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大海战日本为什么没炸(甲午大海战永远的痛)
甲午大海战日本为什么没炸(甲午大海战永远的痛)网络配图朝政腐败只是它的表象,一声“太后有旨,我船不得先开炮!”的慈禧太后对战败后表达心态的一句话道破了封建独裁王朝的天机:“打不过就别打了,......可是我更想保住大清的江山社稷,再耽误,日本人就打进北京城了!”言下之意,只要大清家天下还在,割地赔款统统可以接受。封建独裁体制是宁愿保住手中政权的,国家领土这时候已变成了交易的筹码,或者商品一锤子买卖。中国历史上每一次的丢疆失土,其深层次的根源即在于此!虽然早已在历史书上了解过这段历史,但当坐在电影院中直观地感受那个中国人不愿回首不愿提起的时代、看着影片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时,我的心无疑是沉重的——在课本上正正经经的方块字背后,没有人知道那是多少鲜血、多少生命,也没有人知道这些鲜血是怎么流的、是为何而流的。网络配图体制腐败
网络配图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以甲午中日战争为故事蓝本描述的,再现了距今120年的战争历史画面 历史的惨痛教训刺激着观众沉重的神经,人们开始思索战争背后的意义!甲午之战,双方的胜负之道何在?历史遗留的问题何在?
“每一场大海战,都决定着两个国家的命运。”1894年,威海,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18年后,战火的硝烟早已消失,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已成历史。
如今,人们沉浸在安逸的生活中,渐渐遗忘了百余年前的奇耻大辱。此刻,《甲午大海战》无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正如《天演论》中的句子:“世间万物,优胜者生存,民族国家也如此,今中华民族若不奋起,必将为人类历史所淘汰。”
虽然早已在历史书上了解过这段历史,但当坐在电影院中直观地感受那个中国人不愿回首不愿提起的时代、看着影片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时,我的心无疑是沉重的——在课本上正正经经的方块字背后,没有人知道那是多少鲜血、多少生命,也没有人知道这些鲜血是怎么流的、是为何而流的。
网络配图
体制腐败
朝政腐败只是它的表象,一声“太后有旨,我船不得先开炮!”的慈禧太后对战败后表达心态的一句话道破了封建独裁王朝的天机:“打不过就别打了,......可是我更想保住大清的江山社稷,再耽误,日本人就打进北京城了!”言下之意,只要大清家天下还在,割地赔款统统可以接受。封建独裁体制是宁愿保住手中政权的,国家领土这时候已变成了交易的筹码,或者商品一锤子买卖。中国历史上每一次的丢疆失土,其深层次的根源即在于此!
网络配图
国民不团结
《少年强则中国强》,1877年,年轻无为的光绪帝励精图治,决定振兴中华,可是由于西太后慈禧的“垂帘听政”,使强盛的大清帝国正式走向衰弱。
所以我们治病要治根,从甲午战争这个病历上看,我们的民族病根在哪里?我在影片里讲到,在和日本作战的整个过程中,居然只有李鸿章的淮军在参与,中国南方大量的部队和军事装备,甚至还有十几艘军舰都没有参战。皇帝下了几道诏书叫他们帮忙把日本打回去,居然没人动,完全不听中央调令。一个国家如此腐败,军令如此无效,至少一半军事力量没动,国家居然就投降了,这算怎么回事!
网络配图
运气偏爱日本
这个影响很大,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的火炮数量、射速和炮弹质量,都落后于日本很多。应该说双方参战官兵都非常英勇,作为军人来说都尽职尽责了,那么战场上的胜负就在毫厘之间,偏偏我们的“毫厘”差距太多。“要不是打进弹药库的是一枚臭弹,现在的局势恐怕会完全颠倒。”那枚沉默的炮弹却打响了中国人心中的愤怒。
网络配图
日本到底赢了什么?
冯小宁:一八九四年这场仗,日本是赢了。但是把眼光拉长到整个二战的历史,日本为军国主义路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然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损失更大,所以战争是没有赢家的。在和平年代为什么还要铭记战争?
我们可以感叹历史的惨烈,但却没有办法改变已逝的历史,我们能做的就是从那些历史中学习教训,学会经验,把握将来,让那个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巨人再也不沉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