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彭州小石村(藏着彭州小石村的走红密码)
成都彭州小石村(藏着彭州小石村的走红密码)空间再造:是什么让这个曾经无人问津的小村庄走红?村里的大屋檐下,又藏着怎样的乡村治理密码?“我们村过去叫小石村,现在更名为金城社区,我们还有一个更出名的外号,叫‘大屋檐村’……”作为原住民的毛应富对这里的情况了如指掌,他自愿为游客当免费导游,为此,年过半百的他还特意学起了普通话。两年前,毛应富也没料到,他呆了一辈子的小村庄会意外“蹿红”。如今,小石村(金城社区)是远近闻名的“网红村”,这里有着上千元一晚还供不应求的乡村民宿,有着哈佛建筑师带队的乡村设计顾问团,有着纷至杳来心怀梦想的创业青年,还有着市民群众点赞的大屋檐。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记者 吴亚飞 文/图
成都平原北部的龙门山脉深处、湔江河谷旁,彭州市桂花镇小石村坐落于此,这里绿林之间流水潺潺,远离城市喧嚣。
1月13日,天气明媚,67岁的村民毛应富操着一口“川味”普通话,为外来游客作讲解。
“我们村过去叫小石村,现在更名为金城社区,我们还有一个更出名的外号,叫‘大屋檐村’……”作为原住民的毛应富对这里的情况了如指掌,他自愿为游客当免费导游,为此,年过半百的他还特意学起了普通话。
两年前,毛应富也没料到,他呆了一辈子的小村庄会意外“蹿红”。
如今,小石村(金城社区)是远近闻名的“网红村”,这里有着上千元一晚还供不应求的乡村民宿,有着哈佛建筑师带队的乡村设计顾问团,有着纷至杳来心怀梦想的创业青年,还有着市民群众点赞的大屋檐。
是什么让这个曾经无人问津的小村庄走红?村里的大屋檐下,又藏着怎样的乡村治理密码?
空间再造:
加屋檐!行动虽小意义却大
跟随毛应富的脚步,游客们沿着穿村而过的蒲新路漫步,一处处造型别致、川西风格的建筑依次映入眼帘,共享厨房、“小石记”民宿、文化走廊、小石文化大院……白墙灰瓦、就地取材、川西风格,现代简约设计中,流淌着满满的乡愁记忆。
小石村的屋檐
但最引人注目的,是这些建筑的共同特征——它们都有着造型不一、别致有趣的大屋檐。
这些屋檐2到3米宽不等,故意做的比传统屋檐更大更宽,或呈波浪状,或斜角向下,屋檐的内里取当地竹条做成,精致又结实。屋檐下,喝茶遛鸟的大爷,开心打扑克的嬢嬢,三三两两的村民聚集在屋檐下摆龙门阵、晾晒衣物谷物。
“这不仅是屋檐,也是村民和游客共同的公共活动空间,更是小石村的文化符号,指向的是村里的精神文化内核——同在屋檐下。”小石村(金城社区)党委书记岳付飞介绍。
共享民宿“小石记·山宿”
岳付飞谈到,“同在屋檐下”蕴含着合作共赢、守望相助、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理念,意在将共建共治共享的精神贯穿到乡村社区治理中。
屋檐是外在符号,内核是塑造乡村治理的共同体。这样的治理思路与小石村的发展历史不无关系。
上世纪60年代,彭州建了跃进煤矿,其中东风井就在小石村。地下采矿,地上生活,还建了电影院、公园、球场。90代,小石村日渐萧条。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村子基本被震毁,重建后,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留下的村民大多无事可干。
“破局的第一步要从激活村子的内生动力开始。”岳付飞说,我们用并不宽裕的改造预算,选择先做一件小事,加屋檐!
共享民宿,楼上为民宿,楼下为原住民居住空间。
行动虽小,效果却好。村民们非常高兴,因为空间面积确实变大了,大家纷纷从屋里走出来,沿街摆上麻将桌,摆上饭桌,村民打牌聊天、孩子写作业,老人做针线活儿,艳阳高照、刮风下雨都能用起来,村子里人气变旺了、人心也开始活了。
渐渐地,屋檐下诞生出“五统一”的公共空间:农具清洗、存放,农作物晾晒、储存,红白喜事——都在这同一空间。留出阳光最好的一块地,用作农作物晾晒,村民还可以在这里举办坝坝宴。
这也折射出小石村的治理路径:重塑乡村公共空间,让村民聚合流动,一步步找回小石村的身份认同和情感连接。
聚人成事:
集结各路人才 到乡村开拓新天地
诚然,加屋檐仅是破局的开端,也是岳付飞构思的小石村振兴之路的起步。
岳付飞是小石村的党委书记,也是这里的“大家长”。2017年初,41岁的岳付飞受邀回到家乡小石村,被选为村支书。他在外经商多年,精明能干,无论是村民还是上级党委政府,都对他寄予厚望。
岳付飞接手小石村后决定“对症下药”:以聚人心推动治理,以造产业推动发展,让治理和发展相融互促。
蜀中糖门
李烨在校期间跟着导师做过乡村学校,心中埋下了乡村设计的种子,“真实的中国并不只北上广这样的大都市,乡村有着广阔的天地,不仅可以见证建筑的生长,还有情怀和责任。” 机缘巧合之下,他邀请到从哈佛大学毕业的设计师李烨来为小石村建民宿。
随后,李烨和岳付飞反复碰撞,并达成共识:创造新的公共空间,打造维系情感的纽带。
这几年,李烨带着自己建筑事务所的团队入驻,成为小石村整村设计计划的发起人。
从屋檐起步,从策划到执行,渐渐地,小石村有了第一个公共文化建筑——文化大院,这里集合了忠孝文化展示、日间照料中心、乡村夜校、儿童活动室等多种功能;有了第一处共享民宿——小石记.山宿,整合村里空置的老房子,把村民闲置的二层租用下来,整体改造成民宿,让外来游客在原住民楼上,体验地道的乡野生活;有了第一个共享餐厅,村民担任厨师,餐厅中的食材采至村里的农田……
从村里的主干道到河岸边,小石村如今有了一条自己的产业环线,原有空间通过改造和新建,排布出一串跟乡村相融相生的厂房、作坊。
这条环线上体量最大,也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建在半山腰的甜品厂——蜀中糖门。
2020年,出身食品行业的巫若宁做了一个重要决定,把成都工厂搬到山里来。巫若宁有着糕点制作的技术设备、经销渠道以及团队等,一头扎进远离都市的小山村,她笑言,“要做甜品界的‘李子柒’!”在巫若宁的眼中,小石村为她创造了实现梦想的可能。
“我带很多客人朋友来工厂,他们都说,这里更像是一座设计古朴、充满乡野趣味的美食博物馆。”巫若宁说,我们聘请了专业团队,让消费者沉浸式体验在乡野做美食的全过程。
乡村共同体:
从共情到共享再到共富
“你不要碰我的房子,碰我的房子我就跟你拼了!”刚开始做民宿时,李烨和岳付飞都感到十分头疼。
打造公共空间开路、开坝坝会做工作、调和各类矛盾、商定利益分配机制,新理念的介入必定要打破原有的传统思维。
在大屋檐和文化大院建造完成后,岳付飞积极推动起各类活动,重新组织原本分散的村民,“让空间形态的更新转化为社会形态的更新。”
文化大院
公共、共享的理念延伸到村里更多角落。2018年,以文化大院落成为契机,小石村摆了一场坝坝年饭,岳付飞起了个接地气的口号“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全村每人凑了26元一起过年。跑步队、诗歌会、义工服务队……越来越多的村级队伍成立起来,村民们逐渐从公共生活中找寻到归属感。
治理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确保村民有实在的收入红利,村里多次召开居民议事会后,确定下明晰的利益分配机制:采用“集体经济组织 公司 农户”的运营模式,成立金城社区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下设旅游资源开发、文创、建筑设计、劳务服务等子公司,打造度假、康养、民宿、工业旅游等业态。其中,村集体经济收入全民化参与股份分配,单个的项目,如民宿等,按照参与村民30%、运营公司30%,村集体40%的原则进行分配。
文化长廊
岳付飞算了一笔账,2021年,村集体经济年产值600余万元,实现盈利15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上百个。
这为村集体产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下基础,目前,小石村的民宿、旅游、文创、食品等产业撬动社会资本共投入4000万元。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