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生在南阳学在西洋(生于南洋学于西洋的)

生在南阳学在西洋(生于南洋学于西洋的)布朗夫妇对他视同己出,悉心培养——或许因为他太聪明,或许因为他们实在太需要一个情感寄托,也或许是他们打心眼里认为,他们的文化是最先进的,一个聪明的孩子应当接受英国文化的熏陶。他们当即决定,收小汤生做义子。从此小汤生彻底过上了西方孩子的生活:吃西餐,喝牛奶,睡前听英文故事,读莎士比亚的戏剧,有时读培根。他们带着小汤生在种植园里工作,平凡的他们,只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长大。然而,他们发现年幼的小汤生不知何时竟已同时学会好几门语言,能与他们十分顺畅地沟通。父母因此确信:小汤生是个天才。聪颖过人的孩子,到了哪里都会格外讨人喜欢。种植园的主人布朗夫妇没有孩子,一见这混血小男孩咿咿呀呀地讲着英文,时而又讲两句葡萄牙语,顿时喜欢得不得了。

生于南洋,远走英国

1857年,在马来西亚的槟城,一个中英混血的婴儿呱呱坠地。

他的父亲本是福建人,祖辈“下南洋”来到马来西亚经商,积累了一定的财富。

英国到马来殖民后,他因为会说英语、马来语和闽南语,所以在英国人开的橡胶种植园工作,深得英国人的信任。

尔后,他又娶了一位金发碧眼的英国女子,生了个混血孩子,取名为Tomson,中文名是它的音译“汤生”。

他们带着小汤生在种植园里工作,平凡的他们,只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长大。然而,他们发现年幼的小汤生不知何时竟已同时学会好几门语言,能与他们十分顺畅地沟通。

父母因此确信:小汤生是个天才。

生在南阳学在西洋(生于南洋学于西洋的)(1)

聪颖过人的孩子,到了哪里都会格外讨人喜欢。种植园的主人布朗夫妇没有孩子,一见这混血小男孩咿咿呀呀地讲着英文,时而又讲两句葡萄牙语,顿时喜欢得不得了。

他们当即决定,收小汤生做义子。从此小汤生彻底过上了西方孩子的生活:吃西餐,喝牛奶,睡前听英文故事,读莎士比亚的戏剧,有时读培根。

布朗夫妇对他视同己出,悉心培养——或许因为他太聪明,或许因为他们实在太需要一个情感寄托,也或许是他们打心眼里认为,他们的文化是最先进的,一个聪明的孩子应当接受英国文化的熏陶。

时光如梭,一转眼,小汤生十岁了。一天,父亲告诉他,布朗夫妇把种植园托付给了他。

“那他们怎么办呢?”小汤生的英语已经流利了很多,一口纯正的伦敦腔。

“他们要回自己的国家,还要带你一起走。”父亲用中文严肃地说。他的眼圈是红的。

生在南阳学在西洋(生于南洋学于西洋的)(2)

日不落帝国,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度。父亲当然不舍得亲生儿子与自己骨肉分离,况且他还那么小……但是,一个如此聪明的孩子,在一个马来的种植园里能学到什么呢?

父亲的眼泪落了下来。他告诉小汤生:“你要记住,你姓辜,你是中国人。”他在祖先牌位前焚了香,拜了拜。尔后,他用铿锵而郑重的口吻告诉小汤生,不,辜鸿铭:“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鸿,代表功德。铭,意思是铭文。辜鸿铭牢牢记住了,父亲要他光宗耀祖,要他不忘自己的根。

他这一辈子,都始终没有忘记。

学在西洋,终回中国‍

1880年,辜鸿铭23岁。那一年,鲁迅和胡适还没有出生,他的学弟和一生的挚友蔡元培还在姨母家里的私塾读书。

而此时辜鸿铭的身份,是文、哲、理、神等十三个博士学位的获得者,是精通九门语言的奇才,更是德国莱比锡大学的知名人物。

生在南阳学在西洋(生于南洋学于西洋的)(3)

这所大学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歌德和尼采都毕业于此。后来,蔡元培在莱比锡求学时,他的同学问他:“你也是中国人,那你认识辜鸿铭吗?他很厉害。”

1922年,林语堂来到莱比锡读比较文学。他发现,自己的必读书目里有辜鸿铭的书。

还是回到1880年。这一年,辜鸿铭回到他的家乡槟城。他的行为做派、思想方式,都已然与西方人无异,又有过人的文笔与记忆力,很快在英国殖民政府里找到一份工作。

如果他没有遇见马建忠,可能辜鸿铭一生就只是个小小的殖民政府公务员,而不是我们熟知的一代怪杰了。

马建忠是何人?他是清代著名的外交官,更是一个全才式的天才。他本从小学习四书五经,然而年少时,深深地为祖国受侵略的场景所震撼,发誓“师夷长技以制夷”改学西方译著。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语法著作《马氏文通》,就是他晚年的手笔。

甚至连韩国国旗,也是他设计的。

生在南阳学在西洋(生于南洋学于西洋的)(4)

天才见天才,自然惺惺相惜,又暗暗较劲。马建忠只当他是个读了不少书的小才子,

直到辜鸿铭说起,1876年他还在英国时,有一次几个英国人看见他留着辫子,推测他是中国人,因此对他很不礼貌。

辜鸿铭见状,立刻掏出手里的英文报纸倒过来读。几个英国人哈哈大笑,说他简直是为中国丢人,报纸拿倒了都不知道,还好意思来英国。

辜鸿铭用纯正的伦敦腔平静地说:“英文太简单了,不倒着读看不出水平。”然后,他流利地将报纸上的内容念了出来。

马建忠听闻,大为震惊又肃然起敬。他说:“像您这样的人才,应当为国效力。现在国家处于危难之中,需要您这样的爱国才子救国家于水火之中。”

辜鸿铭说:“然而我并不知如何救国,我连中国都没有去过……”

马建忠说:“您不妨先去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生在南阳学在西洋(生于南洋学于西洋的)(5)

马建忠开始讲自己的经历,讲自己的毕生所学,讲四书五经。辜鸿铭听后,陷入了沉默。

他想起布朗夫妇,想起父亲年幼时的叮嘱,想起那张报纸,想起自己在外国学到的一切。为什么父亲为英国人办事,同意英国人把自己带走,但是却告诉儿子要记住自己是中国人?

1885年,辜鸿铭前往了自己从未涉足过的祖国,中国。很快,他受到了湖广总督张之洞的赏识,被委任为外文秘书。

西学博士,却成忠实“保皇派”

如果说起辜鸿铭人生中的贵人,前两位是布朗夫妇,第三位是马建忠,第四位就是张之洞。

自1885年,辜鸿铭被张之洞任用,就一直在做他的幕僚。

张之洞读了辜鸿铭在《字林西报》上发表的几篇宣传“中国学”的英文文章,对他大为赞赏。而张之洞对高等教育的重视,更使辜鸿铭刮目相看。

生在南阳学在西洋(生于南洋学于西洋的)(6)

彼时辜鸿铭正在不断精进自己的国学。读过四书五经,他便读诗词歌赋;读过诗词歌赋,他又读旧小说……甚至给自己起了个雅号叫“汉滨读易者”。

张之洞时常与他探讨国学,两人志同道合。

1893年,他们一同上奏光绪帝,筹建了由中国人自力建设、自主管理的高等学府自强学堂,辜鸿铭也在其中任教授,积极讲授国学。

这个学堂今天还在,就是赫赫有名的武汉大学。

生在南阳学在西洋(生于南洋学于西洋的)(7)

而真正使他彻底沉迷于中国传统文化,视弘扬中国文化为己任的人,却不是张之洞,而是沈曾植。

这个“中国大儒”、“嘉兴才子”,在张之洞的六十岁寿宴上对辜鸿铭关于中西制度的讲话不屑一顾:“你讲的话我都懂,你要听懂我讲的话,还需多读二十年中国书!”

满座哗然,辜鸿铭也是一惊。

两年后,沈曾植来拜访张之洞时,辜鸿铭马上叫人把张之洞的藏书都搬到了客厅,问他:“请教沈公,哪一部书你能背,我不能背?哪一部书你懂,我不懂?”

那时的辜鸿铭,不仅将张之洞的藏书尽数读完,还已将《论语》、《中庸》译成英文的,打算推向海外。沈曾植闻言又惊又喜,道:“这中国文化传承的重担就落在你的肩上啦!”

多年后,面对新文化运动,面对许多人“北大教授怎能是保皇派”的指责,辜鸿铭不为所动。似乎少有人思考,辜鸿铭真正的苦心何在。

他想保护的,并不是清王室腐朽的制度——不然他为何要在慈禧寿宴上,写一首“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 ”的《爱民歌》呢?

恪守儒家“忠”文化的他,“保皇”保的是对他曾有知遇之恩的王室,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忠诚。

他深信,依靠道德力量维系的东方文明,比西方物质文明更成熟;他反对的,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彻底推翻旧文学,从此失去中国几千年来的精神财富;他更害怕,当这股风潮过去,人们想重拾传统文化的精华,却发现自己连自己的根都失去了。

生在南阳学在西洋(生于南洋学于西洋的)(8)

许多人在评价他时忽视了一个事实:在那个年代,没有人敢确定,历史的走向究竟如何。每一个人都想救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案,因此才会百家争鸣。

辜鸿铭的思想在今人看来,似乎不符合时代潮流,又存在许多封建糟粕,然而却没人敢说全无道理。

而或许,这也就是他在北大依旧留着辫子,却站在讲台上说“我精神上没有辫子”的原因;也或许正因如此,他才会在拥护蔡元培继任北大校长时说:“因为校长是学校的皇帝,所以我拥护他。”

除了蔡元培,谁都可以骂

少年得志的辜鸿铭狂妄任性,不少人都被他骂过:不仅是慈禧,还骂过胡适、康有为、梁启超……更不用说学校里的教员和学生。

连不远万里来拜访他的毛姆——没错,就是《月亮与六便士》的作者——慕名前来拜访他,也挨了辜鸿铭一顿英式“阴阳怪气”,吓得毛姆不敢吱声。

然而有一个人,辜鸿铭不仅不骂,还极为推崇,甚至说只有自己和他是“好人”。他,就是辜鸿铭口中“学校的皇帝”,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

生在南阳学在西洋(生于南洋学于西洋的)(9)

1917年的北大教授队伍里,有很多我们熟悉的名字:梁漱溟,胡适,刘半农,刘文典……最年轻的是23岁的徐悲鸿,最年迈的是60岁的英国文学教授辜鸿铭。

而任用他们的,是时年50岁的北大校长蔡元培。

蔡元培早年在莱比锡念书时,便已听闻辜鸿铭的大名。

一就任北大校长,深受民主思想影响的他立刻在北大推行“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并正式聘请辜鸿铭任英国文学校长。

辛亥革命之后,辜鸿铭便辞去公职。在他任北大教授之前,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与泰戈尔一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二是他的《春秋大义》——它更为人所知的译名是《中国人的精神》——在德国出版,引起轰动。

然而在国内,他却觉得有些窘迫,似乎越来越难找到自己的思想存在的一席之地。学弟蔡元培的识人用人,令他狂喜不已,立刻就任。

生在南阳学在西洋(生于南洋学于西洋的)(10)

而一次授课后发生的事,使辜鸿铭打心里开始认同和赏识蔡元培。

辜鸿铭来到北大授课时,发现男女学生是同坐在一个教室里的。深受传统封建文化思想影响的辜鸿铭觉得难以理解又无法忍受,便找到校长蔡元培,要求他的课必须男女分开授课。

在当时,西方现代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不少人难以理解辜鸿铭的行为,有些学生甚至因此拒绝上他的课。然而,作为校长的蔡元培秉承“兼容并包”的思想,答应了他的要求。

等着看辜鸿铭笑话的人都惊呆了,他们从没想到留过洋、思想新派的蔡元培会听从这个留着辫子、满嘴“仁义道德”、“温良恭俭让”的小老头的要求。

而蔡元培却说:“我请辜鸿铭,因为他是一位学者、智者和贤者,绝不是一个物议飞腾的怪物,更不是政治上极端保守的顽固派。”

那一刻,辜鸿铭相信,像蔡元培这样的人,才是真正能赏识任用贤才的领导,更是一位有包容思想、懂得求同存异的学者。

他知道,蔡元培就是那种头上和精神上,都没有辫子的人。因此,他说:“这个世界上的好人,只有我和蔡元培。”

生在南阳学在西洋(生于南洋学于西洋的)(11)

因此,在蔡元培留书出走北大,黄侃借机曲解蔡元培的意思引起骚乱时,辜鸿铭才会大声为蔡元培辩护,坚持蔡元培不会抛弃学生们。

也是在蔡元培离开北大后,辜鸿铭才从北大离职,从此出走日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远走日本,终叶落归根

1927年,已逾古稀的辜鸿铭带着自己的辫子和书箧,从日本回到中国。

日本人推荐他张作霖的顾问。他以为自己又有机会推行自己的国学,欣然前往。

大帅张作霖上下打量了一下这个仿佛定格在前清的小老头,摸不着头脑地问:“你能做什么事?”

辜鸿铭一愣。他眼前浮现出自己一生的经历:在北大时,他站在台上义愤填膺地说“我头上有辫子,但是有些人是精神上有辫子”;跟着张之洞那几年,他们志同道合,一同探讨国学,办学校,张之洞还支持他翻译经典国学著作;青年时,他与马建忠对谈,马建忠说“将来你定会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少年时,他英姿勃发,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俾斯麦百年诞辰上的演讲赢得满堂掌声,不少人喊着他的名字。

他能做什么事?

辜鸿铭没有回答,转身离去。他干枯的辫子一甩,静静地落在背上。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