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曹操定都许都原因(为啥都说许都是曹操事业腾飞的起点)

曹操定都许都原因(为啥都说许都是曹操事业腾飞的起点)第二年四月,曹操又发动了第二次东征。这一次,同样进展顺利,没多久就“略定琅邪、东海诸县”。不过,这一次曹操同样被迫撤了军。两个字:“粮少!”与其他诸侯类似,肚皮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曹操。兴平元年(公元 194 年),因为粮食奇缺,“谷一斛五十余万钱,人相食”,曹操无奈之下把新招募来的官吏和士兵又给遣散了。 有一次为了解决曹军的“乏食”问题,在后方负有保障任务的寿张县县令程昱,竟然在供应的粮食中掺进了“人肉干”(颇杂以人脯)。据说,因为 这件事,程昱恶名昭彰,至死也没有做到公卿之位。粮食影响个人名声,更影响战事成败。初平四年(公元 193 年)秋,因为父亲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部下劫杀,“志在复仇”的曹操发动了对徐州的第一次进攻。战事一开始进行得很顺利,曹操不仅“攻拔十余城”,而且一直杀到了徐州的首府彭城,赶跑了陶谦,搅得徐州百姓“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不过,眼看就要彻底打败陶谦的时候,曹操却率

回顾曹操从中平六年(公元 189 年)以来二十年的创业历程,正如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日后登基称帝时所说,“汉亡于许,魏业基昌于许”,无论从经济、政治、人才、军事任何一个角度讲,许都都是曹操事业腾飞的起点。

曹操定都许都原因(为啥都说许都是曹操事业腾飞的起点)(1)

迁都许昌,遇上粮荒,曹操第二次东征被迫中断。

建安元年(公元 196 年),在兖州站稳脚跟的曹操将兵锋指向了豫州,先是在正月拿下了位于兖、豫交界处袁术控制下的陈国,紧接着在二月拿下了颍川郡的治所许县,并在那里收降了何仪、刘辟、黄邵率领的数万黄巾军。

以上战果,如果与初平二年(公元 191 年)曹操入主兖州,打败青州黄巾军,“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的成果相比,自然算不上什么大胜利。同时,相对于自己经营多年的兖州,频遭战火的豫州也显得更为落寞和凋敝。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刚取得许县不久,曹操就把自己的大本营从兖 州的鄄城迁到了这里。此后二十五年,曹操的起落沉浮都紧密地与这个地方连在了一起。

为什么会如此选择?许县的价值何在? 首先,在许县,曹操解决了一个深深困扰自己的大问题。《三国志 · 魏书 · 武帝纪》注引的《魏书》中,记载了当时诸侯面临的一个普遍困境:“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 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萧条。”就是说,当时缺粮是个普遍现象,袁绍的人马饿极了把桑葚拿来当主食, 袁术的军队没办法时只能靠河蚌、蛤蜊充饥,无论是大诸侯还是小豪强,大家都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有的甚至根本没被别人打,自己就因为饥荒 而溃散了,各州人吃人的现象也不鲜见。

与其他诸侯类似,肚皮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曹操。

兴平元年(公元 194 年),因为粮食奇缺,“谷一斛五十余万钱,人相食”,曹操无奈之下把新招募来的官吏和士兵又给遣散了。 有一次为了解决曹军的“乏食”问题,在后方负有保障任务的寿张县县令程昱,竟然在供应的粮食中掺进了“人肉干”(颇杂以人脯)。据说,因为 这件事,程昱恶名昭彰,至死也没有做到公卿之位。

粮食影响个人名声,更影响战事成败。初平四年(公元 193 年)秋,因为父亲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部下劫杀,“志在复仇”的曹操发动了对徐州的第一次进攻。战事一开始进行得很顺利,曹操不仅“攻拔十余城”,而且一直杀到了徐州的首府彭城,赶跑了陶谦,搅得徐州百姓“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不过,眼看就要彻底打败陶谦的时候,曹操却率军匆匆返回了兖州。为什么?

两个字:“粮少!”

第二年四月,曹操又发动了第二次东征。这一次,同样进展顺利,没多久就“略定琅邪、东海诸县”。不过,这一次曹操同样被迫撤了军。

成也陈宫、败也陈宫

这次倒不是因为军粮断供了,而是由于当初把自己迎入兖州的陈宫趁自己东征之际,联合陈留太守张邈把吕布迎入了兖州,愣是搞得曹操在偌大的兖州只剩下鄄城等三个城池赖以翻盘了,真是成也陈宫、败也陈宫啊!

问题出在陈宫身上,可要真正把问题解决,却同样离不开粮食。兴平元年(公元 194 年)冬,一听说陶谦病亡的消息,还没完全将吕布、张邈赶出兖州的曹操,就迫不及待地要第三次东征徐州了。

眼见主公又想着两线作战,一旁的荀彧有些坐不住了,立刻进行了劝谏。 首先,荀彧用汉高祖确保关中、汉光武帝据守河内的例子,向曹操讲明巩固战略根据地的重要性:“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一句话,只有坐拥稳固的根据地,才能进退自如,才能在不如意的时候疗伤止痛。

而对曹操来说,兖州就是需要确保的战略根据地:“将军本以兖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且河、济,天下之要地也,今虽残坏,犹易以自保,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以不先定。”

接着,荀彧向曹操提出了消灭吕布的现实路径:“今以破李封、薛兰,若兵东击陈宫,宫必不敢西顾,以其闲勒兵收熟麦,约食畜谷,一举而布可 破也。破布,然后南结扬州,共讨袁术,以临淮、泗。”就是说,在击破吕布部将李封、薛兰的基础上,再对吕布、陈宫分而治之,各个击破。

然后,荀彧请曹操思考“舍布而东”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若舍布而东, 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则民皆保城,不得樵采。布乘虚寇暴,民心益危, 唯鄄城、范、卫可全,其余非己之有,是无兖州也。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

进而,荀彧向曹操指出了夺取徐州的现实难度:“且陶谦虽死,徐州未易 亡也。彼惩往年之败,将惧而结亲,相为表里。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 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 耳。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无降心,就能 破之,尚不可有也。”

最后,从大与小、安与危、势与本三个方面,荀彧说明了自己权衡此事的原则及其中的结论:“夫事固有弃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权一时之势,不患本之不固可也。今三者莫利,愿将军熟虑之。”

曹操定都许都原因(为啥都说许都是曹操事业腾飞的起点)(2)

颁布《屯田令》,强兵足食,曹操辖仓廪充实,百姓殷足!

粗略看,荀彧提出的观点和理由似乎与粮食没多大关系,可仔细分析, 哪一条却都离不开后勤军需。

首先,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深根固本以制天下”的根本是什么?

说白了,不就是刘邦在日后总结萧何功劳时所说的“镇国家,抚百姓,给粮饷,不绝粮道”嘛!

其次,“一举而布可破”的具体方式是什么?说白了,不就是利用敌人顾此失彼的时候,收割交战区已经成熟的麦子(勒兵收熟麦),然后节约粮食, 积蓄谷物(约食畜谷),把敌人拖垮嘛!

第三,为什么不能“舍布而东”呢?说白了,就是担心一旦两线作战,自己会陷入首尾难顾的困境,到那时,连百姓都无法割草拾柴了(不得樵采), 即使不会重蹈后院起火的覆辙,“粮少引军还”这一情况恐怕也会大概率重现。

第四,为什么徐州很可能“攻之不拔”呢?说白了,其中一个致命问题, 不就是担心敌人“坚壁清野”、自身“略之无获”嘛!

说一千,道一万,粮食未必是万能的,但没有粮食却是万万不能的。正 因为搞明白了这个道理,曹操不仅在兴平元年没有借陶谦病亡的机会去进攻徐州,就算在兴平二年(公元 195 年)冬天自己彻底驱赶了吕布、消灭了张邈后,也没有急着去东征徐州,而是把重点朝向了反方向的豫州。

相较于刘备和吕布先后盘踞的徐州,何仪等黄巾军占据的颍川郡无疑更好攻取。除此之外,颍川郡的地理环境也是曹操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颍川郡大致包括今天的许昌市、平顶山市、漯河市等河南中部地区,其北临黄河,南通江、汉,东达淮、泗,西控虎牢,可以说是整个中原的核心地带。

同时,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境内又有颍河、潠水、洧水、汝水等水系遍布其间,耕作、灌溉、通航都十分便利。正如清朝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所说,“河南,古所谓四战之地也,当取天下之日,河南在所必争”;“自天下而言河南为适中之地,自河南而言许州又适中之地也……许亦形胜之区矣。岂惟土田沃衍,人民殷阜,足称地利乎?”

实际上,早在创业之初,曹操的好友鲍信就曾向他提出过“规大河之南,以待其变”的“河南策”,建议他先占据黄河以南的中原地带,静待时机。如今曹操已经在大河以南的兖州站稳了脚跟,有什么理由不进军天下之中的豫州呢?于是,在收服兖州之后,曹操出人意料地掉转方向,杀向了豫州。 当然,对于豫州特别是许县周边的经济价值,曹操也是了然于胸。因此,刚一击破黄巾军,曹操就在颍川阳翟人枣祗等人的建议下,颁布了一道教令: “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

这份被后世称为《屯田令》的政策文件,所要表达的意思十分明确:经济实力决定军事战力,要想平定天下,先得强兵足食,要想强兵足食,必须屯田兴农。

不久,枣祗被任命为屯田校尉,河南郡中牟人任峻被任命为典农中郎将, 一场以许县为中心的屯田运动由此展开。

应该说屯田并不是曹操前无古人的创举,汉武帝时期曾经在西域施行过, 曹操的对手陶谦在徐州境内也推行过,但是,曹操却把它做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归纳起来,曹操的做法主要有三条。

其一,专业化。术业有专攻,无论是成就霸王之业,还是达成定国之术,都要足够专业、专心、专注。以往的屯田主要是军屯,士兵一边打仗一边屯田,平战结合。这一做法在边境地区没问题,但在混战的中原地带却很成问 题,仗打到哪儿田屯到哪儿,往往田还没屯好,人就开拔了。曹操的做法是大规模民屯,他把许县附近的大量无主荒地统计造册,然后交给招降的黄巾军家属和地方流民进行耕种,打仗的安心打仗,种田的安心种田,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同时,曹操还设置了管理屯田的专门机构和职官。除了在许县周边设置屯田都尉和典农中郎将,后来曹操控制下的各州郡都专门设置了田官,屯田事务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专业管理体系。

其二,分成制。在收益分配方面,以前的办法是“计牛输谷”,也就是农民按照租用官府耕牛的数目,定额缴纳粮食。表面看,这样做旱涝保收, 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丰年,官府不能因丰产多得;歉年, 官府必然因拖欠而少收。为此,曹操采纳枣祗的建议,采用“分田之术”,按 收获量与农民进行五五分成,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结果,建安元年(196 年)刚刚实施大规模屯田,就获得了大丰收,“得谷百万斛”。

其三,长期性。从建安元年开始,屯田贯穿了曹操的一生和曹魏政权的始终,不过随着天下三分,社会日趋安定,战事日趋减少,租佃式的民屯逐渐被废止,边境军屯逐渐成为屯田的主要形式。

英雄不止一面,如果说四方征战展现了曹操“乱世奸雄”的一面,那么垦荒屯田则展现了他“治世能臣”的一面。经过数年屯田,曹操控制的地区出现了“天下仓廪充实,百姓殷足”的景象,也让曹操“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从而为降张绣、擒吕布、灭袁术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越来越接近 “摧灭群逆,克定天下,以隆王室”的目标。

文/锋云 摘自《建安十三年:后汉三国的历史大转折与大变局》

图片摘自摄图网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