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后悔当这个皇帝宁愿做普通人(天启无为而治崇祯事必躬亲)
崇祯后悔当这个皇帝宁愿做普通人(天启无为而治崇祯事必躬亲)再来看看崇祯皇帝,一上台就杀了魏忠贤,看着很高明,但是魏忠贤死后他身前的财宝,崇祯是一样没捞着,那个时候如果能有这笔钱,可以养活很多军队的。东林党人也没有了对手,开始在朝中为所欲为。崇祯和文官集团的关系可谓是水火不容,崇祯皇帝当时自缢的时候留下了“文官个个可杀”的字句。崇祯年间反正就是穷,国家没钱。还有在明朝两线作战的情况下,本来和后金议和是个非常好的选择,可以让明朝摆脱两线作战的局面,先把国内的动荡给抚平。除了明史,我们可以查阅下当时内阁首铺叶向高给天启皇帝上的奏章,叶向高当时对天启皇帝说:“皇上的确很勤奋,但是皇上在如果回到深宫之中,不要偷懒也要经常理政啊。“天启皇帝当时批复到:“我在宫里经常的批阅文书,哪有时间偷懒。”他还是接受了叶向高的建议。当时袁崇焕为了顺迎魏忠贤,还向魏忠贤说下大话说道:“依靠我们士兵在外面屯田,就可以消灭女真人的。”而天启皇帝看到这份奏章批复到:“如果用士兵屯
现在我们看到明史,总是认为天启皇帝是个木匠皇帝天天玩着自己的爱好,或者无所事事,当时明朝全部朝政都把持在太监魏忠贤手中,大明帝国更加腐败,从而造成崇祯接手的就是个烂摊子了。事实真的如此吗?天启皇帝就这么一无是处?清朝人写出的明史是不是误导了我们?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两位皇帝。
天启皇帝当时不上朝,确实都是魏忠贤一个人在朝中说了算,但是那个时候阉党可以和东林党人相互制衡,朝中的政局也还算平稳。天启皇帝对边防军事还是很上心的,在《孙承宗传》里有这样的记载,意思是说皇帝喜欢探察边防情况,一般皇帝都是听奏报,但是天启皇帝可不是这样,他倒是经常派遣自己心腹到边防去探听真实的军报。可见天启不像《明史》记载的那样什么都不关心。
除了明史,我们可以查阅下当时内阁首铺叶向高给天启皇帝上的奏章,叶向高当时对天启皇帝说:“皇上的确很勤奋,但是皇上在如果回到深宫之中,不要偷懒也要经常理政啊。“天启皇帝当时批复到:“我在宫里经常的批阅文书,哪有时间偷懒。”他还是接受了叶向高的建议。
当时袁崇焕为了顺迎魏忠贤,还向魏忠贤说下大话说道:“依靠我们士兵在外面屯田,就可以消灭女真人的。”而天启皇帝看到这份奏章批复到:“如果用士兵屯田的话,那么如何对付满洲人的骑兵呢?如何保证我们种的粮食不会便宜女真人?如果女真人真的投降,也不要相信,我们没有打败他们的实力,他们根本不会真心投降的?”从这个奏章的批复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天启皇帝还是对边防军事十分在意的,也是比较懂军事的。
再来看看崇祯皇帝,一上台就杀了魏忠贤,看着很高明,但是魏忠贤死后他身前的财宝,崇祯是一样没捞着,那个时候如果能有这笔钱,可以养活很多军队的。东林党人也没有了对手,开始在朝中为所欲为。崇祯和文官集团的关系可谓是水火不容,崇祯皇帝当时自缢的时候留下了“文官个个可杀”的字句。崇祯年间反正就是穷,国家没钱。还有在明朝两线作战的情况下,本来和后金议和是个非常好的选择,可以让明朝摆脱两线作战的局面,先把国内的动荡给抚平。
但是却被这些文官集团给否决没有人支持他,还有就是崇祯本来可以在北京被攻陷之前可以南渡,但也是这些文官不让崇祯走,也没人同意,让崇祯皇帝犹豫不决,以至于耽误了最后的出城时机,如果崇祯不死,说不定南明还可以继续存在。
天启皇帝死的时候,留给了崇祯一大批的能人干将,可惜到了崇祯一朝,这些人不被崇祯信任,天天都在惊恐中度过,有的人牺牲了,有的人因为东林党人谗言下狱了,有的人投降了后金。崇祯到了最后身边竟然没有一个可用之人了。君臣之间都互相不信任。崇祯皇帝当时为了减少国家开支,就把基层的工作人员都给辞掉,可是那些王公大臣什么事没有,该敛财还是敛财。
崇祯皇帝的确是勤奋的,但是他做皇帝确实么你什么才能,可以说是瞎忙活,没什么好的效果。天启皇帝虽然喜欢做木工,但是可以说无为而治,大家当时在朝中都各司其职,该干嘛干嘛,也都真心的为朝廷卖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