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作家曾被遗忘的岁月(作家罗日新钢的城新书签售会在黄石举行)
武汉作家曾被遗忘的岁月(作家罗日新钢的城新书签售会在黄石举行) 灵感是在劳动中产生的 小说的现实关照 著名作家、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评价:“罗日新《钢的城》从题材上来讲可以说是当代工业题材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新收获,是一部能立得住的,有分量的长篇小说。”评论家白烨表示,瞄准改革开放的现实图景,在直面改革开放的现实中,勇于总结经验教训和体现反思精神,这是《钢的城》这部作品特别值得关注的价值之所在。 今年3月,《钢的城》获得湖北省第十一届屈原文艺奖。7月底,《钢的城》单行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1104页、53.3万字。记者注意到,与此前发表的内容相比,单行本《钢的城》开头等地方均有修改,内容更加厚实。 8月11日上午,《钢的城》首场签售会在黄石举行。罗日新耐心为每位读者签名,现场十分火热。短短1个小时,300册新书一售而空。
“实际上我很笨,写长篇小说就像在长跑,又或者是串珍珠,要把脑海里所有的珍珠一颗一颗仔细雕琢、反复推敲才能把它们串成项链。”8月11日上午,作家罗日新《钢的城》新书签售会在黄石举行。会上,罗日新以“灵感是在劳动中产生的——《钢的城》的生活启示”为主题,与读者面对面分享新书,交流人生心得。
新书有多处修改 一小时签售300本
罗日新历时14年创作《钢的城》,第一部、第二部分别发表于《十月·长篇小说》2019年第5期、2022年第1期。小说介绍了临江钢铁公司这个百年老厂、大厂,在上世纪90年代陷入困境,举步维艰后,进行大刀阔斧的企业改制的故事。在国企改制这个大舞台上,各色人物粉墨登场演绎了不同的人生悲喜剧。
小说发表后,在中国文坛引发高度关注。
著名作家、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评价:“罗日新《钢的城》从题材上来讲可以说是当代工业题材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新收获,是一部能立得住的,有分量的长篇小说。”评论家白烨表示,瞄准改革开放的现实图景,在直面改革开放的现实中,勇于总结经验教训和体现反思精神,这是《钢的城》这部作品特别值得关注的价值之所在。
今年3月,《钢的城》获得湖北省第十一届屈原文艺奖。7月底,《钢的城》单行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1104页、53.3万字。记者注意到,与此前发表的内容相比,单行本《钢的城》开头等地方均有修改,内容更加厚实。
8月11日上午,《钢的城》首场签售会在黄石举行。罗日新耐心为每位读者签名,现场十分火热。短短1个小时,300册新书一售而空。
小说的现实关照
灵感是在劳动中产生的
签售会上,罗日新以“灵感是在劳动中产生的——《钢的城》的生活启示”为主题,与现场200多位读者面对面交流。
罗日新表示,创作的灵感和生活的灵感是一致的,就是不停地劳动。“梦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为现实。只有不断地劳动,生活才会给予你惊喜。这里的劳动,是思想的运动,生活的进取,梦想的坚持。”他说。
罗日新生在大冶钢厂、长在大冶钢厂,毕业后工作的第一站也是大冶钢厂,后来下海经商,也是从事与钢铁有关的行业。回顾过往的人生,他笑称只干过三件事:炼钢、卖钢、写钢。
18岁开始,罗日新迷上写作,后来甚至影响到工作。一天夜里,父亲将他所有书稿付之一炬,留下一封信,批评他写的小说尽是些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你没有小仲马的曲折感情经历,写不出《茶花女》;没有在动荡年代的生活体验,写不出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
此后几十年,罗日新专注于本职工作,从技术员到销售员再到企业家,但文学的梦想依然占据着他内心重要的一角,“哪怕是羽毛般轻轻一触,都会激起内心的涟漪”。
2008年,罗日新正式开始创作《钢的城》。走过半生,他说自己最难割舍的依然是文学,最难忘记的是长江边的大冶钢厂和钢厂的兄弟姐妹。同时,他也明白了父亲当年的用心良苦。“如果没有充分的生活体验,作品就会没有灵魂。缺少必需的生活积累,很难真正进入小说的创作历程。”罗日新说。正因为此,他在新书的扉页上写下这样一行字:“此书献给我的父亲罗宝山和大冶钢厂的兄弟姐妹们。”
结缘黄石日报社70年
寄语“越办越好”
罗日新与父亲罗宝山,对黄石日报社有着深厚的感情。罗宝山长期扎根黄石钢铁生产一线,写下大量优秀新闻报道。数据统计,1957年至1995年,罗宝山在《黄石日报》共发表文章325篇,计178839字。
今年8月15日,黄石日报社将迎来创刊70周年纪念日,罗日新特意赠书祝贺:风云七十载,笔墨著华章。祝《黄石日报》《东楚晚报》越办越好。
据悉,由《钢的城》原著改编的影视剧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见习记者 潘静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