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最高楼在什么地方(大楼冰糕的大楼)
许昌最高楼在什么地方(大楼冰糕的大楼)“1980年,我从部队转业到许昌。当时,我们公司用一个配方生产两种冰糕,一种是灯塔冰糕,另一种是大楼冰糕。”如今在许昌市龙泉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工作的韩先生说起大楼冰糕的历史,很是感慨。据其介绍,许昌市龙泉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是许昌市服务公司的分支机构,1975年之前则为许昌地区饮食服务公司。同年,饮食业务和服务业务“分家”。大楼冰糕曾是许昌市服务公司的拳头产品。“1990年,南关浴池(今龙泉商务宾馆)重建。在政府的支持下,许昌第一家浴池改名为龙泉楼,并进行了改造,增设了宾馆,1991年开业!”韩先生说。“那时常常眼巴巴地趴在院门口,等着推小车卖冰糕的老奶奶到来。一听到远处传来的叫卖声,我便攥着5分钱冲出去,然后盯着老奶奶打开木箱子,揭开白色的小被子。于是,一排排码得整整齐齐的冰糕露了出来。”市民梁宝锋曾撰文记述大楼冰糕留给自己的时代记忆。“小心地揭开包装纸,轻轻舔一下,真凉、真甜啊!冰凉的
夏日炎炎,一根冒着寒气的冰棍儿往往能带给人们难忘的清爽和甜蜜。
“冰糕!冰糕!大楼冰糕!”曾几何时,大楼冰糕的香甜滋润过几代许昌人的舌尖。那么,大楼冰糕的“大楼”指的是什么?大楼冰糕有着怎样的时代故事?
车站大楼曾是许昌地标,大楼冰糕诞生于此
许昌文化界名人李彬凯先生在独著的回忆录《风雨春秋》中记述了建设许昌车站大楼的往事。1953年,市区七一路拓宽,并延伸至火车站。“次年,全国审查干部,流动人口突然增加。当时全市只有十几家能容纳二三十人的小旅店,无法满足需要。”4月,阴雨连绵,许多人找不到住所只能露宿在屋檐下。后来,李彬凯和工商部门的王宝泰一起赶赴北京请示商业部。经商业部、财政部批准,有关部门划拨5万元钱在火车站对面(今许昌中心汽车站)建起了一座中间5层、两侧4层的车站大楼。
20世纪50年代初,许昌的老城区多是低矮的土房、草屋,砖木结构的平房、二层楼房。那栋5层高的大楼格外显眼,自然成为许昌的标志性建筑。
1956年,许昌分别建立了饮食公司和福利公司。1957年,两家公司合并为许昌地区饮食服务公司。1963年,大楼冰糕诞生于此,红火一时。那时候,许昌地区饮食服务公司使用一个配方,生产大楼和灯塔两个牌子的冰糕。一根大楼冰糕的批发价开始是二分二厘五,销售价是3分钱,一直坚持到20世纪80年代才提高到5分钱。1989年,因城市建设需要,这栋当年的地标性建筑被拆除。
跨越几十载,大楼冰糕口感始终如一
“那时常常眼巴巴地趴在院门口,等着推小车卖冰糕的老奶奶到来。一听到远处传来的叫卖声,我便攥着5分钱冲出去,然后盯着老奶奶打开木箱子,揭开白色的小被子。于是,一排排码得整整齐齐的冰糕露了出来。”市民梁宝锋曾撰文记述大楼冰糕留给自己的时代记忆。“小心地揭开包装纸,轻轻舔一下,真凉、真甜啊!冰凉的感觉一直到达心里。一根冰棍儿常常是快化了,我才舍得吃完。”
“1980年,我从部队转业到许昌。当时,我们公司用一个配方生产两种冰糕,一种是灯塔冰糕,另一种是大楼冰糕。”如今在许昌市龙泉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工作的韩先生说起大楼冰糕的历史,很是感慨。据其介绍,许昌市龙泉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是许昌市服务公司的分支机构,1975年之前则为许昌地区饮食服务公司。同年,饮食业务和服务业务“分家”。大楼冰糕曾是许昌市服务公司的拳头产品。“1990年,南关浴池(今龙泉商务宾馆)重建。在政府的支持下,许昌第一家浴池改名为龙泉楼,并进行了改造,增设了宾馆,1991年开业!”韩先生说。
20世纪90年代,龙泉楼进行机构改革后,开始独家生产“灯塔”牌冰糕,但人们还是习惯地称之为大楼冰糕。他们使用传统配方,一根冰糕从配料到出槽,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质检人员把关。质量有保证,使大楼冰糕自始至终保持不变的清爽口感。韩先生说,很多人喜欢吃大楼冰糕,还有许昌老字号汤圆。这是龙泉楼后来增加的产品。他们夏天生产冰糕,冬天生产汤圆。“冰糕生意红火得很,前来批发的人排成了长队。”
随着时代发展,大楼冰糕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卖冰糕的小贩用自行车驮着个盖有白棉被的箱子沿街叫卖,听到吆喝声的孩子们赶紧找到零钱,飞奔着围到他们跟前。买到后,迫不及待地撕开印有香蕉、葡萄等水果的蜡光纸,慢慢地吮吸,冰凉的感觉从嘴里一直到心里。在经济及市场不发达的年代,大楼冰糕的清凉、甘甜留在很多“老许昌”的记忆里挥之不去。
1989年,大楼冰糕厂搬迁到了吴庄。20世纪90年代初,我市的冷饮市场本土品牌“独霸天下”。为了抢货,商贩们往往天不亮就要到冷饮厂排队,有时排到中午才有货。随着时代的发展,靠“一个品牌打天下,生产低端产品”已经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
1989年,曾在大楼冰糕厂工作多年的吴焕青在吴庄又组建一厂生产大楼冰糕。
从2004年开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上家庭洗浴的普及和各种新型洗浴中心的兴起,龙泉楼开始走下坡路。“记得2004年左右,我们这里不再生产灯塔冰糕了。”韩先生说,吴焕青生产一段时间后也不干了,大楼冰糕随着时代发展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如今,走进市区各大超市、便利店,人们打开冰箱,各种冷饮琳琅满目;打开冰柜,“蒙牛”“伊利”“天冰”等品牌的冰激凌应有尽有。街头的冷饮店遍地开花,冷饮品牌多样、口感多样、档次多样,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大楼冰糕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它的远去从某种意义上讲,未尝不是一种时代的进步。20世纪90年代,除了大楼冰糕外,许昌本土的冷饮香雪海、二中美滋滋冰块等也曾风靡一时。
曾在许昌市第一食品厂工作的张兰全回忆,1990年前后,该厂从开封引进了配方,借助冷库等设施,在东大街生产香雪海雪糕。
此外,魏都食品厂还生产过橘子汽水、小香槟、莲城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