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博园十大名茶(走遍江苏扬州行之一扬州富春独创百年名茶)
茶博园十大名茶(走遍江苏扬州行之一扬州富春独创百年名茶)喝茶讲究味、形、香,更讲究气、意、韵,富春这么做,自然有其道理。三种茶叶,发开的时间不同、耐泡的程度不同、颜色的浓淡不同、蕴藉的香味不同,和在一起,色浓味美,经久耐泡,连泡个四五次,色香味依然如初,形成一种新的共同体。三地同属亚热带,气候条件相当,生长条件相近,取魁针之色、龙井之味、珠兰之香,以扬子江水泡沏,融苏、浙、皖名茶于一壶,茶色清澈,别具芳香,入口柔和,解渴去腻。头道茶,珠兰香扑鼻;二道茶,龙井味正浓;三道茶,魁针色不减,色香味俱佳。 开茶馆,没有好茶留不住客。富春茶社自创建之日起,所用的茶叶就比一般茶社要好,但茶社老板陈步云并不就此满足。他认为,在自己精心布置的花园式茶轩之中,还应有更好的茶茗,才能让人得到更美的享受。当年来花局喝茶的茶客,多是社会名流、文人墨客,陈步云在与他们的接触中,发现他们常情不自禁地吟颂起古人咏茶的诗句。如宋代黄庭坚的“色香味触映眼来”;葛胜仲的“色味新香
●一江煮三省,四座百年长——扬州富春“魁龙珠”
提起底蕴深厚的扬州富春,不得不提在中国茶界独具一格的名茶——“魁龙珠”。既然是百年富春,当然要有好茶,扬州富春结合南北客人饮茶的喜好,独具慧心将浙江龙井、安徽魁针、江苏扬州珠兰按配方比例兑配而成,再以运河水冲泡,三茶妙配,“色、香、味”俱全,故有“一壶水煮三省茶”之说,尤其是与点心匹配,风头无两,堪称茶中珍品,此茶不独清香浓郁,更因为它是以家乡水冲泡,能喝出浓浓的乡情。
品味百年名茶“魁龙珠”
“魁龙珠”,始创于民国初年,1921年配方定型,是扬州富春茶社的品牌代表,和三丁包一样,“魁龙珠”也是富春的首创,体现了富春人海纳百川、包容天下的特质,也表达了扬州人巧思宏创的理念象征。
一江水煮三省茶
清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记有:“吾乡茶肆,甲于天下,多有以此为业者,出金建造花园,或鬻故家大宅废园为之,楼台亭舍,花木竹石,杯盘匙筯,无不精美。”郑板桥著联:“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
清光绪十一年,得胜桥的深巷内,出现了一家名为“富春花局”的花木店,栽培和经营四季花卉盆景,老板陈霭亭。清宣统二年(1910年),第二代掌门人陈步云先生将经营盆栽的“花局”改成了招待扬州上流人士的“茶社”,他将花局分设不同的区域,让文人雅士、富商大贾、街坊市民、乡野村夫,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赏花、品茗、餐叙,一举三得,开业以后,朝夕满座,成就了后来的“富春茶社”。并在长期的经营过程当中,形成了自己独到的饮食文化。一代代富春人将这一文化根脉延续至今,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扬州的“城市名片”。
开茶馆,没有好茶留不住客。富春茶社自创建之日起,所用的茶叶就比一般茶社要好,但茶社老板陈步云并不就此满足。他认为,在自己精心布置的花园式茶轩之中,还应有更好的茶茗,才能让人得到更美的享受。当年来花局喝茶的茶客,多是社会名流、文人墨客,陈步云在与他们的接触中,发现他们常情不自禁地吟颂起古人咏茶的诗句。如宋代黄庭坚的“色香味触映眼来”;葛胜仲的“色味新香各十分”;苏轼的“遂令色香味,一日备三绝”等等。由此悟到“色、香、味”乃佳茗之三要素,于是便捉摸如何让茶具备古代文人所追求的“三绝”。由于茶社生意兴隆,茶客们喝茶各有所爱。当时扬州盐商及本地茶客虽然好茶,但喜欢绿茶,京官、京客及北方生意人喜欢花茶,扬州的徽商则喜欢安徽茶。怎样才能创制一种能够满足茶客的“三绝茶”呢,茶社当家的发现,如果仅用龙井,味虽佳而色不持久;仅用魁针,色虽悠而味欠佳。于是尝试两者兼用,再添加珠兰使之增香。经过多次配方修改并和许多茶客共同改进,精心选用龙井、魁针和富春自产的珠兰,并找到了魁针、龙井、珠兰三者的最佳比例,逐步定型,从而于1921年创造出南北皆宜、众口皆爱、独具特色的富春茶——“魁龙珠”。为什么选用珠兰,而不选用其他呢?事实上,北方人喜欢喝茉莉花茶,但当时魁龙珠里为什么没用茉莉花呢?在配茶时,富春也考虑到新茶更能被本地茶客接受,茉莉花茶北方人喜欢喝,南方人嫌它太昂口,意思就是味道太烈了,那种香当时的扬州茶客不能适应,因此选用富春自产的珠兰,既满足了北方客人的要求,又能让当地茶客喝的自在。
喝茶讲究味、形、香,更讲究气、意、韵,富春这么做,自然有其道理。三种茶叶,发开的时间不同、耐泡的程度不同、颜色的浓淡不同、蕴藉的香味不同,和在一起,色浓味美,经久耐泡,连泡个四五次,色香味依然如初,形成一种新的共同体。三地同属亚热带,气候条件相当,生长条件相近,取魁针之色、龙井之味、珠兰之香,以扬子江水泡沏,融苏、浙、皖名茶于一壶,茶色清澈,别具芳香,入口柔和,解渴去腻。头道茶,珠兰香扑鼻;二道茶,龙井味正浓;三道茶,魁针色不减,色香味俱佳。
魁针产于安徽歙县,是新安江的发源地;龙井产于浙江杭州,山下有观潮的钱塘江;珠兰产于扬州本地,门前是奔流的扬子江。“魁龙珠”有了“一壶煮三江”的美誉,其中,更暗含扬州人的底蕴,一壶茶饮可含纳生命福泽,也能涵养人生自信。
魁针产于安徽歙县,是新安江的发源地;龙井产于浙江杭州,山下有观潮的钱塘江;珠兰产于扬州本地,门前是奔流的扬子江。一壶激起新安江的秀美、钱塘潮的壮观、扬子江的奔涌。也因为如此,“魁龙珠”有了“一壶煮三江”的美誉。
“魁”,为首,居第一位。“魁星”是北斗中的第一星,更是神话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夺魁”,乃天下举子的共同期盼。如今的孩子们高考前,可以喝上一杯,应个彩头。
“龙”,是华夏图腾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是祛邪、避灾、祈福的象征。人中龙凤,更是对客人的敬重。
“珠”为水之精,历来都是人之所爱。用在这里,明是“龙”“珠”相连,实则暗扣茶水,构思精巧,令人拍案。
“魁龙珠”是富春茶社自行窨制,制作技艺要求很高,先将珠兰与茶坯合窨,使珠兰之香气浸入茶坯(茶坯是茶场专为窨茶而生产的一种初加工茶)。富春花园内正常莳养上千盆珠兰,有数名花工专门培育管理,珠兰的开花期为8-10月,采花的最佳时间为每天上午9-10时,此时花穗饱满,品质最佳,采摘后用洁净的湿白布包好备用。茶坯要进行烘烤,在砖灶上的铁锅中铺上一层宣纸后再放入茶坯。炉膛内用芦柴燃火,以控制火力大小。用手翻炒茶坯,温度全凭手感。烘干后放在一张大牛皮纸上,投入新鲜珠兰花穗,拌匀,包好,放入木箱(木箱下层有石灰包防潮)。在制作茶叶的时候,操掌者从不用含有香味的东西擦手,脸上也不搽香,因为茶叶容易吸味,不能混入其他味道,木材也不用差的,第二天取出茶包,打开再翻拌一次,然后再包好,放入木箱。如此反复三次,让珠兰香气充分、均匀地窨入茶坯中。三天后取出,将其放入铁锅烘炒去湿,珠兰茶即告窨制成功,以后每次使用时,按照比例取珠兰加魁针、龙井合拌均匀,分装小袋使用。此茶取魁针之色、龙井之味、珠兰之香,用滚开的水冲泡,别有一番风味。这样的茶,色、香、味俱佳,茶客一经品尝,就有偏嗜,因而受到茶客的普遍赞誉。旧中国上海大中华电影公司名导演欣夫云:“富春的茶叶,是富春老板亲手调制的,……这是人家悉心精研的秘方……泡出后如润玉方齑,气清微若,最妙者续水三次,茶味依旧淡远厚重,色香如初。”多年来,魁龙珠选料严苛,一开始“魁龙珠”的魁针和龙井都是从其它店里买来的,现在的富春,有了专门的供应商,必须每年清明前由专人去茶叶种植基地,与合作多年的供应商定点采购,按照精确的比例,由茶艺师精心配制生产。
扬州富春“魁龙珠”
陈步云老板一生辛劳,两个女儿一生未嫁,协同创业,“魁龙珠”是富春自创的独门配方,其制作方法及过程一直秘不示人,据说操掌者就是陈家其中一位毕生未出阁的女儿。上世纪六十年代公私合营期间,陈步云公开了魁龙珠的配方,因此扬州市面上出现了效仿“魁龙珠”。但人们仍然喜爱到富春吃富春“魁龙珠”茶,因为人们相信方法可以效习,而百年积淀传承下来的技艺、经验和文化精髓,又岂是朝夕之间可以移植替代的。当年的富春,不仅是一座茶社,也是一个文化集散的高地,当年众多文人雅士,在这里品茗唱和,形成扬州文坛的一道亮丽风景,带给人们的既是一种品茗的享受,更是一番怡情的陶冶。
富春茶社之所以名闻遐迩, 除了“魁龙珠”配制在当时是一个创新、一个传奇,还有魅力四射的名点和佳肴,其中千层油糕和翡翠烧卖是著名的扬州双绝,三丁包、蟹黄汤包、鲜肉包、蒸饺、烧卖、青菜包、梅干菜包等品种良多,扬州人对早餐习惯清淡,一杯“魁龙珠”问题迎刃而解,可解除就餐时的油腻,令食客流连忘返、心向往之,“魁龙珠”与富春点心的搭配,体现了扬州文化的中庸与和谐,一直被广大文人墨客、名流官宦所追捧,到了上世纪50年代,富春茶点普及大众,成为男女老少的喜爱,在本世纪初富春在堂食的基础上,又推出了魁龙珠礼盒,2003年,“魁龙珠”经工商注册,已成为一个叫得响的品牌,走出了得胜桥的深巷,也走出了扬州。
“两代名厨四季宴,一江春水三省茶”——莫言
对于扬州富春,汪曾祺先生题写“富春茶点,天下第一”,直抒对家乡的深爱;洛夫先生题有“馀味绕舌,三日不绝”的美言;忆明珠先生留下 “富春美馔夺天厨”的称赞;刘墉先生手书“富春山色外,茶社芳香中”,堪称经典;台湾著名作家林青玄认为,富春“魁龙珠”名雅味醇,乃“独沽一味”的好茶,不管泡几次,滋味都是一样的,既不走味,也不浓苦,配上富春的肴肉、干丝和三丁包,魅力无穷,感觉“此味只应天上有”, 题写“富春美食,名震古今,天下一绝”。《红高梁》作者莫言的“两代名厨四季宴,一江春水三省茶”妙句,将富春特色高度概括,令人叫绝。
中国烹协和世界烹饪联合会会刊《餐饮世界》2009年第三期在介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称“扬州富春茶点制作技艺为‘富春茶点,扬州之宝’”,并在评价富春“魁龙珠”茶时写下“实在是富春茶点的绝佳搭配”。著名作家肖克凡2013年专门撰文《一壶水煮三省茶》,在文中将扬州百年富春“魁龙珠”,誉为扬州这座城市融汇南北的文化特征,其与富春面食具有的包容性,说明了扬州正是大运河“线性文化传播带”南端的文化融汇之处。扬州著名学者、扬州园林品赏家朱江在专著《扬州园林品赏录》中写道:富春茶系以自家所产的珠兰,配合浙江的龙井、安徽的魁针窨制而成。所谓“窨制”,系以珠兰之香,窨入龙井与魁针之茶。茶之妙,也就妙在一茶兼三味,既有龙井之清,魁针之厚,又有珠兰之香。更为妙在以扬子一江之水,煎了苏浙皖三省名茶。其色,其香,其味,皆他处所无,惟富春茶社一家独有。品一品“富春茶”,其乐何如?就只有深入其境者,才能体会得出。此时与一二知己,临窗而坐,凭栏而眺,人情与园景,浑然成为一体。
●扬州锦春茶社和泰州海棠春的“魁龙珠”
扬州锦春老店新开,二字乃是乾隆皇帝南巡时御笔亲题,锦春的茶叫“三省茶”,单从配方来看,与富春的“魁龙珠”如出一辙,融合了苏皖浙一带的名茶精粹,也是由浙江的龙井、安徽的魁针和扬州的珠兰三种茶叶配制而成,但三省茶的另一妙绝则是融入在其名字里,不仅蕴含着其茶味兼有三省之妙,更重要的是与古语“一日三省吾身”相契合。
由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张謇题写匾名的海棠春茶社,源于1925年,在泰州文峰千家惠南侧和老街都有开设,吃早茶也讲究泡一壶魁龙珠或白龙珠,白龙珠则是以白茶替魁针,有异曲同工之妙,两款茶出自泰州名门胡源泰茶庄,故称龙珠源泰香天下,凤起人间海棠春。
泰州海棠春茶社
●谁发明了魁龙珠?扬州两家中华老字号对簿公堂
2008年扬州名茶“魁龙珠”申遗引发过权属之争。一方认为“魁龙珠”系扬州富春陈步云先生发明;另一方主为“魁龙珠”是扬州景吉泰(绿杨春茶店前身)创始人景鉴澄向富春茶社建议兑制的,富春集团以绿杨春生产的“魁龙珠”。
扬州绿杨春的”绿杨村魁龙珠“
2015年年初,扬州绿杨春茶叶有限公司就注册“绿杨村魁龙珠”商标不予核准,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起诉到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扬州富春饮服集团有限公司作为第三人出庭。最终北京知识产权法院驳回了扬州绿杨春茶叶有限公司的上诉。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的行政判决书上显示,绿杨春公司于2008年6月26日,在第30类茶等商品上向商标局提出注册申请商标“绿杨村魁龙珠”,初审公告日期为2010年8月20日。“我们是在2010年11月20日提出的商标异议,但是因为材料不充足,异议裁定为核准商标申请。”扬州富春饮服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陈毓告诉记者,2003年,富春茶社就已经拿到了“魁龙珠”的商标注册证,2013年有效期到后,核准续展,其间转让给扬州富春饮服集团有限公司,“‘绿杨村魁龙珠’比魁龙珠只多了三个字,我们认为构成了商标近似,容易混淆市场,误导消费者。”2012年7月13日,富春提出异议复审。北京知识产权法庭驳回绿杨春诉讼。2014年12月25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裁定,绿杨春申请的“绿杨村魁龙珠”的商标不予核准注册。“富春第一次提出异议后,商标委已经核准商标申请,复审后,又不予核准注册,我们当然不理解。”扬州绿杨春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山表示不解,一纸诉状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起诉到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法院于2015年2月27日受理,2015年8月7日进行了公开审理,扬州富春饮服集团有限公司作为第三人出庭。2015年9月18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驳回了扬州绿杨春茶叶有限公司的上诉,“其实我也可以上诉的,但是我们在同一个地区,两个店离得也不远,也都是中华老字号,再打官司已经没有意义了。”高山表示。
而关于“魁龙珠”的商标之争似乎还没有结束。2010年11月21日,扬州绿杨春茶叶有限公司拿下“绿杨村奎龙珠”的商标,“我们虽然有这个商标,但至今没有使用过,魁龙珠我们也在卖,但只作为商品名称,没有作为品牌使用。”高山告诉记者。“绿杨春茶叶有限公司注册的‘绿杨村奎龙珠’商标也是擦边球行为,我们的维权还在继续。”陈毓则这样表示。
“《扬州老字号》里记载,景吉泰茶庄与富春花局联合研制出了魁龙珠。魁龙珠是用魁针、珠兰花茶、龙井配比而成,魁针出自安徽歙县,绿杨春创始人景鉴澄就是当地人,调配了魁龙珠,富春茶社老板陈步云品尝,结合茶客们的意见完成配方。”高山拿出资料作为证据,“1956年,富春的魁龙珠就交给绿杨春生产,我们是茶叶专营企业,富春是茶点为主,自己不生产茶叶。”对此,富春集团董事长刘广顺说,富春茶社的魁龙珠茶,1921年配方定型问世,由陈步云先生发明,其中珠兰是富春花局自种自窨。“绿杨春在1956年前从未卖过‘魁龙珠’。上个世纪60年代,富春公开了‘魁龙珠’配方,茶叶店才卖‘魁龙珠’。所以现在绿杨春生产销售‘魁龙珠’,包括注册品牌,都是严重的侵权行为。”
绿杨春有关负责人则表示,该店已生产“魁龙珠”数十年,虽然没有注册商标,但有自己独特的工艺配方,系景吉泰创始人景鉴澄发明,此前取名“奎龙珠”,后改为“魁龙珠”主要是“魁”字表示吉利之意,并未侵权。绿杨春方还指出,由于龙井出自钱塘江畔,魁针产于扬子江畔,珠兰产自闽江两岸,遂有“一壶水烹三江茶”之赞誉。富春则强调,龙井、魁针分别为浙江、安徽所产,扬州魁龙珠茶向以富春茶社出品为正宗,“魁龙珠”是“一壶水煮三省茶”。
据了解,“魁龙珠”申遗材料的作者是市烹协副秘书长施志棠,记者找到施志棠了解到,印证“魁龙珠”系出富春的资料有三。第一,唐鲁孙撰写的《扬州的富春花局》,书中写道,特地从镇江赶过江来品茗吃点心的欣夫说:“富春的茶叶,是富春老板亲手调制的,用六七种茗茶羼杂而成,以辕门桥景吉泰的绿茶为主体,其余几种是分别从几家茶庄买来,而后取不同分量兑合成的。”第二,吴白匋的《我所知道的富春茶社》书中写道:“先从茶说起,服务员每天用锡制的小圆杯作为量具,把三种茶叶,即浙江龙井、湖南湘潭魁针和扬州窨制的珠兰茶混合一壶。”第三,上世纪60年代陈步云口述,当时饮食公司人员记录整理的《富春茶社》。其中关于魁龙珠的制作写道:“富春花园内正常莳养上千盆珠兰,其采花时间、窨制程序、燃料、包茶布匹、纸张等均很讲究。”施志棠介绍,2008年,他和王立喜、王镇等扬州餐饮界几位资深人士陪四五十年前曾主持扬州商业管理工作的陈振民和章仪明吃茶,“向他们请教魁龙珠问题时,他们曾几次和陈步云先生谈及魁龙珠。陈老先生很谦虚,称魁龙珠是他和扬州老茶客共同发明的。”“他们的说法是,几位穿长袍马褂的茶痴常来‘大成殿’啜茶、品茶、评茶。为满足他们的要求,陈步云采取了将几种茶掺杂起来的办法。掺杂后,一次次征询茶客们的意见。味不够,添些魁针;色重了,减龙井;香味淡香味浓,再增减珠兰。经过几个月增增减减,形成配方。
在商标注册方面,注册方是否侵权一般如何界定呢?对此,扬州市文苑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杭静介绍,注册商标时是否侵权,分有意和无意两种。
“如果明确知道商标近似还递交注册申请,一般是有意的,这是存在法律风险的。”杭静分析,除了商标近似,还有地域、行业相近的。
●扬州有几家中华老字号
截止至2020年,江苏省共有96家“中华老字号”企业 其中扬州有9家。2006年,为改变我国老字号企业步履艰难的经营现状,商务部开始在全国实施“振兴老字号工程”。当年11月,商务部认定了第一批430家“中华老字号”。其中扬州市有6家入围,这些企业分别为谢馥春、富春茶社、三和四美、光明眼镜、玉器厂、漆器厂。
1.扬州富春饮服集团有限公司富春茶社 富春
2.扬州三和四美酱菜有限公司 三和四美
3.扬州光明眼镜有限公司 光明
4.扬州谢馥春化妆品有限公司 谢馥春
5.扬州玉器厂 玉缘
6.扬州漆器厂 漆花
7.扬州绿杨春茶叶有限公司 绿杨春
8.扬州共和春饮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共和春
9.江苏大德生药房连锁有限公司 大德生
●扬州的中华老字号,仪征的绿杨春
扬州的产茶历史颇为悠久,而且质量优良,五代毛文锡在《茶谱》中记载:“扬州禅智寺,隋之故宫,寺旁蜀岗,其茶甘香,味如蒙顶焉”。
1988年春,在扬州市多种经营管理局(2001年后合并成为扬州市农林局)主持下,组织了仪征捺山茶叶试验场,捺山茶叶试验场制茶二厂,扬州市蜀岗茶场、平山茶场,邗江山河茶场及扬州市、仪征市的主要茶叶技术骨干十余人、成立了扬州市名茶研制小组,并聘请冯经炜先生(注:建议当时研制的茶叶叫“绿杨春”,同时也是第一个把“绿杨春”三个字组合在一起的人,已故)为顾问,着手进行高档绿茶“绿杨春”的研制,几年来研制的主要工作有:一是确定茶叶名称。唐代诗人罗隐曾呈“雷陂”(是唐代扬州城遗址)中“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扬州似乎一向以柳堤闻名。隋炀帝下扬州,开邗沟,三百余里水面两岸种榆柳,“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就是那时扬州二十四景之一的“长堤春柳”,正如唐诗中“绿杨城郭是扬州”。熟悉扬州掌故的人称“后冶春园”,康熙时,扬州虹桥西岸有茶肆,取名冶春社,是诗人们饮茶赋诗的地方。所以茶叶取名为“绿杨春”,象征历史文化古城扬州的风貌。二是制定品质特征。经多次研究一致认为起点要高,既要考虑到本地消费者的习惯,市场对高档绿茶的需求,又要能象征扬州古城风貌形象,确定品特征为“形如新柳,翠绿秀长,香气高雅,汤色清明,滋味鲜醇,叶底嫩匀”。
扬州仪征自1958年起开始茶叶生产,目前已有近60年的历史。全市拥有优质茶叶生产基地4万多亩,茶叶总产量达1000多吨,位居全省产茶县前列。仪征绿杨春茶在全国和全省名茶评比中获奖80多次,曾获全国“中茶杯”特等奖14次、江苏省“陆羽杯”特等奖20次。2011年,仪征绿杨春茶获得农业部“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并被评为“2011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仪征绿杨春茶产业基地被省农委授予“江苏省现代特色产业基地”称号。
扬州东关街上的“绿杨春茶叶店”是新店,总店在国庆路124号,绿杨春位于扬州市国庆路124号,是绿杨城经营茶叶久负盛名的品牌,开创于清光绪年三十四年(1908年),初始店名为“吉泰茶叶店”,后更名为“景吉泰茶叶店”,并研制出了享有盛誉的“一江水煮三省茶”的“魁龙珠”名茶,1956年,景吉泰参加公私合营与森泰等几家同业改组为“绿杨春茶叶店”。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2000年成立了扬州绿杨春茶叶有限公司,并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探索出企业新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经营的茶叶品种与规格全部以销定产。经营的茶叶以“汤清、味浓、入口芳香、回味无穷”的特点而享誉绿杨城。我店高度重视茶叶质量,并将其视为绿杨春的生命,现经营红、绿、花茶、礼品茶、保鲜茶及全国各地名茶共100多个品种。
●江苏大德生是不是扬州的中华老字号?
大德生药店,原名大德生药号,创办于民国元年(即公元1912年),迄今已有102年。现为国有控股企业,隶属于中国医药集团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零售板块国药控股国大药房有限公司,经营包括中药材、中成药、中药饮片、化学药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生物制品、二类医疗器械等在内的经营医药健康产品。
大德生药号创办时的旧址位于现今的国庆路128号(现为国药控股国大药房扬州大德生连锁有限公司大德生药店及中医坐堂医诊所),前后三进,前进为门市,中进为参柜,后进为作坊,门楼上书“大德生药号”五个大字。“大德生”取名于《易经》“天地之大德曰生”之意,大门两侧悬挂两块长形阴文铜牌,左书“吉林人参”,右书“关东鹿茸”,药工每日开门将其擦得光可鉴人,这是药号的生存之本,也是形象脸面,大德生人从创始之初便十分重视。大德生药号广告曾写道:“本号开设教场大街,发兑参茸宫燕,各省地道药材,精制饮片,虔修应证丸散膏丹,杜燕虎鹿诸胶,惟疮药油一种,独得秘方所制,此药油有冬凝夏流之分别,久已遐迎驰名,承蒙赐购者,须认明本号三星商标,庶不致误”。
大德生药号加工饮片的药工刀技是出了名的,仅刀具每人就有八、九把之多,不同的刀可切出不同质地、形状各异的饮片,而且美观精细。如天麻薄如蝉翼,半夏酷如鱼鳞,黄芪形同柳叶,白芍圆如铜钱,党参、牛膝段子形,槟榔、附子飞上天。这说明没有高超娴熟的刀技是切不出这些饮片的。大德生药号除正常门市外,还经营成药和药材批发,仅研制的丸散膏丹就有数百种之多,远销苏北里下河各县市和扬州北乡各集镇,其六神丸更是名闻大江南北。为搞活经营,大德生药号还采取“放经折”的办法进行赊销,每年发放的经折有二百多户,夏秋之际,由老板或指派专人上门收帐清欠。全国解放后,对私营企业实行公私合营改造,据扬州市公私合营药店改造统计,大德生药号总资产名列扬州城区各家药店之首,同松、协茂、元记公、李松寿次之。1966年开始,在破“四旧”、立“四新”风潮中,先后改名为“力生”、“红心药店”。拨乱反正后,恢复“大德生”原名。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医药市场焕发勃勃生机。1999年6月12日,原扬州医药集团所属的21家药店实行连锁经营,以“大德生”为品牌名称,成立了“扬州医药集团大德生医药连锁店有限公司”。这时,距离中国第一家零售连锁药房的诞生时间并不长,“大德生”公司采取连锁经营零售药房的经营行为走在了全国的前列。2006年6月,经股权置换,大德生医药连锁店有限公司正式加盟了拥有全国多个医药零售连锁企业的中国医药集团国药控股国大药房有限公司,并正式更名为江苏大德生药房连锁有限公司,2011年,为了更好地融入国大体系,在国大推进全国运营一体化管理的过程中,大德生公司再次更名为“国药控股国大药房扬州大德生连锁有限公司”。2010年,“大德生”正式入选国家“中华老字号”企业。 2012年,在“大德生”品牌诞辰百年之际,位于国庆路128号的原“大德生药号”也以古色古香的面貌重装升级开业,成为大德生企业第一家中医坐堂医诊所。公司的经营和发展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中国商业联合会颁发2012年度“全国商业服务业顾客满意企业”,江苏省商业协会颁发2010年度“诚信经营示范企业”,江苏省物价局颁发2011年度“江苏省价格诚信单位”,2012年度“江苏省放心消费创建活动示范单位”,旗舰店白玉兰医药商场获得江苏省“工人先锋号”称号,江苏大德生工会获得2011年度市产业工会“先进工会”称号,而大德生党总支也被国药控股党委评为2011年度“先进党组织”,另外,公司还获得“扬州市平安企业”、“扬州市十大消费品零批旗舰型企业”、“扬州市商业零售行业诚信经营示范单位”,扬州市人民政府颁发的2010年度“扬州市商品零售行业先进单位”。最可喜可贺的是,2010年,“大德生”被国家商务部授予“中华老字号”企业品牌。
●中华老字号为什么不见了扬州高邮陈西楼?
2011年3月17日,商务部在杭州召开了“全国中华老字号”工作会议,本次会议结束后公布了第二批“中华老字号”名录并颁发牌匾。来自全国29个省、市、区的699家企业入围。此次获得认定的扬州企业为:扬州绿杨春茶叶有限公司、高邮市界首陈华记茶干食品厂。现在扬州的中华老字号为什么不见高邮陈西楼?
根据记载,乾隆下江南,曾路经高邮界首镇。当时,皇帝乘坐的龙舟,恰好停靠在界首河岸边。这时,岸上传来阵阵香味、久散不去,引起了乾隆的注意,差役赶紧上岸查找。原来,竟是煮五香茶干的香味。随后,官差取来几块五香茶干,送给乾隆品尝。不吃不知道,一吃忘不掉。“陈西楼”茶干得到乾隆赞赏,后被列为贡品。专家称,“陈西楼”生产茶干的历史已近300年。因其茶干呈扁圆形,色泽酱红,肉细嫩微黄,颇似鸡肉。因此,在1927年的西湖博览会上,“陈西楼”茶干以其清香可口一举夺得一等奖。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西楼”茶干一度处于衰退期。2001年的企业改制,又给老字号带了新生。原来,合并后附属于界首镇酱醋厂的“陈西楼”茶干厂,在卖给个人后,经过市场洗礼,“陈西楼”茶干已成为广大食客爱吃的一种豆制
2001年,界首供销合作社酱醋厂(以下简称界首酱醋厂)转让时,原厂长和一合伙人买下酱醋厂的产权。界首供销合作社法人代表胡元德说,“陈西楼”茶干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1956年,“陈西楼”茶干第六代传人陈德路将企业所有权及茶干生产秘方一并转给了界首供销合作社酱醋厂。1984年12月22日,界首酱醋厂申请注册了“界首陈西楼茶干”商标。胡元德说,为保护老字号商标,界首酱醋厂虽然在改制中转让给个人,但协议上却明确标注“陈西楼”茶干商标不卖,且经过司法公证。
2007年一天,当同事悄悄告诉胡元德“陈西楼”茶干商标被卖时,胡元德大吃一惊,这才发现“陈西楼”商标的知识产权,已被酱醋厂转让给了王才富。为拿回商标产权,界首供销合作社将王才富告上法庭。“商标明明是集体所有,为何转让给了王才富呢?”为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作为产权管理部门和单位——界首镇人民政府和界首供销合作社联合委托律师调查取证。胡元德说,据扬州市工商局介绍,商标是在市人民商标事务所办理转让手续的。胡元德介绍,商标转让申请书和委托书显示,转让委托人竟和受让人同为王才富。于是,他以非法转让商标为由,向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胡元德说,企业改制时,王才富不仅是供销合作社的政工经理,同时管理着界首酱醋厂的公章。因此,商标转让申请书和委托书上盖的界首供销合作社酱醋厂公章,应属个人行为,无法代表界首供销合作社的转让意愿。
2008年8月,市中院在受理这起纠纷时,认定“陈西楼”茶干商标由界首供销合作社所有。王才富以不服为由向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2009年,省高级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以事实认定不清及适用法律不准为由,改判“陈西楼”茶干商标产权,归王才富所有。对于“二审终审”结果,界首供销合作社准备再次向国家最高人民法院提起抗诉时,“陈西楼”已进入了“中华老字号”公示名录。2011年7月,当第二批保护与促进中华老字号名录公示时,“陈西楼”茶干成功进入公示名录,但申报单位也不是界首供销合作社。对此,界首镇人民政府和界首供销合作社,在7月28日(公示最后一天前),联名向商务部发“异议书”。作为镇政府直属企业,界首镇人民政府和界首供销合作社认为:中华老字号公示名录中,江苏省高邮市界首陈华记茶干食品厂(注册商标:陈西楼)一项,纯属王才富个人欺骗组织申报。因为“陈西楼”茶干商标及知识产权,均归江苏省高邮市界首供销合作社(国有集体企业)所有,而申报人王才富几年前利用管理公章的职务之便,盗用公章将“陈西楼”商标知识产权非法转让到自己名下,侵吞国有集体资产及知识产权,已构成犯罪。因此,要求立即停止将“陈西楼”收录到中华老字号的名录中。就界首镇人民政府与界首供销合作社联名,向国家商务部提出的“异议书”,国家商务部工作人员昨通过电话表示,商务部已对此事展开调查,结果未公布前暂不影响公示。与此同时,界首镇人民政府与界首供销合作社还就“异议书”的相关情况,向国家商务部进行了举报。就异议书中关于王才富个人欺骗组织申报问题,政府和供销合作社方提出,高邮市界首陈华记茶干食品厂的核准、开业日期为2005年7月20日。而王才富则把申报的“高邮市界首陈华记茶干食品厂”说成是创建于1783年,距今已有227年历史。对于镇政府与供销社联名提出的“异议书”,界首陈华记茶干食品厂负责人王才富昨明确表示,他申请中华老字号称号,完全合法。因为省最高人民法院已判令“陈西楼”茶干商标归他所有。“陈西楼”茶干销售形势非常火爆,界首供销合作社要分一杯羹,根本不可能。
一位曾参加过“中华老字号”市级评审的专家表示,对于陈西楼茶干的商标产权之争,他不便发表意见。但他尊重法律的审判。他提醒,中华老字号不仅需要年审,其申评机制更不是终身制。如果已被评定为中华老字号的企业,一旦经营情况不好或存在违规现象,同样可以摘除称号。
以上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