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大拿级战列舰vs胡德号(战列舰巅峰对决)
蒙大拿级战列舰vs胡德号(战列舰巅峰对决)衣阿华号战列舰单看外观,蒙大拿级就像是衣阿华级加长后在后甲板加装了一座三联装主炮炮塔1938年,由于美国获悉日本建造的大和级战列舰,为了对抗大和级,美国准备建造一级拥有“压倒性火力,重甲防护,航速适中”的舰队型战列舰。为了对美国战列舰形成优势,超大和设计吨位尺寸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标准排水量8.5万吨,满载排水量达10万吨,装备3座三联装510mm舰炮,航速30节。但日本考虑到自身的建造条件,最后将吨位降为6.4万吨,长263米,舰体最宽处为39米,由于日本误认为美国蒙大拿级将安装457mm主炮,为了保持战列舰火力上的优势,唯有装备口径更大的主炮。1941年,吴海军工厂研制出45倍口径的510mm舰炮,超大和的武备为3座双联510mm L/45主炮,副炮为两座三联装155mm炮,装备12座100mm高炮,25mm高炮若干。舰尾装备两个弹射器,侦察机的搭载量达到了6架。动力系统为4台蒸汽轮
超大和
超大和示意图
1941年日本舰艇补充计划列入了两艘超大和级战列舰 目的是对抗美国即将建造的蒙大拿级战列舰。
日本影视作品常客,大和号战列舰
为了对美国战列舰形成优势,超大和设计吨位尺寸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标准排水量8.5万吨,满载排水量达10万吨,装备3座三联装510mm舰炮,航速30节。但日本考虑到自身的建造条件,最后将吨位降为6.4万吨,长263米,舰体最宽处为39米,由于日本误认为美国蒙大拿级将安装457mm主炮,为了保持战列舰火力上的优势,唯有装备口径更大的主炮。1941年,吴海军工厂研制出45倍口径的510mm舰炮,超大和的武备为3座双联510mm L/45主炮,副炮为两座三联装155mm炮,装备12座100mm高炮,25mm高炮若干。舰尾装备两个弹射器,侦察机的搭载量达到了6架。动力系统为4台蒸汽轮机,12台重油锅炉功率15万马力,载油达6400吨,航速27节。超大和装甲布局采取集中防护,舰体首尾采取了侧防御纵壁,可最大程度上吸收水下爆炸。主装甲带厚度达400mm,20度倾斜布置,甲板装甲最厚达190mm,主炮塔正面厚540mm,指挥塔500mm。
蒙大拿级
蒙大拿级战列舰示意图
1938年,由于美国获悉日本建造的大和级战列舰,为了对抗大和级,美国准备建造一级拥有“压倒性火力,重甲防护,航速适中”的舰队型战列舰。
衣阿华号战列舰单看外观,蒙大拿级就像是衣阿华级加长后在后甲板加装了一座三联装主炮炮塔
蒙大拿级的设计思路与前辈衣阿华级完全不同,专为战列舰舰队决战而生。设计尺寸和装甲防护达到了美国战列舰史上最大最强。
蒙大拿级战列舰标准排水量6.5万吨,长281米,最宽处39.9米,吃水11米。主炮为4座三联装MK7 406mm炮塔,副炮为10座MK16 127mm双联炮塔,8座4联装博福斯40mm高炮,20门厄利空20mm单管高炮,舰尾装备两座弹射器,搭载3架侦察机。动力系统为4座蒸汽轮机,8座燃油锅炉,功率13.2万马力,最高航速28节,载油7500吨,续航力15000/14节。该舰舷侧主装甲带厚度达到409mm,倾斜19度布置,甲板装甲最厚达155mm,主炮塔正面厚457mm,指挥塔厚457mm,船体中央段防雷隔舱纵深为6.25米,锅炉与蒸汽轮机均采用隔仓布置,基本没有丧失全部动力的可能性。
两型战列舰的历程
大和号被舰载机攻击的场景 二战开始航母称霸 战列舰沦为航母的护卫或对岸炮击的火力点 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超大和:准备于1943年建造2艘,在1948年全部完工。由于日本1942年6月在中途岛海惨败,两艘超大和永远停留在图纸阶段,两艘超大和都没有获得命名。
蒙大拿:计划1942年开始建造5艘蒙大拿级战列舰,1948年全部建成服役于太平洋舰队。1942年美国急需建造大型航母,5艘蒙大拿级战列舰计划被搁置,最后于1943年7月21日全部取消建造。五艘蒙大拿级分别被命名为:BB-67 蒙大拿号 BB-68 俄亥俄号 BB-69 Maine 缅因号 BB-70 新罕布什尔号 BB-71 路易斯安那号
如果太平洋战争拖延至1948年,日本拥有的新式战列舰为:长门级2艘,大和4艘,大和改1艘,超大和2艘。主炮数量为:410mm 20门,460mm45门,510mm12门。共计77门。美国新式战列舰为:2艘北卡罗来纳级(二战前期部署在大西洋,后调往太平洋),4艘南达科它级(前期1艘在太平洋,后期全部部署于太平洋),以及战争期间一直部署于太平洋的4艘衣阿华级和准备全部部署于太平洋的5艘蒙大拿级。美国主炮数量为406mm 150门。(站前日本错误的预计蒙大拿级将装备457mm主炮)不算北卡和南达科它美国在太平洋的战列舰也有96门406mm炮,不论如何美国战列舰队的火力优势也十分明显。在美国战列舰舰队建成之前结束战争日本海军才有战胜美国舰队的可能,这也是日本选择在1941年突袭珍珠港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