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第一的谍战剧风起陇西(风起陇西渐入佳境)
排名第一的谍战剧风起陇西(风起陇西渐入佳境)藏在魏国的蜀间谍“白帝”传回一份情报,诸葛亮得知敌军动向便火速部署。我们都知道挥泪斩马谡的历史典故,这部剧却将马谡失去街亭的主要原因,放在了假情报延误战机上面。总是追求刺激,却忽略布局,总是着急要进度,却忽略分析。看这部剧要耐住性子,前期铺垫差不多完成了,后续才会更加精彩。以三国魏蜀纷争为背景,可并没有按照三国演义的套路进行拍摄。从蜀国北伐作为大环境,以街亭一战作为切入点,继而把蜀魏两国的幕后情报工作摆在观众面前。一般这种事情都是暗地里的,现在放在明处,让观众跟着角色走进故事。
尚未开播的时候,我就特别期待这部《风起陇西》。也许是与之前黄轩主演的《风起洛阳》有关,主要还是喜欢马伯庸小说里制造的那种悬疑感。
虽然,近些年马伯庸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有很多是虎头蛇尾的,但毕竟是原创剧本,总好过那些翻拍的作品吧。
《风起陇西》首播四集,一口气看完,叙事虽然缓慢了些,却并不影响故事整体质量。
而且,看这部剧必须做到一点,那就是带着脑子,这大概也是很多人说这部剧絮叨的原因。
总是追求刺激,却忽略布局,总是着急要进度,却忽略分析。看这部剧要耐住性子,前期铺垫差不多完成了,后续才会更加精彩。
以三国魏蜀纷争为背景,可并没有按照三国演义的套路进行拍摄。
从蜀国北伐作为大环境,以街亭一战作为切入点,继而把蜀魏两国的幕后情报工作摆在观众面前。一般这种事情都是暗地里的,现在放在明处,让观众跟着角色走进故事。
我们都知道挥泪斩马谡的历史典故,这部剧却将马谡失去街亭的主要原因,放在了假情报延误战机上面。
藏在魏国的蜀间谍“白帝”传回一份情报,诸葛亮得知敌军动向便火速部署。
没想到,敌人攻击的地方并不是情报上写的,街亭丢失,北伐被迫中止。
既然情报机构出了问题,那就查吧。于是,蜀国派出荀诩(白宇饰演)前往魏国调查白帝投敌叛国的事情。
实际上,对于调查白帝是否叛变,蜀国情报机构分成两派。
杨仪(俞灏明饰演)主张直接杀掉就此结案,不想给诸葛亮带来更多麻烦,冯膺(聂远饰演)主张留白帝一命,先调查真相。
派去调查真相的荀诩,其实和白帝是八拜之交。而这部剧对白帝的身份并没有隐藏,第一集就交代了白帝就是陈恭(陈坤饰演)。
陈恭又给了荀诩一个惊天秘密,那就是魏国间谍烛龙,很可能已经渗透到蜀国情报部门高层里。
这时候,观众应该就能猜出这部剧到底讲的是什么?那就是抓烛龙这个间谍。
你知道了剧情走向,那之前出场的所有人都有嫌疑,杨仪,冯膺,荀诩,甚至是陈恭,都有可能是烛龙。
你以为这部剧只有抓间谍吗?在蜀国内部,也分成两派,以诸葛亮(李光洁饰演)为首的一派,还有就是以大将军李严(尹铸胜饰演)为首的一派。
蜀国情报部门一直被诸葛亮捏在手里,于是,李严借着北伐失败的由头,直接上奏接管了情报部门,并且安插了自己人进去。
一时间,蜀国内部也有了很大的变动,权力争斗最终也会导致调查烛龙陷入困境,甚至威胁到陈恭和荀诩的性命。
蜀国情报出了问题,李严便开始调查情报机构内部,这样很可能间接导致陈恭白帝身份暴露。
所以,陈恭那边要做的就是抢时间,但他被魏国将领糜冲(王骁饰演)紧咬着不放。
在第四集的时候,陈恭做出了大胆决定,那就是在奉郭刚命令前往蜀国盗取十二弩的路上,趁机干掉糜冲,然后用糜冲的身份继续潜伏,查找烛龙消息。
计划虽好,但怎么实施就是个问题。如何夹在蜀魏两国中自保,如何查到烛龙自证清白,便是接下来剧情发展的重点。
首先,我说说看这部剧第一眼的直观感受,视觉效果做得很不错,有那种电影的质感,尤其是氛围压的,很有谍战的感觉。
三国照明本就不如现在,所以,烛光下的环境偏暗,而这正好也凸显了情报人员不能见光的特点。
很多人不适应这种拍摄方法,确实也是,如果是大荧幕还好,但放到电视里,得让眼睛有适应的过程。但我觉得,这种视觉效果要比滤镜开满好太多了。
烛光一照,人影分离,这难道不也预示着谍战剧里的人得分开看吗?你觉得他是好人,可他不一定是好人,谁知道看不清的影子,到底长了什么样的脸?
古装谍战剧,就我看到的四集,《风起陇西》节奏把握很好,叙事铺垫很多,人物性格饱满,画面非常考究,更重要的是,它的故事在开局弄得很有吸引力。
希望越往后越精彩吧,坐等大结局时的出人意料。
#风起陇西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