两个触发灵感的艺术表现手法,熟练地运用草书艺术表现形式,创作出了动人心魄的书法形象。
刘洪彪的草书《书谱句》
当代书法创作十分重视作品的章法布局(构图)和形式构成,以及对比冲突的张力所带来视觉效果。刘洪彪正是希望凭借这种现代美学思想和新的审美理念,创作出不同于古代草书的当代作品。
作品总共只有10个字,每行写5个字,这样的布局不仅呆板,而且两个“之”和“则”又会平行相遇。但是,书家运用书法表现形式与文辞内容的对比,以及书法形式自身的冲突,化解了布局的呆板,将艺术的张力效果拓展到了极致。
“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
首行“导之则泉注”(如上图),浓黑粗重,墨气淋漓,行笔滞缓,字字独立,点画分明;文辞内容虽有“泉注”的意象,但是用笔时常提按停顿,表现出来的书法形象却像是泰山般安然。 第二行“顿之則山安”(如上图),枯淡飞白,行笔迅疾,字势飞动,连绵不绝;文辞内容虽有”山安“的意象,但是用笔犹如纵马平川,表现出来的书法形象却像是泉水喷注。
这样以来,两行之间的形式冲突对比,由内到外都十分强烈。“之”和“则”字,一小一大、一为浓黑而一为飞白,形色各异,并不雷同。值得一提的是,作品精心设计的墨色对比,比起清代王铎由浓至枯自然书写的墨法,更进了一步。
“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
当代书法创作在章法上的基本指导思想是:部分的安排应当服从整体效果的需要,并尽可能地融入整体之中。作品落款也是章法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这幅作品的落款并没有像传统书法那样,把它写在作品的左侧或左下角,而是写在了两行上端中间的空白处(如上图),正好弥补了那片过大的空间,使作品整体取得了平衡效果。这也是书家的大胆尝试。
作品的落款并没有像传统书法那样,把它写在作品的左侧或左下角,而是写在了两行上端中间的空白处
“字古式新”是刘洪彪的创作观。一方面他遵守传统书法结字、用笔和章法的基本规范,另一方面又受到“展厅”艺术和当代美学思潮的影响,崇尚作品的形式构成,从而给他的作品带来了别样的风采。但是,他过度注重形式构成,把每个字仅仅当成是形式构成的部件,便不可避免地要牺牲局部的细致精微。如上面这幅草书作品整体可观抢眼,但是“导””泉“等字,结体粗劣,毫无神采,线条臃肿;“安”字则笔锋破败。这是作品的缺憾。
刘洪彪草书《题梅花图》
有人曾问我,为什么古代经典书法作品耐看,而当代一些作品乍一看很好,但却不耐看或者说不能细品细看。究其原因就在于,当代一些书家的受到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在处理作品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时,只注重作品的整体效果,而不惜牺牲部分的个性艺术表现。而中国美学思想则是把每一个个体都看作是一个圆满自足的世界,这就是佛家所谓的“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刘洪彪草书《王观过芦溪诗一首》
当年,仓颉造字时,就赋予每一个字都有一个独特的形象,即“一字一形”。古代经典书家把作品中的每个字甚至每一个点画线条,都看成是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都值得在意和尊重。这样以来,那些经典作品不仅整体富有神采,而且每个字也都很耐看和有意味。所以我认为,“致广大,尽精微”的大美境界应当是书法家不舍的追求。
王世国著《当代书法评鉴》,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