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沪剧大全(维迈科建作品上海沪剧艺术传习馆)
上海沪剧大全(维迈科建作品上海沪剧艺术传习馆)户外,占地面积5900平方米的花园树木成荫,南侧椭圆形水池已恢复原样,饰面为白色花纹大理石,延续1号楼中轴线,创造更为有趣的空间序列。隔间摆放两台KTV点唱机,沪剧经典《金丝鸟》唱段飘来,戏迷可以现场学唱并录制音频。汾阳路150号位于徐汇区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其中1号楼建于1919年,是著名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在克利洋行时期的重要作品之一。抗战结束后,该楼成为白崇禧及其子白先勇的府邸,俗称“白公馆”。上世纪80年代末,越友酒家进驻1号楼。1987年,白先勇时隔39年重返上海,观看上海昆剧团《长生殿》后宴请蔡正仁等主演,定的正是越友酒家,留下“请客请到自己家”轶事。邬达克在上海作品种类丰富,1号楼属于早期仿古典式花园住宅,具有典型的法式文艺复兴风格。上海沪剧院入驻汾阳路150号后,白公馆一楼沪剧文化展示馆初具规模,丰富的图文资料展示沪剧发展史和上海沪剧院各流派名家名作。
近日,维迈科建集团倾力为上海沪剧院所打造的上海沪剧艺术传习馆终于迎来了疫情后的第一批小客人,朗朗童声乡音让这座101岁高龄的历史保护建筑告别了疫情所带来的沉寂,海派文化传承的星火再次熠熠生辉。
本次就让我们跟随着“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的报道,一起寻根上海之声……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当孟浩然古诗《春晓》用沪语唱响,别有一番味道。近日,上海某外国语小学的师生们走进汾阳路150号上海沪剧院,在花园洋房中感受沪剧与海派文化魅力。
“自从去年年底做完沪剧艺术节闭幕式,汾阳路150号暂停对外开放,今天是我们在疫情后第一次向大众敞开大门。”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表示,除了满足沪剧院日常工作排练,汾阳路150号对社会公众开放,第一步想建设海派文化体验基地,“寒暑假与学校合作,邀请师生体验上海老建筑风格特色,这里有大花园,孩子们自由地奔跑。一楼有展示馆,介绍沪剧起源、发展,比一般课堂教学更加深入广泛;二楼,老师教授唱腔,孩子们深度体验沪剧特色。今天活动后,我们也想听听大家意见,有什么可以继续改进。”
汾阳路150号位于徐汇区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其中1号楼建于1919年,是著名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在克利洋行时期的重要作品之一。抗战结束后,该楼成为白崇禧及其子白先勇的府邸,俗称“白公馆”。
上世纪80年代末,越友酒家进驻1号楼。1987年,白先勇时隔39年重返上海,观看上海昆剧团《长生殿》后宴请蔡正仁等主演,定的正是越友酒家,留下“请客请到自己家”轶事。邬达克在上海作品种类丰富,1号楼属于早期仿古典式花园住宅,具有典型的法式文艺复兴风格。
上海沪剧院入驻汾阳路150号后,白公馆一楼沪剧文化展示馆初具规模,丰富的图文资料展示沪剧发展史和上海沪剧院各流派名家名作。
隔间摆放两台KTV点唱机,沪剧经典《金丝鸟》唱段飘来,戏迷可以现场学唱并录制音频。
户外,占地面积5900平方米的花园树木成荫,南侧椭圆形水池已恢复原样,饰面为白色花纹大理石,延续1号楼中轴线,创造更为有趣的空间序列。
当天体验活动内容丰富,小朋友从一楼展示厅了解沪剧起源和发展过程,看纪录片《与时代同步》。最欢快的环节是在二楼进行沪剧服饰及道具体验。沪剧院精心准备经典剧目《红灯记》《陆雅臣卖娘子》和《芦荡火种》小码戏服。穿上长袍马褂,小朋友在沪剧院老师指导下模仿角色唱词,并摆出经典造型姿势,拍摄“剧照”。以沪剧相关元素绘制扇面,也吸引大家摩拳擦掌。
体验了《芦荡火种》胡司令、刁德一的滋味,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虽然都是第一次接触沪剧,但作为上海人应该多多了解这门艺术。无论唱两句,还是没有台词只靠眼神表演,都让他们觉得很过瘾,“非常独特的艺术体验。”邬达克设计的楼,也让两位小朋友大开眼界,“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连成一体,棒极了。”
该小学校长钱芳表示,学校有“体验进行时”课程,师生们真正置身于沪剧院,感受到校园里无法体会的戏曲文化,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参与当天活动的学生都是自愿报名,活动所见所得还会被拍成视频,与全校同学分享。“我们希望每年做一些推进工作,鼓励学生们多多接触本土文化,一辈子受益。”
目前,汾阳路150号将按时段接待多批参观体验者。茅善玉表示,开放内容按照参观者不同年龄、不同爱好进行调整,未来汾阳路150号将以公益与收费多种方式面向社会,“小朋友寒暑假来,市民一月一次来,除了参观还有沉浸式演出,上海声音将从这里传播到四面八方。”
维迈作品 | 上海沪剧艺术传习馆
项目地址 | 上海市徐汇区汾阳路150号
主案设计 | 袁春斌
项目总策划 | 刘竹璇
项目经理 | 张建春
效果图设计 | 刘星辰
施工图设计 | 潘若凯
实景摄影 | Niko黄 @Kelikeli
文案编辑 | 叶 叶
*新闻来源 | 上观新闻APP 原标题《艳阳高照,101岁花园洋房竟然传来上海话唱“春眠不觉晓”》(作者 诸葛漪)
维迈科建集团是一家集文创文旅、历保古建、展览馆、博物馆、高端精品酒店、商业综合空间、高端办公空间设计软装为一体的大型数字化科技建筑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
集团首创“设计领衔·跨界总包”经营理念,以定制化设计为核心,利用数字化展示手段,将策划创意、空间装饰、互动科技、软件开发、数字CG、影视制作、系统集成、舞美灯光、平面设计、建筑模型等行业进行跨界整合,开创展馆博物馆智能化新形态,打造中国展馆博物馆行业设计施工一体化全产业链模式。
目前集团控股上海维迈展览展示有限公司、上海维迈文旅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维迈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上海维迈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上海维迈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陆家居(昆山)家居用品有限公司共6家公司,在全国拥有北京、江苏、山东、河南、商丘、杭州、无锡、温州、延边、泰州、姜堰、扬州共12家分公司,超过15项国家级专业资质,30余项软件著作权、专利发明等知识产权,20余位技术研发人员、10多位专家顾问、 500 专业人员团队,共有800 精品项目,逾50万平方项目面积总和,遍布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
代表作品有中国动漫博物馆、上海化学工业区展示馆、合肥本源量子馆、上海世界酒博物馆、樟树中医药博物馆等大型展馆博物馆项目及CHAUMET尚美巴黎、PIAGET伯爵、蔚来汽车等多个精品项目,荣获第十届中国国际空间设计大赛中国建筑装饰设计“金奖”,第八届、第九届中国国际空间设计大赛"年度中国建筑杰出展陈空间设计机构奖"、中国建筑装饰设计"银奖"等等诸多行业、市级和国家级荣誉,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 维 迈 公 益 』
苦志育才慈善学校专为孤儿、失养家庭和特困家庭儿童提供免费食宿和教育,目前在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郴州市桂阳县已开办两所学校,累计帮助近400 名困境儿童。解决教与养的问题,帮助失去父母、被遗弃或是家庭无力抚养的“苦”孩子完成学业,度过人生最艰难的时光。
维迈科建集团为上海真爱梦想苦志育才专项基金(公募基金)理事单位,维迈科建集团创始人陈章勤及品牌创始人——榕榕为苦志育才专项基金理事。
◆ 2017年苦志育才学校被评为湖南省精准扶贫省级“同心工程”项目
◆ 2019年苦志育才“19元救助一个孤儿”项目获得第八届中国公益节年度公益项目奖
◆ 2019年 “失养儿童慈善学校”项目获得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金奖
◆ 2019年两会期间,苦志育才教育精准扶贫模式被提案全国人大
◆ 2020年苦志育才项目获得第九届中国公益节年度公益项目奖
维迈科建集团创始人、虹口区青联工作委员会主任陈章勤在虹口区团区委书记、区青联主席徐雪琛带领下,与青联企业家代表一行10人赴云南文山开展调研交流活动。维迈科建集团向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丘北县结对村企共捐赠30 000元,并将持续聚焦精准扶贫项目的发展进程,助力国家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维迈“战疫”爱心大事记
◆ 自发捐助 支援疫区
春节期间,维迈科建集团员工们自发在各捐助平台及机构累计捐款近200 000元,并募集6000枚医用外科口罩支援疫区医院
◆ 捐助江西安义县龙津镇政府
2月13日,维迈科建集团向江西龙津镇政府捐赠近40 000元慰问物资。
◆ 捐助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2月26日,维迈携手上海泰州商会捐赠医用口罩8540件,N95口罩240件,防护隔离服423件,护目镜575件。
◆ 捐助花桥G2收费站
2月27日,维迈科建集团昆山花桥生产基地捐赠物资口罩1000个,防护服50件,额温枪10把。
◆ 2020年6月,维迈科建集团董事长陈章勤与集团第一批“献血先锋”——维迈副总裁吴江兵与财务部白梅等员工共同走进上海市血液中心徐汇爱心献血屋。
维迈科建集团始终秉承“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企业公益理念,积极践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持续组织号召更多员工加入到公益慈善与社会正能量传递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