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灭亡20年后的粮食还没吃完(粮食堆满了仓库)
隋朝灭亡20年后的粮食还没吃完(粮食堆满了仓库)均田令:其方百里外及州人,一夫受露田八十亩,妇四十亩。奴婢依良人,限数与在京百官同。丁牛一头,受田六十亩,限止四牛。又每丁给永业二十亩,为桑田。其中种桑五十根,榆三根,枣五根,不在还受之限。非此田者,悉入还受之分。土不宜桑者,给麻田,如桑田法。说起来隋文帝不是个好皇帝,这主要是说其对百姓不好,耍两面手段,失信于民。而且他的这种手段被后世皇帝所效仿,他开了不好的头。众所周知,隋文帝一开始是施行均田制轻徭薄赋的,隋朝的均田制真的是让百姓收益。开皇二年隋文帝发布了均田令,全国推行,而且轻徭薄赋,隋朝的庸租调制也很轻。隋文帝
说起隋文帝,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结束魏晋南北朝300年的大乱世,创立三省六部制,全面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开创了后世称赞的“开皇之治”。
隋文帝
隋文帝的功业简直可以和秦始皇比肩,而结束乱世开创治世又比秦始皇略高一筹。西洋人看中国历史对其推崇至极。但是隋朝为何二世而亡呢?这就得怪隋文帝埋下了隋朝灭亡的根子。
说起来隋文帝不是个好皇帝,这主要是说其对百姓不好,耍两面手段,失信于民。而且他的这种手段被后世皇帝所效仿,他开了不好的头。
众所周知,隋文帝一开始是施行均田制轻徭薄赋的,隋朝的均田制真的是让百姓收益。开皇二年隋文帝发布了均田令,全国推行,而且轻徭薄赋,隋朝的庸租调制也很轻。
隋文帝
均田令:其方百里外及州人,一夫受露田八十亩,妇四十亩。奴婢依良人,限数与在京百官同。丁牛一头,受田六十亩,限止四牛。又每丁给永业二十亩,为桑田。其中种桑五十根,榆三根,枣五根,不在还受之限。非此田者,悉入还受之分。土不宜桑者,给麻田,如桑田法。
率人一床,调绢一疋,绵八两,凡十斤绵中,折一斤作丝,垦租二石,义租五斗。奴婢各准良人之半。牛调二尺,垦租一斗,义租五升。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成年男丁每人受露田80亩,种植五谷,再受永业田20亩;妇人每人受露田40亩,不给永业田;奴婢受田同如常人。永业田不须归还,露田在耕田者死后要归还国家。
租:粟3石或谷3石,北方交粟,南方交谷。
调:桑蚕区缴纳绫、绢、絁(shi)共2丈、绵3两;产麻区缴纳布2.5丈、麻3斤。
役: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需每年为国服役20天,年满50岁才可以“纳捐代役”。
这样看来,隋朝的赋税之轻真的是历代王朝中最好的了。可是诸位不要被表象所蒙蔽,隋朝虽然明面上赋税轻,可是隋朝还有其他的税,只不过形式变成了义仓。义仓本来是度支尚书长孙平的创举,因为古代是农业社会,靠天吃饭,时不时就会发生洪涝、干旱、地震还有蝗虫。一旦灾害发生,粮食歉收,百姓就会饿殍遍野,易子而食。
隋朝官员
而义仓就是百姓自己将每年的粮食交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专门设立的救灾储备粮库。当然了这个义仓也是百姓自己管理,只要有灾害或者粮食歉收,就发放储备粮食给百姓,用来赈灾。可以说长孙平的义仓相当于古代百姓的救灾保险。
《隋书·长孙平传》:开皇三年,征拜度支尚书。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因上书曰:“臣闻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命,劝农重谷,先王令轨。古者三年耕而馀一年之积,九年作而有三年之储,虽水旱为灾,而民无菜色,皆由劝导有方,蓄积先备者也。去年亢阳,关右饥馁,陛下运山东之粟,置常平之官,开发仓廪,普加赈赐,大德鸿恩,可谓至矣。然经国之道,义资远算,请勒诸州刺史、县令,以劝农积谷为务。“上深嘉纳。自是州里丰衍,民多赖焉。
这件事应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于是在开皇五年,长孙平再次上书隋文帝在全国各地推行这个制度。而且这件事得到了隋文帝的支持,全国推行。
隋文帝开皇五年,工部尚书长孙平奏请“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收获之日,随其所得,劝课出粟及麦,于当社造仓窖贮之”。
隋朝疆域
这个义仓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粮食一下子堆满了府库。这个时候隋文帝就动起了歪心思,将义仓的管理权收回朝廷。原来最开始义仓是由百姓自己直接管理,是存是取在百姓,管理权在民间。
这个制度推行后,各地“义仓”很多。怎么才能名正言顺地将管理权收回呢?隋文帝找了一个好借口,“义仓”设在民间粮食损耗太多,下令所有“义仓”纳入所在州政府管理,使得“义仓”由民间自救储备,转变为国家粮食储备。
但是几年后,隋文帝下诏书将管理权收回,义仓由专门的官员负责,还规定没有朝廷的命令,官员不得私自开仓放赈,百姓不得随意取粮。
这道命令其实将义仓变做了变相的税收。而百姓根本无法于官府和朝廷对抗,只能任由他们摆布。而且义仓由最开始自愿缴纳变成了强制。本来是按收成缴纳,现在变成了强制,简单粗暴的将百姓划分为三等,按等级缴纳。
隋朝女子
《隋书.食货志》:十六年,诏社仓准上、中、下三等税,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
这种变相收税,极大的增加了隋朝朝廷的岁入,粮食堆满了仓库。隋文帝在如此雄厚的财力,才能结束乱世,北击突厥,开疆拓土。可以说隋文帝的功业建立在对百姓的无情欺骗和压榨上。
但是隋文帝做人有点不厚道,他将百姓的救灾储备粮变成了国家储备粮。可是呢,在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发生了灾荒,百姓易子而食,饿殍遍野。而隋文帝却不开仓放赈,救济百姓。而且隋文帝不顾百姓死活,下令百姓逃亡,自寻出路。甚至宁可放着关中大量义仓存粮不用,舍着脸皮到洛阳讨饭吃。
“隋开皇十四年天旱,人苦饥乏。是时,仓库盈益,竟不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至灭亡。炀帝失国亦此之由。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熟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有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贞观政要》
隋文帝对百姓如此抠门,如此吝啬,确实让隋朝十分富有,一下子积攒了可以食用五十年的粮食。然而,百姓徭役赋役太重,最后揭竿而起,十八路反王蜂拥而起,隋朝却没有达到五十年。
古代劳动人民
隋朝堆积如山的粮食最后还是便宜了瓦岗军李密,洛阳王世充,太原留守李渊。正所谓“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
《旧唐书·马周传》: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积畜多少,唯在百姓苦乐。且以近事验之,隋家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东都积布帛,而世充据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向使洛口、东都无粟帛,则世充、李密未能必聚大众。但贮积者固是有国之常事,要当人有余力而后收之,岂人劳而强敛之?更以资寇,积之无益也。
然而隋朝灭亡了,但是隋朝的义仓制度还是很好的保留了下来。因为这种变相税收确实很好用,而且隋文帝的方法也被后世皇帝所学习,成为盘剥百姓的利器。
唐朝开始吸取了隋朝的灭亡的教训,也设立的义仓,只不过开始义仓只能用来赈灾,这道命令执行的很好,在太宗高宗朝都没有改变,数十年间,义仓不许杂用。
到了武则天时期,因为财政问题,义仓中的粮食就用来填补财政漏洞。唐中宗时期义仓里存储的粮食,已被挪用得干干净净。“自中宗神龙之后,天下义仓费用向尽”。唐玄宗时期,义仓直接成为了国家赋税来源。
唐玄宗
宋朝在神宗时期也设立了义仓,然而义仓中的粮食被挪用是常见的,根本没有用来救济百姓。“悉为官吏移用,凶年无以救百姓之死。”
义仓这种制度本来是从利民的角度出发设立的,可是呢,好制度也抵不过帝王私心作祟,利民还是利己都只在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