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是怎么炼成的(一代文豪是这样养成的)
文豪是怎么炼成的(一代文豪是这样养成的)那么,这些珍贵的鲁迅手迹又是如何得来的呢?徐晓光还告诉记者,每一册讲义都是鲁迅亲手装订的,所以都是清一色的毛边纸,这也可见鲁迅年少时对学习的珍惜和对知识的渴求。透过这些距今百余年之久的泛黄的纸张,只见这几册手抄讲义的格式大小、书写式样、用纸及装订都相近。封面左上角均竖写讲义名称,右下角署有“周树人”,内附大量用铅笔绘制的图解,字迹工整,线条清晰。再仔细看,鲁迅的这些课堂笔记使用的都是毛边纸,用毛笔竖行抄写,后用纸捻装订成册。徐晓光一边翻开书页,一边告诉记者,这五册书中其实包括了课堂笔记和作业本两种类型。《水学入门》是其中最厚的一本,记录的是课堂笔记,《开方》、《几何学》和《八线》则较薄,“与现在的作业本差不多”。她表示。几册书中的文字都是一个个隽秀的蝇头小楷,秀丽俊雅,是鲁迅一笔一划用毛笔写就的。据她介绍,《几何学》与《八线》中的图形是用当时少见而珍贵的铅笔绘制,鲁迅用毛笔抄写的英文、几何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著作广为传颂,《呐喊》、《阿Q正传》、《狂人日记》……曾照亮一个时代,启迪一代又一代人。他便是“横眉怒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代文豪、教育家和革命家鲁迅。你可知道青年时期的鲁迅就是一枚认真好学、治学严谨的“学霸”,还写得一手隽秀的好字。这一期,就让我们走进绍兴的鲁迅纪念馆,在几册泛黄的手抄讲义里,追忆他的成长轨迹,看看一代大文豪是如何养成的。“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这是鲁迅在他的《呐喊·自序》中写到的一段话。“N”指的是南京城,“K”则是江南水师学堂。
南京,是他接触西方知识的开始。这是一段怎样的异地求学经历,他为何去了南京,又都学了些什么?
10月10日,记者走进绍兴鲁迅纪念馆的库房,见到了几件鲁迅在南京求学时的课堂笔记和作业本,并在纪念馆资料室副主任徐晓光的讲述和纪念馆内的一张张珍贵历史图片中追忆了一代文豪“走异路,逃异地,求新知”的故事。
记者在库房里看到的是鲁迅纪念馆馆藏的鲁迅在南京求学期间的手抄讲义,共五册,分别是《水学入门》、《开方》、《开方提要》、《几何学》和《八线》。这些都是鲁迅1898年至1901年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和矿路学堂求学期间留下的。根据课程设置,《水学入门》应为鲁迅在水师学堂时作,而其余四种手抄讲义,因与开矿有密切联系,应是鲁迅考进矿路学堂后,在课堂上作的讲义。
透过这些距今百余年之久的泛黄的纸张,只见这几册手抄讲义的格式大小、书写式样、用纸及装订都相近。封面左上角均竖写讲义名称,右下角署有“周树人”,内附大量用铅笔绘制的图解,字迹工整,线条清晰。
再仔细看,鲁迅的这些课堂笔记使用的都是毛边纸,用毛笔竖行抄写,后用纸捻装订成册。徐晓光一边翻开书页,一边告诉记者,这五册书中其实包括了课堂笔记和作业本两种类型。《水学入门》是其中最厚的一本,记录的是课堂笔记,《开方》、《几何学》和《八线》则较薄,“与现在的作业本差不多”。她表示。
几册书中的文字都是一个个隽秀的蝇头小楷,秀丽俊雅,是鲁迅一笔一划用毛笔写就的。据她介绍,《几何学》与《八线》中的图形是用当时少见而珍贵的铅笔绘制,鲁迅用毛笔抄写的英文、几何、代数、三角等语言符号,也是极其工整清晰,“可以想象鲁迅在抄写时的认真严格,一丝不苟”。
徐晓光还告诉记者,每一册讲义都是鲁迅亲手装订的,所以都是清一色的毛边纸,这也可见鲁迅年少时对学习的珍惜和对知识的渴求。
那么,这些珍贵的鲁迅手迹又是如何得来的呢?
与60多年前来到博物馆的一本极不起眼的小册子不无关系。
绍兴鲁迅纪念馆成立于1953年1月,是建国后浙江省最早建立的纪念性人物博物馆。据徐晓光介绍,因鲁迅故居几经易主,纪念馆在1949年筹建时在绍期间的遗物征集非常缺乏,进而导致陈列内容相当单薄。
1952年11月,鲁迅夫人许广平第二次访问绍兴,听说绍兴鲁迅纪念馆在布置鲁迅故居陈列时,遇到了展陈单薄的问题,回京后,便于次年1月从北京寄来了一册《绍兴存件及付款簿》。
在库房里,记者也见到了这本极不起眼且泛黄的小册子。翻开后,只见里面一一记录着家具等形形色色的生活用器的去向。
这,来自于1919年鲁迅北上的一次大搬家。
周氏鼎盛时期,因子孙繁衍,生齿日增,于清嘉庆年间,在周家老台门以西、南,各购建台门住宅一所,名曰周家新台门和周家过桥台门。鲁迅在绍兴时的故居正是在新台门中。1919年12月,因周氏新台门的共同出卖,鲁迅特意从北京回到绍兴办理搬家北上。在家的鲁迅胞弟周建人为这次搬家做了各种准备,将家中的家具和器物的寄存、赠送和出售的情况都详细的记录在了这本册子上,包括了鲁迅家工友王鹤照、表亲阮和森等购买家具和器物的付款清单和在族亲周心梅家、友人张梓生家寄存物品的清单等。这一小小的册子,给鲁迅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根据册子上的线索,他们从王鹤照家里找到了鲁迅曾睡过的铁梨木大床、周心梅家找到了鲁迅父亲曾用过的皮躺椅等……最让人兴奋的是寄存在张梓生家的三箱藏书,里面不仅有鲁迅爷爷和父亲的珍贵遗物,还发现了不少鲁迅青少年时期的遗物,其中便有鲁迅手抄本《二树山人写梅歌》、鲁迅批校本《花镜》以及鲁迅在南京时期的这五册手抄课堂讲义等,现在,这些都是国家一级文物。
2013年,在“绍兴鲁迅纪念馆建馆六十周年暨馆藏文物精品展”上,这些珍贵的文物都得以亮相。
青年时期的鲁迅为何会离开故乡而去南京求学呢?
“新学堂”的开设是基础,让鲁迅这一代人能够“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走上与传统知识分子不同的道路。
那时前清政府还是用科举取士,但洋务运动却开辟了另一条路:顺了办江南制造局的潮流,在南京、杭州等处办了几个特殊的“书院”,教授“西学”,“特殊书院”就是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中学”,还办了江南水师、陆师学堂这样的“中等专业学校”,因为免费,还给津贴,就给鲁迅这样的既不愿走传统科举之路,又无力交学费的没落、穷苦人家子弟提供了一个新的出路。
此外,家境衰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1898年,因为祖父周福清的科场贿赂案,鲁迅家里经济陷入了困顿,18岁的鲁迅只好通过在水师学堂做官的堂叔祖周椒生,进入当时无需学费的江南水师学堂。周椒生取“百年树人”的典故,将鲁迅的原名“樟寿”改为“树人”,“周树人”这个名字从此广为人知。
江南水师学堂又称南洋水师学堂、江宁水师学堂,建于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是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开办的军事学校,作为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是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
“我的母亲没有法,办了八元的川资,说是由我的自便;然而伊哭了,这正是情理中的事,因为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鲁迅便是带着这些无奈,踏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堂,然而在江南水师学堂大约读了半年,鲁迅觉得此处“乌烟瘴气”,便于1899年2月转去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简称“矿路学堂”)学习。
据相关资料记载,矿路学堂的前身是铁路学堂,由张之洞奏请清廷开办。后来,两江总督刘坤一发现青龙山蕴藏烟煤,准备开发,于是将铁路学堂改为矿务铁路学堂,专门培养采矿、地质方面的人才。
这里和陆师学堂一样仿照德制,除德文外,还有格致、地学、金石学、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等课程。这些自然科学的课程,使鲁迅接触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比较系统地接受了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的进化论,吸取了其中唯物、辩证的因素,从而改变了鲁迅的思想发展。
由于鲁迅对这些新知识的喜爱,学习上也是认真刻苦。鲁迅在矿路学堂时的同学张协和曾回忆“当时读的都是纸上谈兵,并且在讲堂上抄讲义,每天仅上下午各上两堂课(每课约一小时余),讲解的很少的,只是抄书而已。”而“抄书是大家听讲时的本分,因为教师把整本的书写在黑板上,教我们抄录。中间还有插图。可是他的绘图迅速而又好,我们常常因为赶不及,下课后便托他代为补绘。”
学习上的认真和刻苦也让鲁迅赢得了学业上的好成绩,从1898年到1901年鲁迅在矿路学堂过了大约三年多的时间,终于以一等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获得了一纸文凭。翌年三月,鲁迅、顾琅、刘乃弼、伍崇学和张协和等五人作为官派留学生,由当时的总办俞明震亲自护送赴日留学,走上“以医救国”的理想之路。
鲁迅在水师学堂、矿路学堂求学的几年里,自然科学知识(物理、数学、化学、生物学等)与文史知识、语言知识相通,中、西知识相通,古、今知识相通,为他打下了科学、全面的知识基础,还训练、养成了他认真治学做人的基本习惯,这三相通也奠定了以后中等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格局,也为鲁迅及他那一代,以及以后几代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鲁迅还在这里学习了英语和德语,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