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空谷幽兰深谷难任性(何来胜雄强灵动)

空谷幽兰深谷难任性(何来胜雄强灵动)你看他,那么帅,那么酷,那么从容!你别说,就凭那幅黑框眼镜,即便不着布衣长衫,骨子里却透出浓浓的绍兴味——入世更出世。羡慕呢!人家何来胜出生好!何来胜,何为胜?以一手伊秉绶面貌的隶书闻名于书坛,二次荣获全国书展“全国奖”,并成为国展的评委?左思右想,何来胜何来得胜呢?当然,深厚的学识修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宽阔的艺术视野——才可能在高手林立的书家脱颖而出,才可能成为中国书坛的真正书写者。

雄强灵动 古拙静寂——何来胜的书法意趣刘 慧

何来胜隶书创作,寓雄强于灵动,化古拙于静寂,融合汉碑的朴茂和清隶的俊逸,创造出极富诗意的审美空间。

——“兰亭奖”颁奖词

空谷幽兰深谷难任性(何来胜雄强灵动)(1)

空谷幽兰深谷难任性(何来胜雄强灵动)(2)

笔力扛鼎 雄浑磅礴

何来胜,何为胜?三次荣膺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并摘取第三届“兰亭七子”桂冠?

何来胜,何为胜?以一手伊秉绶面貌的隶书闻名于书坛,二次荣获全国书展“全国奖”,并成为国展的评委?

左思右想,何来胜何来得胜呢?

当然,深厚的学识修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宽阔的艺术视野——才可能在高手林立的书家脱颖而出,才可能成为中国书坛的真正书写者。

羡慕呢!人家何来胜出生好!

你看他,那么帅,那么酷,那么从容!你别说,就凭那幅黑框眼镜,即便不着布衣长衫,骨子里却透出浓浓的绍兴味——入世更出世。

自古而至今,越国多名士,会稽饶风流。

何况,何来胜就出生在最让所有书家们牵肠挂肚的地方——绍兴,那风流倜傥的兰亭雅集便生发于此——古越国。

书法,对于绍兴人何来胜而言,是一种传统,是一种传承,是一种超越。因为从王羲之开始至今,涌现了很多书法名家。可以说,绍兴的书法史就是中国书法史的缩影,历代都有顶尖书法大家出现。

空谷幽兰深谷难任性(何来胜雄强灵动)(3)

当然,可以居上——何来胜就是个不依不饶的后来者。

在当代书家中,有的追求朴厚,有的追求苍茫,有的追求飘逸,有的追求萧散……何来胜执著于雄强、灵动、古拙、静寂的隶书创作,将那种独特的生命节律和志趣情怀跃然纸上。

无疑,何来胜最具代表性的是他三番五次荣获全国性大奖的作品——

比如,他用隶书书写的那首鲁迅《自题小像》诗,墨沉笔实,醇古壮伟,齐整与参差契合,平滑与迟涩巧配,在古穆中直抒神韵、剔透爽健,在雄浑中饱含意趣、舒展灵动,既有闲庭信步之古风,又有恬静淡泊之雅,真可谓神来之笔。凭此,何来胜第三次荣获“兰亭奖”。

比如,曹操《龟虽寿》巨幛,以及“唯有观书堪遣虑,应须守道勿羞贫”等对联,看上去雄浑厚重,骨力遒健,在雄强中透出灵逸,在质朴中化入秀骨,厚而不滞,古而不衰,蕴含着俊逸大气、拙朴苍劲之美。

看那,质朴、刚劲、激进的“碑”;看那,流美、圆融、平和的“帖”,不无都在何来胜笔墨中交融。

看那,满纸云烟透露出的阳刚正气,字里行间彰显出的大美神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大河奔流的气势、伟岸摩云的气象和隽永超然的气韵。

空谷幽兰深谷难任性(何来胜雄强灵动)(4)

书坛专家学者,高度如是评说。

他,将篆书的用笔融于隶书,使隶书饱满厚重,力含其中,意到笔止,颇具装饰意趣;将线条所有的变化、意蕴、精神气质、个人审美,都凝结在平静的文字表面之下;将腕力深藏于厚重的着笔之中。舒缓的行笔,微妙的提按,使得隶书笔力扛鼎,雄浑磅礴。

他,不求姿媚,重在表现静态的意趣构筑,摒弃传统汉隶的扁平结构,重在塑造浑厚拙朴的字形架构,看上去雍容宽绰,外密中疏,彰显出厚质、朴拙和憨厚的架式。

他,通过墨法的浓淡枯润,渲达其作品的意境之美,浓处见浑厚磅礴,淡处显古穆拙朴,造成一种变化错综的艺术效果,表现出空间的前后层次,从而达到了笔歌墨舞的境界。

赏其作品,点线黑重,线条不变,结体巧变,大巧若拙,雍容华贵,绝境升腾——何来胜的隶书创作取法秦汉刻石,在全面研习汉隶的基础上,秉承了清代伊秉綬、邓石如、何绍基之精髓。从中汲取名家之神韵,领悟古人之真谛。

重要的是,何来胜洞悉艺术朴素真挚的本质,在与汉隶古朴敦厚风格产生共鸣的同时,融入自己的理性、才情与智慧,将汉碑刻石的风格加以强化、夸张,成功地塑造了崇古尚朴、古拙静寂的书写——有时运笔沉着,有时轻微顿挫,有时极为结实。

也许,只有“随心从化、率真自然”的创作,才能产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本真书法。

于是,何来胜用浓墨提炼出的厚实线条,以轻灵笔触的观照,形成了“汉风清韵”的独特风格——横平竖直、方正宽博、雄伟庄严,凛凛然颇具庙堂之气。

空谷幽兰深谷难任性(何来胜雄强灵动)(5)

当然,何来胜讲究笔下墨法,更有高超的纸笔协调能力——顺畅与沉涩,放逸与端庄,流丽与朴重,细节与宏观,这种高贵华美的气象,这种庙堂风范的宏大,有着与众不同的风貌。

不是吗?空间流转、意态立体,流动情感,以及心灵的韵律,不都是随书家的笔墨而呈现。

数十年间,躬耕砚田,筚路蓝缕,尤其在隶书艺术领域里,何来胜拓展出了别开生面的审美疆域,给当今书坛吹来一缕清新的风。

纯粹就是力量!

空谷幽兰深谷难任性(何来胜雄强灵动)(6)

审美视角 精神境界

试想,何来胜的创作底气从何而来:那种如大河奔流的气势,那种伟岸摩云的气象,那种隽永超然的气韵?

“书写到了某种高度,最应该做的就是和自己比,不断地和旧我竞争。”转眼早过了不惑之年的何来胜在思想,不惑的意思应该是一个洞明世事了悟自身的阶段,没有什么可以顾虑和疑惑的了,而真正表达的其实就是一种没有选择和后退的心态。

至此何来胜学书三十余载,越发觉得这字是越来越难写了。

“如果说之前自己偏重于用笔和线条,而如今我更多考虑的是字的解构,以及字与字之间整体的表现形式,它是建立在感性基础上的理性探索。但是,当要对自己已经相对成熟的书写状态进行改变时,心中总有些惶惶不安。”这个阶段确实让何来胜倍感困惑。

空谷幽兰深谷难任性(何来胜雄强灵动)(7)

“但回头又想,孔子说的四十不惑,正因为没有了彷徨,才能淡定的去改变和突破,才可以站在全国书坛,向大家展示我所悟到的美之书艺。”何来胜坚定地抛开一切献媚与迎合,抛开所有的偏执与追逐,静下心挖掘更深的书法精髓,丰富滋润着自己的笔墨心灵。

其实,何来胜并不喜欢“成熟”二字,什么东西成熟了也就不好玩了。隶书自秦代古隶到隶变,再到两汉发展之极至,唐朝衰落至明清复兴,就是很好的证明。

不可否认,“隶变”在书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没有“隶变”不敢想象书法史将是个什么样子。

在何来胜眼里,隶书从产生那天起,经历了两个高峰时期,即汉代隶书和清代隶书,汉隶品目繁多,风格多样。大致可分为《张迁碑》《衡方碑》的方笔,《石门颂》《曹全碑》的圆笔,《礼器碑》《华山碑》的方圆结合等——这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于学书者来说必须有所侧重。清代出现了许多隶书大家,他们抛开了式微的帖学,取法秦汉及六朝碑版,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为后世学习隶书提供了良好的方法。

空谷幽兰深谷难任性(何来胜雄强灵动)(8)

再说前人留下的汉碑石刻,不像二王书法那样作为经典曾被皇权推崇,世代传承,广泛宣扬。另外,纸张的出现,尺牍的使用,都促使帖学尊崇二王成为“不二法门”。加之汉代隶书石刻,无“功利”可言,小字多置于庙宇,大字又都地处山野,甚至近千年无人问津,何谈“绝对权威”?

“但正是这样的历史现象,才会塑造出隶书的多种风格面貌。”汉隶石刻与简帛墨迹,或成为何来胜等书家创作的两大资源,加上清代诸位隶书大家的成功探索,影响更多的隶书名家形成自家风貌。

在何来胜看来,当代书法创作,行草是主流,篆隶书事实上已成为配角。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当代就没有隶书大家。“清乾嘉时期,由于金石学的兴起,碑版的大量出土,再加上理论家的推崇,出现了许多写隶高手,为隶书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何来胜认为当代书法,是清代书法的延续。隶书发展还有很大空间,加上近来简帛书的大量出现,使得隶书发展更加多元化。

“我认为,二王一千多年前就出现了,但学二王不是绝对的。历史上的大家风格各异,有几人是停留在二王层面?”何来胜坦言,二王是经典的,但它不是经典的唯一。二王行书作为书法经典,影响书坛千余年,无论用笔、结字都有一套规范程序,但是相对来讲,它的创造性也大大缩小了。

“古”即对传统挖掘得要深,“新”即作品所反映出何来胜独特的审美视角和精神境界——以汉隶之神理,发时代之意趣。

空谷幽兰深谷难任性(何来胜雄强灵动)(9)

闲情意趣 妙处横生

人们不禁好奇,何来胜何以隶书一体立足书坛名家?

“年少时,意气风发,刚开始追求高古质朴,浑厚稚拙的榜书气象,随之逐步加入篆书的意趣元素,来增强书法的可观性,之后又着意于魏碑笔意与汉隶、清隶的融合,追求用笔的雄沉之感。”如今何生胜已经不满足以前的种种尝试。

何来胜认为,在隶书出现之前,篆书是日常记录的书体,虽然隶书已经萌芽,但不是主流。随着时代节奏的加快,篆书显然已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而逐渐被边缘化——隶书作为特定时期产生的书体,十分符合时代的要求,同时也完成了由“古体字”向“今体字”转换的过程。随后产生的草、楷、行等书体也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也许,这都缘于我对隶书独特的爱吧。书写的过程让我很开心,因为喜欢,纯粹的喜欢。”书法对何来胜最大的意义,就是对生命有所体悟,就像打开厚重的书,去寻找内心的世界。

空谷幽兰深谷难任性(何来胜雄强灵动)(10)

“自从十四五岁开始学习书法,三五年后已对书法的兴趣非常浓厚,当时我抱着尝试的心态参加了书法比赛,第一次就获得了首届陆维钊奖浙江省中青年书法展览金奖。”这对于何来胜是一个极大的鼓励。

2009年,何来胜在浙江西湖美术馆举办了人生的第一次个人书法展,此后便在一个又一个的个展、联展、全国展中历练成长。

“技术再好不等于艺术,但严格说,艺术,技术,也不过是一个词语,一幅书法作品永远无法和词语对应,虽然感觉是拿一根毛笔在书写,其实不是这样的,里面是对书法的感悟,对人生的感悟。”何来胜深谙“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的道理,自小习书,青灯古卷,面壁向学,涵泳墨海,渐入佳境,如此叩开书法艺术殿堂的门扉。

在这个过程中,何来胜谨记大师们“法古人之妙理,悟自家之山石”的教诲,始终坚持把临摹碑帖作为基础。

何其幸也!何来胜大概属于浙江书坛在他这个年龄段,凭借他集汉隶、清人隶书于一炉,墨色浓淡枯湿变化多端,具有汉魏书法气象,奇纵合于庄正、野逸偕于晓畅的作品,参赛国展并入展获奖最多的一位书家。

这突破点,又在哪儿?

“也许,性格使然。”何来胜觉得隶书内在的质朴,有味道又很能打动人——就一幅好作品而言,不是看纸张的尺寸大小,而是看气象格局的大小。即使细笔点划也能骨力洞达,即使小字小幅也能气象峥嵘。

就像,何来胜喜欢汉碑,书意很正,质朴文雅,淳厚雄强。

就像,何来胜不喜欢那种,很俊俏,又秀丽,而太纠缠于细节。

其实,书法其实就两字,这里面包括的文化内涵很丰富。“在当代崇尚自由,崇尚情趣的大环境下,表现手段更加灵活,表现空间更为广阔的行草书,更能适合于大多书者与观者。”如今何来胜在原有汉碑笔意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篆书和北碑的解体和用笔,把它们相互融合打通,是一种新的尝试。

“这些变化只有自己才看得到:也许太微不足道,也许离成功很远,也许离成功更近,现在都无从知晓。”何来胜坚信有破才有立,艺术就是在不断破与立的交错中求得发展,而勇气对一位艺术家真的很重要。

空谷幽兰深谷难任性(何来胜雄强灵动)(11)

身为全国书法展评委,眼下的何来胜会用一种更为开放的心态看待展览,发现更多的可能性,使自己的眼光跳出原有的框架,从新的角度去体会,去诠释对书法的新认知。

就好比,兰亭作为书法的符号,它的存在即是一种气场,一种感召,一种旗帜。或许,有时兰亭也代表着某种书法的保守形象及正统观念,然而没关系,兰亭的品牌无可动摇,兰亭的威望仍然高涨。

绍兴,人杰地灵,文化悠久,自从王羲之写出《兰亭序》以后,这里更成为翰墨圣地,书家渊薮,这对从小生长在绍兴的何来胜而言,或多或少对兰亭都怀有特殊的感恩之情。

假如,教学之余有大块儿的时间进行创作,那应该是何来胜最满足的事情了——山阴道上行,何来胜就是,一种修行,一种享受,用毕生去完成一件件好作品。

空谷幽兰深谷难任性(何来胜雄强灵动)(12)

何来胜

浙江绍兴人,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隶书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余杭区书法家协会主席。

作品曾获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创作奖”,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二等奖”,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提名奖”,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三等奖,全国首届正书大展“全国奖”,第三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42人展,并获“兰亭七子”称号。

入展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特邀),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首届全国“三名工程”书法展,翰墨传承—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邀请展,2008《中国书法》“当代中青年60人”学术提名展,2012《中国书法》中青年实力书家60人提名展。隶书作品《击壤歌》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空谷幽兰深谷难任性(何来胜雄强灵动)(13)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