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耳为什么要烧介子推(重耳放火烧山逼死介子推)
重耳为什么要烧介子推(重耳放火烧山逼死介子推)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本一起站队的一些臣子们因忍受不住困苦,大多又各自找了新的主顾。最后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这里面就有介子推。由于重耳一直生在富贵之中,对野菜难以下咽,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因此有了那句“割股啖君”。太子申生死后,申生的弟弟重耳和武夷,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好不容易老头子晋献公死了,大家得以回国,武夷又生出“相煎何太急”的恶毒之心,要杀重耳。看到这,我心中忽然冒出宋朝那年方10岁的刘子鸾临死时的那句:“愿来世不复生于帝王之家”的悲戚。在龙脊岭景区,我们一家在介子推母子巨型雕像下驻足良久,子推母子塑像被雕刻家,刻的传神而生动,让我们不禁深深的敬佩这位,为主献身为国捐躯的忠臣。同时更敬佩他侍奉老母的孝心,和不求名利、不邀功请赏,反而低调归隐的修为和气节。但也更为他无畏的牺牲而扼腕。绵山以其秀美的风景,
序:寒食节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说到人们熟知的清明节,我就不由得想到中国传统节日寒食节。因五年前与老公带着儿子自驾游历山西一带,故也到了著名的景区绵山。当时是五一假期,我们驱车从天津开了6个小时到达介休,只穿了风衣的我们一进介休就感到凄风冷雨来袭。位于山脚下傍晚的介休气温,乍暖还寒。我们只得在绵山景区找了酒店住下。在介休我深深的体会到了清明时节的寒意,同时更加深了对绵山和寒食节的了解。
1、绵山景区风景秀丽,层峦叠嶂-因唐太宗礼佛,真龙现身,故得名龙头寺说介子推,就不得不先说说绵山。绵山风是山西省重点5A风景名胜区,中国清明节(寒食节)发源地,绵山风景名胜区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地界,最高海拔2560米,是太岳山的一条支脉。我们第二天一早,早早起来就开始爬山。我们的第一站是龙头寺龙脊岭。没想到绵山的龙脊岭这么高,但是当我们爬到龙脊岭的时候,俯视山下,所有爬山时的苦楚,一扫而光,迎着凉爽的风,俯瞰山下,那感觉真是一览众山小。
话说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幸绵山礼佛,龙撵抬到半山腰,“轿官”们均已累的脚乏腿软,这时忽见山顶处有双龙图案,在天空若隐若现,时而见首,时而甩尾;唐太宗听说之后,大为高兴,轿官们看了,不知哪来的力气,脚下生风,也不腿软了,一口气登上了山顶,从此绵山这块宝地,就从塔岩头改名了龙头寺。
该景区内有毓德堂、关帝庙、真武庙、南天门等名胜古迹。有《叶剑英元帅论绵山》、《左传·介子推不言禄》、屈原《九章》、宋廷魁《绵山赋》、唐太宗御制诗碑等,这些石刻是领略绵山厚重历史文化的主要景观。我们因为爬山起得早,因此领略了这里云海风光,真是让人开阔了胸怀,所有的烦恼一扫而光。
2、介子推携母隐居,晋文公重耳放火烧山,脑洞大开逼其出山。在龙脊岭景区,我们一家在介子推母子巨型雕像下驻足良久,子推母子塑像被雕刻家,刻的传神而生动,让我们不禁深深的敬佩这位,为主献身为国捐躯的忠臣。同时更敬佩他侍奉老母的孝心,和不求名利、不邀功请赏,反而低调归隐的修为和气节。但也更为他无畏的牺牲而扼腕。
绵山以其秀美的风景,和各大国学宗教派系的浓厚氛围,闻名中外。但是在我看来介子推和重耳公子的传说典故,更给这美丽绵山增加了一抹神秘而厚重的颜色,我不禁给儿子讲起了重耳公子的故事。
重耳与介子推的历史典故,就是寒食节起源,据一些史料记载:晋献公老年的时候,被美色迷昏了头,和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使出了“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的老辣手段,谋害死了自己的太子儿子。
太子申生死后,申生的弟弟重耳和武夷,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好不容易老头子晋献公死了,大家得以回国,武夷又生出“相煎何太急”的恶毒之心,要杀重耳。看到这,我心中忽然冒出宋朝那年方10岁的刘子鸾临死时的那句:“愿来世不复生于帝王之家”的悲戚。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本一起站队的一些臣子们因忍受不住困苦,大多又各自找了新的主顾。最后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这里面就有介子推。由于重耳一直生在富贵之中,对野菜难以下咽,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因此有了那句“割股啖君”。
当然我们看到这里不用担心,介子推是煮熟了之后端给重耳,说是麻雀汤,才得以让重耳喝汤啖肉之后恢复体力,重新赶路。重耳在路上发现介子推走路一瘸一拐,才严加追问,这才问出端倪。
据说重耳当时感动不已,并许诺回国后定当重赏介之推。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这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但不知为何,重耳却忘记了当初的“股”肉之情和君子之诺,在给跟随他的人都封赏了之后,唯独忘记了介子推。使介子推心下难平,又不愿邀功讨赏,与献媚之人同流合污,故与母亲决定归隐山林,至死不出。
但是介子推的事,却被好事者为其鸣不平,又被晋文公“不太好使”的脑回路充血杀了回来。于是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竟然做出在我看来不可思议的断其后路的事情:下令放火烧山,意在逼他们母子出山。
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3、《介子推不言禄》一代忠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左传《介子推不言禄》原文: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这段介子推的原文,赤裸裸的引用了介子推,没有获得晋文公的嘉奖之后发出的怨言,上初中的儿子问我:“妈妈,你说介子推这因为没有得到褒奖而说出的话,算不算是嫉妒?”我静静的看着洁白的雕塑,深思了一下孩子的话, 并在心中默默筹谋,该如何回答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的认知。
这时,一朵花落到我脚下,我忽然有了感悟,我拉着儿子的手坐下,手中拿着那朵落花问:“你看,这花,为何在盛放的时候,却落了下来。”
儿子想了想回答我:“应该是自然现象吧。”他抬头看了看又说:“也许是鸟儿在上面拉了屎,让它不爽了,难以负重,自由落体。”
看着天真的孩子,原本还没有想明白的我,此时忽然开悟了什么,我说:“你已经给了你自己答案,你现在明白了吗?介子推是因为不愿意与他看不惯的人和事同流合污,从而发乎于情止乎于礼的,发出貌似不那么体面的怨言。但这也正说明了介子推的真实,不虚伪;作为一个人有怨言是合乎常情的。但是去留的选择也是介子推的自由,这就是古代作为一介仁人志士的风骨和高洁。”
儿子摸摸脑袋眨眼睛说:“是不是就是那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还有还有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我说:“对!他的精神就体现在这里。虽然后代,介子推的观点被有些人看成是迂腐和愚昧。但是正说明了他不媚上,不同流合污的风骨。他和屈原都是那个时代有气节、忧国忧民、敢于以身死来明志之 人。儿子听完,佩服的点点头,我们又一起重新瞻仰了这对母子的雕像。
4、寒食节的来历,纪念介子推。寒食节最早其实叫禁火节,起源于我国上古时期,早期人类会用火种的因缘。因为一到春天,天干物燥,风大易燃。因此古人就在这个时节立下了禁火的规矩,以防山林着火,畜牧遭殃。
而古代人类总有发明一种节日,就举行祭祀活动,以示重视。因此这个节日就被保留了下来,后来因为人们需要在这段时间备足熟食,但不能用火,故而形成大量的冷食。又因此得名寒食节。
禁火节真正被更名为寒食节,就是在春秋时期,晋文公曾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避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
至死介子推还给晋文公留下一首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寒食节还有“一百五”的别称,这就是我一上来说的,寒食节时在夏历冬至日后的105天。
为此宋代苏辙还赋诗《新火》其中就有:“昨日一百五,老樨俱寒食。”
宋代梅尧臣《依韵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亦有:“一百五日风雨急,斜飘细湿春郊衣。”
说完这些,我对儿子说:“清明时节,你要记住的不仅仅是杜牧的那两句诗,还有这么多关于清明节、寒食节衍生出来的诗句,可以让你牢牢的记住这个节气。
5、寒食节的主要活动有哪些。寒食节在后世被人们与清明节合二为一,在古代人们对节日也是相当重视的,尤其我们祖先都讲究个应时应景。寒食节也不例外。虽然是个祭奠祖先的节日,但也是早春时节。因此从上古的灭火到“改火”或“请新火”而来,也衍生了好多诗人诗兴大发。
比如苏轼的《望江南 超然台作》中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说的就是寒食之后诗人煮茶的行为。
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
说完禁火,自然要拜祖,这一处就不用我过多解释了,儿子抢着说:“妈妈我知道,就是去扫墓对吗?”我拍了拍他的头表示赞许。
虽然这么多年并未带儿子去给先人扫过墓,但儿子在学校期间,跟老师们去过烈士陵园,给烈士扫墓。这些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大大的加强了孩子的对英雄的敬仰,以及对这个节日正确认识。
在饮食方面,寒食节来临晋南地区民间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等。晋北地区习惯以炒奇。作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区这一天全家吃炒面(即将五谷杂粮炒熟,拌以各类干果脯,磨成面)。
而我们各地民俗还有蒸寒燕庆祝,即用面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飞燕、鸣禽及走兽、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后着色,插在酸枣树的针刺上面,装点室内,也作为礼品送人。
自家的舅妈就是个二级面点师,也是因她精湛的面点手艺,让我总在这节日对她捏制的,栩栩如生的各色面食馋涎欲滴。
除此之外还有踏青、秋千、插柳、蹴球、咏诗、净肠这几种习俗。踏青我就不用说了,儿子说:“我们现在不就算踏青吗?”是啊,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更加对踏青这个活动延伸了出来,这五一的假期,大部分家庭已经不在家里劳动了,而是都出来踏青。
趁着这个时节,人们最初还采集柳枝,这个柳枝也和纪念介子推的政治清明有关,后来被家家户户演变为插在坟上祭祀,沿袭至今,我觉得是不是插柳早已被献花取代了,现在祭祖时候人们必然手捧一束鲜花,立于先人坟前,大概就是插柳演变而来。
因为这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啊。由此还生出了荡秋千的秋千这一习俗,也不过是大户人家的娱乐项目,有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为证:“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咏诗这个习俗也就演变于此,大家去找来读读也是个静心之事。
那么我就来说说蹴球吧,这是男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也就是古代的足球。儿子听了大感兴趣,这次不是我来讲,而是爸爸给他讲。蹴球也叫蹴鞠,古代皇帝就发明的。
最早记录是《史记·苏秦列传》,在春秋战国就已兴盛。而秦代两个皇帝都不太喜欢蹴鞠, 蹴鞠沉寂了,只在民间流行,被上层人民认为不文雅。
到了汉代是由起义爆发,因此蹴鞠再次流行。唐代就把蹴鞠当做生活态度,就像古代的体育复兴一样,又重新得到了皇家的认可。
宋代的高俅,就是凭借一脚好球,一点做官本领,及一点小聪明当上了高官。他用这个运动哄得了皇帝高兴,由此而来,衍变成了蹴球。儿子念念有词的说:“这就叫投其所好。”
说完蹴球,我不得不再说说最后一个“净肠”。古代这里净肠其实和我们理解的净肠并不一样,并非所指的三天不吃饭,那即便是古人,也是不行的。
这个净肠是指在春天这段时间,利用踏青去郊外采野菜来吃,不仅能这春燥时节,清胃火明肝肺,还可以通过踏青来增加有氧运动,以解相思之苦。既有散心疏肝理气的功效。因此“净肠”是这个节日里不可或缺的项目。
以上就是寒食节,清明节中的一些时令节日项目。你是不是又了解多多?儿子不禁竖起了大拇指。我们就这样一路爬山,一路普及了清明节的来源与典故。
总结:随着此次绵山之旅,一家人即完成了踏青的活动,又给儿子普及了一些历史知识,以及清明节的典故。而这次的说教,不仅没有让儿子反感,回来还给我写了一篇游记。记录了所思所想。并对介子推的故事发表了他的少年感言。我感到无比的欣慰。
看来真的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教育应该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