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小朋友吼到会怎么样(马上就和妈妈亲热)
孩子被小朋友吼到会怎么样(马上就和妈妈亲热)紧接着,母亲开始变得面无表情,对宝宝的各种行为没有任何反应,宝宝察觉到了不对劲,开始努力引起妈妈的注意。最开始,母亲和孩子有愉快的面对面互动,妈妈的眼神、面部表情积极响应着宝宝的各种行为,宝宝表现得非常开心,哈哈大笑。于是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比大人要更“大度”,常常刚被吼完不久,孩子就变得好像“没事人”,主动向爸爸妈妈示好。那么为啥孩子如此“心胸宽广”,难道他们不记仇吗?上世纪70年代,曼彻斯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做过一项名为“静止脸实验”的经典心理学试验。
女儿做了错事,被妈妈批评后做检讨,妈妈拿起手机,本想把女儿的检讨过程录下来,没想到女儿却流着泪说:
“妈妈,你知道吗?其实我爱你的时间要比你爱我的时间要久,因为你是从20几岁才开始爱我,可我是从刚出生就爱你,你只能爱我五六十年,我却能爱你一辈子。”
妈妈听完大受感动,哽咽地对女儿说道“妈妈也爱你”。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家长明知道教育孩子不能靠吼,但面对让人又爱又恨的孩子,仍然控制不住自己,免不了情绪失控。
于是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比大人要更“大度”,常常刚被吼完不久,孩子就变得好像“没事人”,主动向爸爸妈妈示好。
那么为啥孩子如此“心胸宽广”,难道他们不记仇吗?
上世纪70年代,曼彻斯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做过一项名为“静止脸实验”的经典心理学试验。
最开始,母亲和孩子有愉快的面对面互动,妈妈的眼神、面部表情积极响应着宝宝的各种行为,宝宝表现得非常开心,哈哈大笑。
紧接着,母亲开始变得面无表情,对宝宝的各种行为没有任何反应,宝宝察觉到了不对劲,开始努力引起妈妈的注意。
随着妈妈冷漠的时间越来越久,宝宝的情绪越来越消极,最后忍不住崩溃哭泣,等妈妈开始安抚后,宝宝终于又变得开心起来。
这个实验说明:孩子对父母的情绪是非常敏感的,父母的负面情绪会给孩子的内心造成很大的影响,孩子渴望用自身的行为来博得父母的关注和喜欢,也希望父母高兴起来。
因此,孩子被吼后转眼间又和妈妈亲热起来,并不是因为他们不记仇,而是因为他们深深地爱着父母,父母的坏情绪比自己的委屈要更令人恐惧。在单纯的孩子看来,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远比刚刚受到的批评更重要。
于是孩子往往会本能地维护与家长的依恋关系,比成年人表现出更积极的态度,这一切都是因为爱。
随着孩子越来越大,独立意识觉醒,他们会愈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如果父母仍然动辄对孩子大吼大骂,很容易对孩子成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某乎上有人提问:“父母脾气暴躁是种怎样的体验?”
下面有很多高赞回答:“自卑”、“以暴制暴”、“经常有想死的冲动”“为我贡献了大部分的童年阴影,培养了我敏感懦弱优柔寡断不爱说话的性格”。
孩子小时候,或许不会对父母的批评“记仇”,但久而久之,父母的吼骂却会对娃造成致命的杀伤力。
不仅亲子间的关系出现无法修补的裂痕,还会使孩子的性格养成、自信心受到影响,缺乏安全感,即便是长大后,也会被原生家庭的阴霾笼罩,无法摆脱。
1.学会暂停
情绪爆发往往发生在一瞬间,如果我们能学会暂停,往往可以更好地控制情绪,更快冷静下来,用更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
当我们感到情绪要爆发时,不妨停止说话,闭嘴暂停3秒时间,来一次深呼吸,进行短暂的冷静,不断反问自己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尝试换一种思路,努力让情绪安定下来。
2.可以批评孩子,但要对事不对人
孩子犯错后,我们可以进行批评,但要客观、公正地指出他们的错误,切忌上升到人身攻击的层面。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从不指明孩子的错误,而是单纯地发泄情绪,表达自身的不满,结果孩子胆战心惊,久而久之,反而产生逆反心理,起不到任何的教育效果。
批评孩子无可厚非,但要对事不对人,根本目的在于帮他们纠正错误,而非一味地批判。
3.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
孩子的每种行为,背后都有其真实的动机,如果我们发现孩子犯错,应该先倾听他的真实想法,明白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如果我们不分青红皂白,上来对孩子一通责骂,很难让孩子真正意识到错误,只有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了解他真实的需求,才能从根源解决问题。
结语:
我们常常歌颂母爱无私,但实际上,孩子对父母的爱也毫不逊色。
所以即便孩子“心胸宽广”,我们也要学会控制自身的情绪,切忌随意对孩子吼骂,就像泰戈尔说的那样:“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今日话题:你平时会吼孩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