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必读十大书籍(禅宗常识答问1为何僧人得以)
禅宗必读十大书籍(禅宗常识答问1为何僧人得以)“又如无子者,见他人子孙昌盛,绕膝承欢,自不能得,心生热恼。若见僧人,抛别子孙,以道相传,延绵不绝,烦恼心息,清凉自得矣。“又如穷夫,见富者,金玉满堂,锦衣盈箱,自不能得,心生热恼。若见僧人,逃名避利,乐道安贫,烦恼心息,清凉自得矣。“凡舍俗出家,剃发染衣,具足僧仪者,皆称僧宝。何以故?“佛法利生,不但口说,有以身行而作佛事者。如一泛常之僧,不解说法,即以身形能破世人一切烦恼,得清凉自在。“夫世人之烦恼者,无非不满其意,如无妻者,见他人娇妻美妾,夫唱妇随,自不如彼,心生热恼。若见僧人,远离妻妾,心常泰然,热恼心息,清凉自得矣。
为何僧人得以“偕佛法并立而称三宝”?
佛教历来以三宝为尊,以三宝为皈依处。然而,常有人言:“佛法为世间之尊,故名为宝,僧犹常人也,且有不如常人者,何得偕佛法并立而称三宝耶?纵有高上之士,精通佛法,随机设化,满众生愿,而名为宝。其中下缁流,不解佛理,等若哑羊,焉能称宝耶?”
此等人士只尊佛、法,不尊僧宝。更有以“二宝居士”自命者,皈依佛宝、法宝,不皈依僧宝,不仅不摄于僧团教化之下,乃至专观僧过、白衣上座,自以为于佛教有功,实不知坏佛教法,损人信心,颠倒至极。
僧为何可与佛、法并立而称三宝?守培法师曾在《僧宝论》一文中专门开示“凡舍俗出家,剃发染衣,具足僧仪者,皆称僧宝”的佛法常识,以扫除世人疑惑,斧正皈依三宝的基本正见。论云:
“凡舍俗出家,剃发染衣,具足僧仪者,皆称僧宝。何以故?
“佛法利生,不但口说,有以身行而作佛事者。如一泛常之僧,不解说法,即以身形能破世人一切烦恼,得清凉自在。
“夫世人之烦恼者,无非不满其意,如无妻者,见他人娇妻美妾,夫唱妇随,自不如彼,心生热恼。若见僧人,远离妻妾,心常泰然,热恼心息,清凉自得矣。
“又如穷夫,见富者,金玉满堂,锦衣盈箱,自不能得,心生热恼。若见僧人,逃名避利,乐道安贫,烦恼心息,清凉自得矣。
“又如无子者,见他人子孙昌盛,绕膝承欢,自不能得,心生热恼。若见僧人,抛别子孙,以道相传,延绵不绝,烦恼心息,清凉自得矣。
“又如卑贱之人,见豪贵者,禄位高增,威令人民,自不能得,心生热恼。若见僧人,以道自贵,与世无争,烦恼心息,清凉自得矣。
“世人之烦恼,多从妻财子禄而来,此四为世人之最好,有一不如,怀恨终生。唯僧人能舍妻财子禄,为求妻财子禄者作一对治,犹如无上清凉散,凡有服者,无不清凉自在也。即此一端,足堪为宝,况宏扬佛法,植出世善因,得无上菩提者,能不为无上至宝者乎?
“佛曰:僧为世人之福田。宋仁宗曰:世间最贵者,莫如舍俗出家,良有以也。僧伽入中国,二千年来,化热恼而作清凉,舍迷途而登觉岸者,不可以数计。”
如法师所述,僧人单以身形便能破世人一切烦恼,得清凉自在,是世人无上之福田。凡具足僧仪的出家人,皆可与佛、法并立而称僧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