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君子是什么意思(难道仅仅是君之子的意思吗)
文言文中的君子是什么意思(难道仅仅是君之子的意思吗)阅读《论语》树立高远理想。中国社会近现代的剧烈变动,经历了由理想的高扬到消解,专注于物质层面而忽视了精神世界的丰富。理想既无,对社会也就无所谓责任,一切与儒家修齐治平的理想背道而驰,啃老族,混吃等死等网络热词无不反映出理想的缺失。孔子周游列国,名闻天下,虽其主张屡不见用于君王,但始终坚信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言语行事的重要儒家经典,自从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以《论语》为载体的孔子思想迅速传播,影响日益深广,影响政治、思想、文化、教育、伦理等各个领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源头。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如读《论语·乡党》。学生首先背诵“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我们会思考,关心人胜于关心马,这不是很正常吗?这也值得记载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吗?马之与人,在春秋时期那个阶级分明的社
君子最初意思为“君之子”,在先秦典籍中常与小人相对,更多的是强调其政治地位,由于其崇高的政治地位,对知识的拥有,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在儒家的经典《论语》中,君子更多地成为一种理想人格,被赋予了更多的道德内涵。
君子为“君之子”
人在进入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后能够拥有一颗平和的心态,理智地面对生活中的变故,进退从容,不骄不躁,从而更好的发展自己,对影响国人性格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就是必不可少的。
杏坛春雨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言语行事的重要儒家经典,自从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以《论语》为载体的孔子思想迅速传播,影响日益深广,影响政治、思想、文化、教育、伦理等各个领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源头。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如读《论语·乡党》。学生首先背诵“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我们会思考,关心人胜于关心马,这不是很正常吗?这也值得记载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吗?马之与人,在春秋时期那个阶级分明的社会,在贵族的眼中马毫无疑问的是比作为奴隶的养马人更为重要,但是当马厩失火后,孔子首先关心的是养马的奴隶,这里面无疑体现了一种博大的人文关怀,对生命,无论贵贱的尊重,对生命的珍视。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阅读《论语》树立高远理想。中国社会近现代的剧烈变动,经历了由理想的高扬到消解,专注于物质层面而忽视了精神世界的丰富。理想既无,对社会也就无所谓责任,一切与儒家修齐治平的理想背道而驰,啃老族,混吃等死等网络热词无不反映出理想的缺失。孔子周游列国,名闻天下,虽其主张屡不见用于君王,但始终坚信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厄于陈蔡,弦歌不绝!
即使厄于陈蔡,惶惶如丧家之犬,但他始终和弟子终弦歌不绝,高扬理想主义的大旗,始终不忘自己对于家国天下的责任,怀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无畏精神奔走呼告。正所谓“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那么有了崇高的理想又该如何做呢?其实孔子在这方面也有精辟的见解,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真理如空气,不可一日无之,有了对道,对真理的追求就要不忘初心,时刻砥砺自己。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在《论语》中,孔子就提出了教育的目的,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具体表述为:“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志于道,这里的道,包括天道,人道,形而上的和形而下的,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涵丰富,但理解为对高远理想的追求大致不差,甚至孔子也认为,“忧道不忧贫”,这更突出了道的重要性。据于德,依靠德来树人,个人无德难以立于社会,国家无德也难兴旺。管子曾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层面满足后,人势必向更高的精神层面迈进。
儒家亚圣在《孟子·滕文公上》也讲:“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这也说明了教育过程中道德教化的重要性。依于仁。如果说前面的道德教化以及树立高远理想加强了仁的体,加强了内心修养,那么,依傍于仁,外在的表现是爱人爱物,内心的修养得到加强后,对人对物有爱心,爱人,爱社会,爱国家,类于墨子的兼爱和西方文化中的博爱。游于艺。艺在孔子时代专指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射箭和驾驭战车是春秋时期贵族必须掌握的技能,而非仅仅是为人所熟知的诗教以及见诸先秦典籍的行人辞令。
齐鲁夹谷之会
传统印象中的孔子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其实孔子也不乏用武之地。历史上的齐鲁夹谷之会,齐强鲁弱,孔子以其凌然之气,屈强齐,正典仪,为鲁国赢得了尊严。孔子本人如此,其教育思想也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