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第三批骨科脊柱类集采(脊柱类耗材集采结果出炉)

第三批骨科脊柱类集采(脊柱类耗材集采结果出炉)至此,国家组织和地方的集中带量采购,已覆盖骨科耗材的关节、创伤、脊柱三大类。骨科,在近日也再次成为了医疗界关注的焦点。首年意向采购量共109万套,占医疗机构总需求量的90%,涉及市场规模约310亿元。本次集采平均降价84%,按约定采购量计算,预计每年可节约费用260亿元。共有171家企业参与本次集采,152家拟中选,中选率89%。本文为医脉通编辑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9月27日,国家组织骨科脊柱类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开标大会召开,通过线上开标的方式产生拟中选结果。此次集采根据颈椎、胸腰椎手术的需要,覆盖颈椎固定融合术、胸腰椎固定融合术、椎体成 形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5种骨科脊柱类耗材,形成14个产品系统类别。

第三批骨科脊柱类集采(脊柱类耗材集采结果出炉)(1)

导读

最好的办法就是重视、调整和细化医生的技术性治疗费。

来源:医脉通

作者:米子

本文为医脉通编辑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第三批骨科脊柱类集采(脊柱类耗材集采结果出炉)(2)

9月27日,国家组织骨科脊柱类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开标大会召开,通过线上开标的方式产生拟中选结果。

此次集采根据颈椎、胸腰椎手术的需要,覆盖颈椎固定融合术、胸腰椎固定融合术、椎体成 形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5种骨科脊柱类耗材,形成14个产品系统类别。

首年意向采购量共109万套,占医疗机构总需求量的90%,涉及市场规模约310亿元。本次集采平均降价84%,按约定采购量计算,预计每年可节约费用260亿元。共有171家企业参与本次集采,152家拟中选,中选率89%。

至此,国家组织和地方的集中带量采购,已覆盖骨科耗材的关节、创伤、脊柱三大类。骨科,在近日也再次成为了医疗界关注的焦点。

挤出耗材价格“水分”,切断了医药灰色利益链

2020年11月,心脏支架打响高值耗材国采第一枪;2021年9月,国家医保局启动人工关节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

而本次集采是继心脏支架、人工关节后,国家组织开展的第三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

近年来,国家逐步开展集采等医改政策,原因之一也是为了掐断灰色收入,解决“以耗养医”的万年难题。

曾在2014年,河南省商丘市检察机关开展了医疗器械购销领域专项查案行动,共立案30件59人,除11人为医疗器械经销商外,其余48人均为医院骨科拥有处方权的医生,其中骨科主任9人、副主任7人。

去年,在国家组织人工关节集中带量采购公告发出前两日,上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上海市监察委员会的官方网站上发布了一则简短的公告:

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骨科主任张新潮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上海市金山区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据公开资料显示,张新潮从事临床一线工作近三十年,在四肢及骨盆髋臼骨折的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方面经验丰富。

由此可见,骨科是耗材大科,也是贿赂重灾区。

集采挤出价格“水分”,从而也切断了医疗器械购销领域的灰色利益链。

同样,对于广大患者来说,在价格上也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

以前的心脏支架,如果按照一个患者使用1.5个支架来计算,一个支架降低1万块钱,能节约下来的费用就是1.5万元;现在在骨科领域,不管人工关节,还是本次进行集采的脊柱耗材,涉及胸腰椎的开放型后路系统,可以为患者节约下来2.5万元到3万元,如果是进口的话,能节约4万到5万的费用。

这么算下来,还很有可能让以前因为高额价格舍不得做手术的患者重新又能燃起希望。

从“利”来说,国家组织集中招标采购,将耗材价格中的水分挤干,有利于监督医生,也有利于挽救医生形象,从而改善医患关系。

低收入与高风险共存,医生和患者共同买单

集采并不是只追求价格的降幅,它还要追求多元目标的发展,包括患者的、产业的、企业的、医院的,这是一个平衡的过程。

这是站在一个大局的角度来看待集采,但是对于医生个体而言,难免有人会有所担忧。

在本次集采结果中,占脊柱手术量1/3的胸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其耗材平均每套价格从3.3万元下降至4500元左右,其中,一些知名外资品牌每套平均价格从6万元降至4800元左右;技术最新的胸腰椎微创手术,其使用的耗材平均每套价格从近4万元下降至5600元左右;用于治疗压缩性骨折的椎体成形手术耗材,每套平均价格从2.7万元下降至1100元左右。

作为外科医生都知道,耗材是患者就诊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在医生绩效奖金收入中占了很大的比例。

一台手术所带来的收入,是由医院、手术室、专科科室按照一定比例共同来划分的,耗材价格的大幅度降低,势必会导致厂家利润压缩,最终平分到医生头上可能也就所剩无几。

提到集采给医生所带来的最直观变化,山东的骨科医生张也(化名)提到,

“三年前,我们做一台四级手术,耗材器械人员全程会跟下来,缺哪种器材可以立马去找;集采后,医院直接不用跟台器械了,手术中需要用什么器械,医生必须提前准备好,有的特殊型号的器械直接断货了。题外话,以前手术完,厂家都会给我们订盒饭,起码4份起订,现在2份就算不错的了,听说国庆节后估计也就没了。”

从器械跟台服务,到厂家供餐服务,当所有的利益链被打破,医生的“待遇”远不如从前了。

骨科医生面临低收入的同时,并存的还有高风险。

张也预测,大幅集采以后,如果手术费不提高,器械又非常便宜,质量就很难保证,一台手术所带来的风险是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来承担的,所以最终会导致很多医生更倾向于“保守治疗”为首选。

从“弊”来说,集采给医生个体所带来的心理落差,或许会让部分医生失去手术的动力,对于患者来说也是一种间接的损失。

骨科医生收入缩水,应该如何解决?

集采的到来,是否就意味着骨科医生的黄金时代结束了?

“近几年,单病种、医保等各种政策,都在限制过度医疗和鼓励规范化流程治疗。”张也认为,其实骨科医生的黄金时代早在两三年前就结束了。

当然,靠高额利润维持医生的收入并不能作为长久之久,问题的根本还是,要让“价格”体现在医生的学医成本和劳动付出上。

一台手术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医生所面对的除了手术风险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外,还有巨大的体力消耗,医疗界时有发生医生过劳猝死的新闻,目前医生的价值与真正体现医疗服务价值的手术费用已经完全不匹配了。

张也这样分析,“目前中国医生的收入现状是,高级医师的待遇和收入基本和国外一样,都处于很高的水平,其技术、经验和能力在待遇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兑现。但中下层医师,我国则差得太多,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并且从价格上来看,这类医生的技术性操作被‘轻贱’了点。”

他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重视、调整和细化医生的技术性治疗费。

比如,“我们现在骨折整复费都是300元一个,不管大的小的,有的患者手指头骨折捏一下就可以了,但有的成人髁上骨折,至少得需要2~3个医生处理。两种费用相同肯定是不合理的,这种情况就可以细化技术费,患者也更容易理解。”

老百姓普遍认为挂个专家号300元可以接受,但是找一个中下级医生给正骨300元就不能接受。对于医生技术性劳动的认可,还需要通过费用和宣传来给患者普及,不局限于骨科。

行业里流传着一句话,只要有耗材存在,就永远有高额利润的“灰色空间”。

其实想要真正解决“以耗养医”的难题,除了集采控制,更应该逐步完善医疗机构内部收入分配制度,合理确定医务人员待遇水平,使医术的价值得到正当的体现,使医务人员得到应得的收入,这样才能有效遏制部分医务人员捞取灰色收入的势头。

整体来看集采,从国家层面,利大于弊;从医生层面,弊大于利;从患者层面,目前虽然降低了耗材价格,抑制了“过度医疗”,但以后会不会出现“医疗不足”的情况还有待考证。

参考资料: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八点健闻等

责编|米子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第三批骨科脊柱类集采(脊柱类耗材集采结果出炉)(3)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