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角在什么时候比较好吃(菱角带来的惊喜)
菱角在什么时候比较好吃(菱角带来的惊喜)从那个时候起,菱角在南方一直都是常见零食。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的特殊情况下,人们曾考虑过用它来当主食。1958年,安徽有过平均亩产5000斤、试验田亩产70000斤菱角的记录。宋代文豪苏东坡曾经写过一个关于楚国贵族“屈到”爱吃菱角的故事。苏老先生的历史考据,基本不能算数,因为他在科举考场上都敢现编典故,写到卷子上,颇有今日“某乎”之风。不过,这也说明,至少到宋代的时候,一般人对菱角的认知,就是楚地水乡特产。7000年前的菱角,跟现在差异较大不过,这个区域在之后成为了中国种植水稻的源头之一。虽然菱角也富含淀粉,但水稻的单位热量要高得多,菱角也就失去了成为中国人主食的机会。尽管没能成为主食,但菱角却因祸得福,在中国文明早期获得了极高的地位,达到了“菱生巅峰”。在周代,菱角是用于最高等级祭祀的高级食物,《周礼·天官冢宰》中称:“加笾之实,菱芡栗脯”——说的是菱角和薏米、栗子、肉干并列。当时的菱角
日前,据本地媒体报道,华农出身的“95后”小伙儿彭达搭建菱角电商供应链,其菱角产业基地为5000多位农民提供了就业创业机会。今年10月,他入围由共青团中央、农业农村部联合开展的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评选表彰活动,是武汉地区唯一入围人选。
菱角这种植物,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非常戏剧性的变迁起落,直到近几十年仍是如此。在武汉,人们对菱角的热爱也源远流长。
在历史中起落中国人食用菱角的历史非常悠久,已经超过了7000年时间。最早可考的菱角产地,是在长江下游。
2001年1月,余姚市田螺山脚下,发掘出距今7000多年的古代遗址,约有3万多平方米。在发掘过程中,除了出土遗骸,石器和陶器之外,还发现了大量板栗大小的深褐色硬物,看起来像是什么植物果实。植物学家经过研究,确定它们都是古菱角,也就是我们现在菱角的“老祖宗”。古菱角比现在的菱角小,两头保留有如针一般尖锐的刺,只有一小部分古菱角两头是圆润的。专家们推测,尖刺的是野生古菱角,而圆刺的则是人工种植的进化菱角。据此,专家推测,当时的先民已经开始驯化野生菱角,并将其当成主要食物来源。
7000年前的菱角,跟现在差异较大
不过,这个区域在之后成为了中国种植水稻的源头之一。虽然菱角也富含淀粉,但水稻的单位热量要高得多,菱角也就失去了成为中国人主食的机会。
尽管没能成为主食,但菱角却因祸得福,在中国文明早期获得了极高的地位,达到了“菱生巅峰”。在周代,菱角是用于最高等级祭祀的高级食物,《周礼·天官冢宰》中称:“加笾之实,菱芡栗脯”——说的是菱角和薏米、栗子、肉干并列。当时的菱角还没有完全驯化,仍有两角、三角、四角之分,两角的叫“菱”,三角、四角的叫“芰”。
宋代文豪苏东坡曾经写过一个关于楚国贵族“屈到”爱吃菱角的故事。苏老先生的历史考据,基本不能算数,因为他在科举考场上都敢现编典故,写到卷子上,颇有今日“某乎”之风。不过,这也说明,至少到宋代的时候,一般人对菱角的认知,就是楚地水乡特产。
从那个时候起,菱角在南方一直都是常见零食。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的特殊情况下,人们曾考虑过用它来当主食。1958年,安徽有过平均亩产5000斤、试验田亩产70000斤菱角的记录。
2019年9月,沙湖水面上大片野菱角
笔者初见这个数目时,以为是特殊时期的数据浮夸。2019年初秋,武汉沙湖水面野菱角爆发式生长,武昌水务部门为保护水质派人打捞。当时,工人们每天打捞上来的野菱角加上枝叶,数量以“吨”计。笔者这才知道,菱角这种植物生长能力何等惊人。回想当初,一年亩产数万斤也并非全无可能。
武汉人吃了好多年在旧日武汉的端午习俗中,除了常规的吃粽子,还有吃菱角。《竹枝词》有云:菱角绕线拎一串,只要一元立马尝。
此外,在一首经典武汉老童谣《月亮走》中也提到了菱角,“……笆篓破,摘菱角,菱角尖,杵上天。”此处菱角的“角”用武汉话读成“国”,方能与“破”字押上韵。
在老武汉的记忆中,每到秋天,大街上总会有很多挑着扁担卖菱角的。稍晚些时候,这种“扁担”少了,但是在菜场里还是会看到菱角的踪影。菱角生吃质鲜爽口,煮熟后肉质雪白如玉,是小伢最爱的零食之一。
笔者少时,见过专门卖菱角的摊子,颇有特点。摊位前,是一根一尺来高的圆木柱。摊主坐在柱子前面,拿一个菱角出来,放在柱头,用一把似刀似斧的奇特工具一砍,菱角就一分为二。再轻轻一磕,菱角肉就滚落出来,用纸包好,一包一包地卖。
砍菱角的刀有点类似这个形制
时至今日,再买回菱角来,都是煮了啃吃。然而,笔者却时时追忆当年所见:卖菱角专业人士一刀两段的潇洒。
除了吃之外,武汉人对菱角最有印象的,可能得属“菱角湖”这个地名。此地的命名没有什么复杂,就是因为有个湖,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一直盛产菱角,故而得名。自上世纪90年代起,建设大道修通,汉口向北开发推进,菱角湖也被周边的楼盘围了起来,原本生产队的渔民纷纷洗脚上岸,菱角湖也就只剩下一个地名了。
“菱角”巨石
2018年,为迎接军运会,菱角湖公园进行了一系列施工改造,包括从恩施购进了一块“菱角”巨石,总算是小小弥补了一下“菱角湖里无菱角”的遗憾。
吃货仍可待惊喜本文开头提到的彭达,其团队开发了菱角粉丝、菱角酒的菱角衍生产品。在武汉,像他这样探求菱角潜力的不止一位。
比如武昌工学院有位李丽副教授,在菱角的深度开发上就颇具创意。2015年,这位姐姐曾用菱角取代大豆,发明出“菱角豆腐”这种看起来匪夷所思的“黑科技”;2017年,她又发明了以菱角粉为主料的“菱角果冻”,美味,且有保健功能。这些实验室里的产品,目前还有待产业化。如果能找到合适的合作方,对喜爱菱角的“吃货”们,该是多大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