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彭宇案最后彭宇承认撞人了吗(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为什么去扶)

彭宇案最后彭宇承认撞人了吗(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为什么去扶)彭宇则坚持认为自己下车时,老人从后方撞了上来,自己摔倒的,然后自己伸手去扶。双方各执一词,口述又无法达成一致。老人的儿子遂将彭宇告上法庭,让其承担部分费用,法庭上,老人坚持认为是彭宇下车时撞倒了从车后方往前走的自己;“彭宇案”一开始交由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法官王浩审理。他也是作出被称为“史上最无语”判决的始作俑者。老人被撞倒在地骨折,送医后鉴定为8级伤残,医疗费用达到13多万元,这对于一个2008年的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无异于是一笔巨款。摔倒老太太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是许多人如今对这个社会最大的感叹。这背后,或许让许多人想起了那件令所有人唏嘘的案件。

彭宇案最后彭宇承认撞人了吗(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为什么去扶)(1)

南京市民彭宇扶起了摔倒老人,反而被老人指认是他撞倒了老人,一纸诉状将彭宇告上了法庭,最终证明没有证据显示是彭宇撞倒了老人。

可是法院仍判彭宇要赔偿40%的治疗费用,这样的结果令社会各界舆论一片哗然,一句“你为什么要扶”成为每一个人心里的问题。

多年后,彭宇终于亲口承认,其的确撞到了老人,真相大白,可是为什么每个人的心里都存着一点芥蒂?事情的真相到底是怎样?

彭宇案最后彭宇承认撞人了吗(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为什么去扶)(2)

经验式论断与媒体的推波助澜

“彭宇案”一开始交由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法官王浩审理。他也是作出被称为“史上最无语”判决的始作俑者。

老人被撞倒在地骨折,送医后鉴定为8级伤残,医疗费用达到13多万元,这对于一个2008年的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无异于是一笔巨款。

彭宇案最后彭宇承认撞人了吗(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为什么去扶)(3)

摔倒老太太

老人的儿子遂将彭宇告上法庭,让其承担部分费用,法庭上,老人坚持认为是彭宇下车时撞倒了从车后方往前走的自己;

彭宇则坚持认为自己下车时,老人从后方撞了上来,自己摔倒的,然后自己伸手去扶。双方各执一词,口述又无法达成一致。

证据上,老人的儿子提供了一份当时摔倒后警方出警的笔录照片,可是警方拥有的原笔录却意外地丢失了,法院因此认为老人儿子提供的证据无效,无法证明真实性。

彭宇案最后彭宇承认撞人了吗(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为什么去扶)(4)

眼看着案件向着利于彭宇的方向发展,却因为法官王浩的一句话,出现了改变。

法官王浩问向彭宇,“既然你说不是你撞的,那你为什么要去扶呢?”当场把彭宇和在场的人问的哑口无言。

随后法官王浩又得出结论,彭宇如果是“见义勇为”,那么一般情况来说,不应该是仅仅扶起老人,而是抓住撞倒老人的人才合情合理。

彭宇案最后彭宇承认撞人了吗(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为什么去扶)(5)

法官

彭宇如果是“做好事”,那么完全可以在原告家人来之后就选择离开,而不是陪着其一同就医为其垫付200元医药费。

一审判决,双方均无过错,但彭宇应当给予原告老人一定的经济补偿,因此,法院判决彭宇赔偿受害人损失的40%,共计4.5W余元,结果一出,舆论哗然。

用所谓的情理分析方法,指出彭宇违背情理,这种逻辑推理方法,被网友戏称为“中国司法史上的一座墓碑式审判”。

彭宇案最后彭宇承认撞人了吗(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为什么去扶)(6)

按照法官王浩的逻辑,孔融之所以让梨,是因为他提前偷吃了一个,否则怎么会把梨让给别人?不符合常理;司马光为什么砸缸?肯定是他将别人推进去的。

如果说用“情理”代替“证据”开启了司法审判的先例,那么,无良媒体们的推波助澜,则是造成“世风日下”、“思想滑坡”的催化剂。

彭宇做好事却反而被诬陷为施害者,一时间各个媒体平台和网络,形成了一股“见死不救”的恶劣影响。

彭宇案最后彭宇承认撞人了吗(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为什么去扶)(7)

事情的起因,源于彭宇找到了媒体主编周桂华,声称自己“好心没好报”,希望可以在媒体和网络上报道一下。

周桂华一听,这种可以调动社会舆论,具有话题性的新闻,一定可以大爆,他向南京十几家媒体记者发了短信。

随后具有倾向性的偏颇报道,出现在各大新闻头条,标题就用结论性话语引导《扶人被判撞人,南京小伙好心没好报》《南京彭宇案一审判决引发网友质疑》。

彭宇案最后彭宇承认撞人了吗(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为什么去扶)(8)

在如今看来,彭宇亲口承认了其的确与老人发生了碰撞,媒体们的捕风捉影,带动节奏就显得那么居心不良。

一个普通的民事案件,演变成为冲击中国人道德底线,中国司法不公,公权力不彰,老百姓被迫自力救济的全民道德事件。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媒体都选择推波助澜,也有题为《彭宇案喧嚣未尽,真相仍扑朔迷离》这种客观公正的中立报道。

彭宇案最后彭宇承认撞人了吗(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为什么去扶)(9)

可相对之下,清醒的声音早已被倾向性报道淹没,最终促成了中国人对“见义勇为做好事”内心深处的犹豫和冷漠。

在群体效应之下,民众往往选择随大流。“常理性论断”的法官,加上引导舆论的无良媒体,造成了一种暗示,“做好事要承担后果”成为每个人心里的难题。

当“彭宇案”变成一种现象

“彭宇案”发酵这么多年,人们在真相大白之后,仍然没能放下心中的疑惑。“信与不信”的问题,已经成为心中深深的烙印。

彭宇案最后彭宇承认撞人了吗(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为什么去扶)(10)

不管彭宇当年如何,在见到老人摔倒,人们的第一反应不是走上前去帮助,而是在心里思考一个问题:

“我扶起来之后呢?”

2013年的四川蒋老太太,摔倒之后大腿粉碎性骨折,老人声称是被3名小孩撞倒,3名小孩辩称自己只是扶起老人,并没有撞人。

彭宇案最后彭宇承认撞人了吗(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为什么去扶)(11)

事件最后结果,在3名目击证人的作证下,证明老人是自己摔倒的,3名小孩无责任。而蒋老太太还曾发毒誓说自己没有撒谎。

公安机关对于讹人的蒋老太太拘留7天的处罚,却因年龄超过70岁,不予执行,对于3名小孩的行为给予嘉奖。

类似的案件还有许多,广州2岁的女童小悦悦,在路边玩耍,遭到2辆汽车的碾压,7分钟内18名路过路人对其视而不见。

彭宇案最后彭宇承认撞人了吗(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为什么去扶)(12)

最后在一位拾荒阿姨的上前帮助下,小悦悦被送往医院抢救,7天的抢救却没能挽回小悦悦的生命。

该事引起了网友一片声讨,直言:“麻木的中国人”,连最基本的道德底线都没有了,就算不出手相助,打个电话报警或者120总该是可以的吧。

彭宇案最后彭宇承认撞人了吗(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为什么去扶)(13)

骑车路过的男子

天津市民许云鹤,行车途中路遇横穿马路摔倒在护栏处的老人,下车帮忙却被起诉,法院判许云鹤赔偿老人10万余元医药费。

大巴司机殷红彬,看到被压在三路车下的老人出手相助,被老人指责是其撞翻,所幸大巴车上有监控视频,还了殷红彬一个清白。

层出不穷的“好人被反诬”的事件,背后反映出严重的社会问题,究竟是“坏人变老了?”,还是“不该有好人?”。

彭宇案最后彭宇承认撞人了吗(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为什么去扶)(14)

“彭宇案”和许许多多的类似案件,起了一个不好的示范效应,让热心热情的中国人,逐渐凉透了心。

获得帮助的老人,应该是心存感激的,可是在巨额的医疗费等现实问题面前,让他们不得不找一个“替罪羊”。

无论是自己摔倒的,还是肇事者逃跑的,倒地的老人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最后留在现场的“好人”,道德在金钱面前逐渐崩塌,直至荡然无存。

彭宇案最后彭宇承认撞人了吗(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为什么去扶)(15)

在网上关于“假如老人摔倒,你会去扶吗?”的投票当中,95%的人选择“不会”,只有5%的人选择“会”。

救助者承担着巨大的风险,让本来愿意助人为乐的人也变得越来越冷漠,法律的缺失问题,是首先需要反思的。

“好人”急需法律保护

在法律层面,规定见义勇为者,不用承担风险,从而有效保障助人者的基本权益,才是缓解“社会冷漠”的有效办法,“好人保护法”应运而生。

彭宇案最后彭宇承认撞人了吗(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为什么去扶)(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中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这条规定被誉为“好人保护法”。救助别人不用再害怕担负责任,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害怕救助”的社会局面。

可是“老人摔倒扶不扶”的问题,还是有80%左右的人选择“不扶”,这一方面是法律宣传的羸弱,多数人并不知道这条规定。

彭宇案最后彭宇承认撞人了吗(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为什么去扶)(17)

另一方面,这条规定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如何判断是不是自愿救助?造成损害是什么程度的损害?是救助之前还是救助之后的损害?

理论上,规定还存在着漏洞,可是这仅仅是一个开端,向社会传递一个讯息:法律是用来保护好人的。

“道德的土壤”不能只依靠法律来灌溉,社会冷漠现象的形成,社会媒体难辞其咎。民众受到强大的“媒体诱导”,从而丧失了信任。

彭宇案最后彭宇承认撞人了吗(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为什么去扶)(18)

新闻报道依靠强大的信息导向,影响着人们对于事情的正确判断,在错误的信息输入下,假如一开始的方向就错了,不明真相的民众很容易产生一边倒的倾向。

媒体应当是公立的,公正的,而不是放大舆论的声音,引爆公众心理。在最后的结果没有定论之前,新闻报道不能擅自替社会作出结论。

彭宇案最后彭宇承认撞人了吗(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为什么去扶)(19)

在“彭宇案”过去多年后,南京市政法委书记说出了真相。彭宇的确承认了他曾与老人发生了碰撞。

只是后来双方达成了庭前和解,彭宇赔偿1W元,老人家属撤诉,并且双方协议“不得在媒体上披露相关信息和发表言论”。

可见新闻和舆论所知的“彭宇案”并非真实真相,也不是什么“好人被冤枉”、“好心没好报”的经典案例。

彭宇案最后彭宇承认撞人了吗(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为什么去扶)(20)

新闻媒体,从来都是社会舆论的先行军,担负着掌舵手的职责,如何指引其开往好的方向,是媒体工作者们应该做的。

扶与不扶,从来都不是选择题

这样的案例,也给了社会一个警示。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以诚待人、乐于助人、仁爱之心”正在丢失。

彭宇案最后彭宇承认撞人了吗(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为什么去扶)(21)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似乎离现代社会越来越遥远,“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似乎只能徒增感伤。

2018年,一位年轻的杭州姑娘姜雅婷,面对着在雨中摔倒的老人,毫不犹豫地上前扶起,还自费送老人回家,见到老人家人之后才独自离去。

彭宇案最后彭宇承认撞人了吗(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为什么去扶)(22)

姜雅婷收到老人的感谢信

在搀扶老人时,不少人都劝她莫管,万一扶起来老人讹诈她怎么办。可是姜雅婷坚决地回答:

“必须扶,万一我妈妈倒在这里,我不希望没有人帮助她”。

扶,与不扶的问题,在姜雅婷这里似乎没有第二种答案,她的事迹也被广大网友点赞,年轻人勇敢善良,成为社会风气改变的先驱。

彭宇案最后彭宇承认撞人了吗(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为什么去扶)(23)

合肥一位刘女士,在骑车途中,遇到了行动不便的李家珍老人,她主动提出让老人搭上自己的车,送她回家。

可是意外地,在离老人家门口不远处,刘女士的车子侧翻了,俩人当时双双倒地,老人撞倒了头部,经送医抢救后还是离开了人世。

刘女士心里过意不去,主动提出向老人家属赔偿,可是却被老人的儿女一口拒绝了,甚至连老人的医疗费用都不用刘女士承担。

彭宇案最后彭宇承认撞人了吗(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为什么去扶)(24)

“人家本身是做好事,绝不能让好人没好报!”老人儿子的一句话,感动了刘女士,也感动了许许多多人。

善良应该获得善意,而不是行善良之举,怀惶恐之心,一件好事虽小,但却会形成巨大的效应,社会也会得到改变。

2020年,关于“假如有老人摔倒,你会上前扶吗?”的社会调查中,有6成的人选择“不敢上前,害怕担责任”,有4成的人选择“会上去搀扶”。

彭宇案最后彭宇承认撞人了吗(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为什么去扶)(25)

在几年前,还有近8成的人选择拒绝。社会在改变,人们的心理,也在改变。“扶不扶,从来都不是一道选择题”。

做好事,会有风险,可是并不意味着人会丧失良心,不做好事,放弃中华民族千年以来的传统美德,和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守望相助。

彭宇案最后彭宇承认撞人了吗(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为什么去扶)(26)

唐山打人案许多人伸出援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主动帮助,勇敢上前。无论是唐山烧烤摊,店主和客人勇敢帮助,打电话报警女生痛哭离去。

还是最近郑州一女子,被男性抓头发拖拽进厕所,现场的年轻人施以援手,都是社会道德的提升,是中国人敢于见义勇为的体现。

彭宇案最后彭宇承认撞人了吗(16年前彭宇案不是你撞的为什么去扶)(27)

现场年轻人上前阻止

善良,就是为了去维持这个世界的温暖,也是彰显着人性光辉的一面。相信会有越来越多善良的人出现,来温暖整个中国。

当我们放弃伸手,那么我们就放弃了生而为人的“人性”,就成为了鲁迅先生口中“麻不不仁的中国人”。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