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幸福感现在怎么样了(哪些教师的幸福感最强)
教师的幸福感现在怎么样了(哪些教师的幸福感最强)教师健康幸福感相对失衡:在四个维度中均值最低,健康状况不容客观。有45.80%的教师经常因为工作而睡眠不足,47.72%的教师觉得自己的身体有明显不适感。同时,报告指出教师职业幸福感乐观中存在美好“隐忧”,高尚中包含“想说爱你不容易”,价值追求中现“道德绑架”,薪酬待遇含蓄诉求中暗示教育政策实施有“衰减”。总体水平较高:教师职业是教师认为幸福感水平最高的三种职业之一。超过80%的教师能够在工作中体验到职业幸福感,其中54.9%的教师经常或总能体验到职业幸福感。呈“U”形波动趋势:初任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较高,中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下降,60岁以上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最高。现阶段的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较低,预期未来三年幸福感水平会上升。呈现多维差异性:女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高于男教师,男教师仅健康幸福感水平较高。东北地区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最高,西部地区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最低。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最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的基石。只有教师有职业荣誉感、事业成就感和社会荣誉感,教师队伍才能稳定,才能在两个一百年的伟大征程中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发挥出应有的贡献。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实现“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那么,我国重要的教师群体——中小学教师,其职业幸福感的现实发展样态及影响因素是怎样的,如何有效提升,未来发展愿景如何?
2021年12月11日,由东北师范大学李广教授、柳海民教授、梁红梅副教授等撰写,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教师发展报告2020—2021: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发展态势、面临挑战与提升举措》(以下简称报告)在吉林长春正式发布,报告精准回答了公众关注的这些问题。
报告聚焦教师职业幸福感,深入调研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不同背景的教师群体,获得了33590名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全面数据。
数据显示,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总体水平较高,横向静态维度不均衡,纵向动态发展曲折向上。
总体水平较高:教师职业是教师认为幸福感水平最高的三种职业之一。超过80%的教师能够在工作中体验到职业幸福感,其中54.9%的教师经常或总能体验到职业幸福感。
呈“U”形波动趋势:初任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较高,中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下降,60岁以上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最高。现阶段的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较低,预期未来三年幸福感水平会上升。
呈现多维差异性:女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高于男教师,男教师仅健康幸福感水平较高。东北地区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最高,西部地区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最低。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最高,县城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最低,乡镇教师和城市教师居中。高级职称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最高,二级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最低。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最高,普通高中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最低。
同时,报告指出教师职业幸福感乐观中存在美好“隐忧”,高尚中包含“想说爱你不容易”,价值追求中现“道德绑架”,薪酬待遇含蓄诉求中暗示教育政策实施有“衰减”。
教师健康幸福感相对失衡:在四个维度中均值最低,健康状况不容客观。有45.80%的教师经常因为工作而睡眠不足,47.72%的教师觉得自己的身体有明显不适感。
高幸福指数中存在“点阵塌陷”现象:年龄为36~40岁、教龄为10~15年、职称为二级的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最低。
工作量大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获得:日工作超过8小时,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快速下降。有41.56%的教师(53.77%的班主任)日工作8小时以上,班主任日均工作达9.22小时、健康幸福感水平低于其他教师。2019年教师的首要压力源为“备课上课”,2020年“备检迎检”跃升为首要压力源。
薪酬与付出不对等是幸福感缺失首因:有45.81%的教师认为薪酬与付出不对等是其职业幸福感缺失的首因,另外两个主要原因为工作量大且繁琐、学生难管。
针对问题与挑战,报告提出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胜任力、塑造专业尊严、给予专业保障、强化专业地位与加强专业规约等来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黄小华副司长指出,报告深刻展现了我国教师队伍职业幸福感现状,为国家制定高质量教师教育发展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现实遵循。吉林省教育厅厅长王忠指出,报告为我国尤其是为吉林省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现实依据和科学的理论指导。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邓友超、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孟繁华、天津师范大学校长钟英华、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李森、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周彬等专家对报告给予高度评价。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延表示,东北师范大学将继续努力,为推动构建新时代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高素质、创新型、专业化教师队伍做出新贡献。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韩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