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艺死因大揭秘(罗艺抛妻弃子姜松伤心)
罗艺死因大揭秘(罗艺抛妻弃子姜松伤心)而在《天下第一枪》中,虽然没有入赘改姓一说,但却有罗艺本来不想答应亲事,无奈师父生气,这才同意婚事,但婚后经常因为直接跟妻子学枪,时不时遭到“家暴”,这才最终忍无可忍,“逃”离了姜家!如此经历,自然让他更不能承认这段婚姻了。但不管怎么说,罗艺纵有千般委屈,他也难逃忘恩负义之嫌。而这些解释还算客气的,像是《兴隋传》和《兴唐传》,对罗艺的形容就更加不堪了,因为这些书中,姜家对罗艺没有什么不好的,罗艺得到姜家的恩惠更多,自然也没什么理由隐瞒这段“婚史”。可是,罗艺就这么做了,再多的理由,又有什么用呢?当然,罗艺这段故事,只是小说家杜撰的,但正所谓艺术作品源自生活,像罗艺这种人,古往今来,还是不少的,这种男人,又何谈英雄二字?
市井名著大隋唐,老乐歪批道短长。看到“罗艺抛妻弃子,姜松伤心,无论说书人怎么解释,根源仍是无情无爱”这样一个标题,熟悉隋唐系列主线小说的书迷,应该对这几位角色不算陌生。对于北平王罗艺年轻时候的那段不堪往事,更不会轻易认同——他入赘在姜家,也就是三国名将姜维的后人家里,学会了姜维的枪法,变成了他自己的罗家枪,又得到了姜维遗留下来的兵书战策,这才成就了他后来的功业,当时了镇边北平王,并且养育出了罗成这样一位名将。可是,姜家的原配妻子,还有一个儿子,却被他抛在脑后,也正是因此,罗艺的长子,姜松(也有的版本称其为姜春),虽然是书中真正的枪法第一人,但始终无法融入主角阵营。
那么,一个问题也就出来了,为什么罗艺如此“狠心”抛妻弃子呢?很多说书人为他解释过,说罗艺娶了秦琼的姑母秦瑞珠之后,由于常年征战,那个年代信息又不发达,所以,罗艺想找原配妻子和儿子,也找不到。同样,姜氏夫人(版本不同,名称不一样,暂且称其为姜佩芝)带着儿子想找罗艺,也是苦寻不到,甚至是知道有个北平王叫罗艺,但也被解释为,罗艺觉得“艺”这个字显得出身不高,改成了“罗义”,这才让姜氏母子没敢去认亲。然而,不管怎么解释,这些理由都有些牵强,甚至多少有些为尊者讳的意思,毕竟罗家将在隋唐书中光芒无限,如果罗成的父亲是那样一个负心汉,多少会影响到英雄形象的。
而且,如果仔细琢磨不同版本的评书小说,对这一段故事的介绍的话,再多表面的理由,也掩盖不了罗艺自身品行的低劣。所以,说书人的解释,只能是让受众或者说罗成粉更加乐于接受,但不同的作者,暗地里对罗艺都有着不同的“嘲讽”。老乐经过一番总结梳理后发现,罗艺没法摆脱,也解释不清的根源问题,仍是罗艺与原配夫人没有感情。甚至可以说,罗艺这一生,因为自身资源有限,只能靠妻子和岳父的关系发迹,两任姻亲,对他的帮助非常大。
至于罗艺跟秦瑞珠夫人感情如何,任何小说没有过多介绍,反正人家秦氏夫人系出名门,后来还有罗成那样的儿子,秦琼那样的侄儿,罗艺没什么不满足的。可是他跟姜佩芝的感情,不同的作品,都证明了罗艺内心中不甘接受这段婚姻,但又没办法的状态。比如《陈隋演义》中提到了,罗艺不仅入赘,还改名换姓,叫姜某某(名字老乐真的记不清了,也不重要),反正就是不能再叫罗艺,这种模式倒是符合传统习俗,但是对罗艺这样的名将来说,当然是一种侮辱,所以他在成就功业后,更不可能提起这段不堪往事。
而在《天下第一枪》中,虽然没有入赘改姓一说,但却有罗艺本来不想答应亲事,无奈师父生气,这才同意婚事,但婚后经常因为直接跟妻子学枪,时不时遭到“家暴”,这才最终忍无可忍,“逃”离了姜家!如此经历,自然让他更不能承认这段婚姻了。
但不管怎么说,罗艺纵有千般委屈,他也难逃忘恩负义之嫌。而这些解释还算客气的,像是《兴隋传》和《兴唐传》,对罗艺的形容就更加不堪了,因为这些书中,姜家对罗艺没有什么不好的,罗艺得到姜家的恩惠更多,自然也没什么理由隐瞒这段“婚史”。可是,罗艺就这么做了,再多的理由,又有什么用呢?当然,罗艺这段故事,只是小说家杜撰的,但正所谓艺术作品源自生活,像罗艺这种人,古往今来,还是不少的,这种男人,又何谈英雄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