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身边的兵团故事(兵团故事戈壁母亲)
寻访身边的兵团故事(兵团故事戈壁母亲)从湖南出发,一路颠簸不堪,走到陕西,再在甘肃经河西走廊进入新疆地区。这一路由江南的温润繁华变成荒凉冷清。一路上有的人因水土不服。到达新疆之后,从乌鲁木齐(当时还称之为“迪化”,1954年改名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的牧场。)开始,陆续有人下车,有的人去了首府城市,有的人去了乡村;有的人去了北疆,有的人去了南疆;有的人去的地方水草丰美(当然这种地方凤毛麟角,可能被分到伊犁的女兵就相对比较幸运了),而有的人去的地方荒凉贫瘠、蚊虫肆虐、黄沙满天。甚至,有的人不知道她们去的地方在新疆的什么位置,直到到了那个地方,看完地图才知道,此时,距离湖南老家已经至少2000公里以上,甚至有的可能在4000公里。这些负责征召工作的人员到达湖南后,通过报纸等方式对兵团招收女兵进行了大量宣传。对于当时“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女青年来说,看到招兵的消息后,兴奋不已,热情报名参加。但在当时很多人的父母眼里,新疆是边远之地,苦寒
#头条创作挑战赛#
写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谈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你会想到什么?很多人就会想到屯城戍边的故事、“三代”(代耕、代牧、代管)故事,想到沙海老兵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进军和田的故事,想起“七一勋章”获得者——魏德友"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的感人故事。
今天我想讲讲兵团的这样一群人,他们随着岁月流逝,渐渐地只留存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人们慢慢地遗忘了。但她们值得也需要被历史,尤其是兵团的历史予以记述,我想这也是兵团精神的一个重要来源。他们就是来兵团的最初一批女兵和其他一些女性群体,她们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亘古荒原,献给了伟大的屯垦戍边事业,我们称她们为“戈壁母亲”。
今天,我所讲的湖南女兵的故事,只是进入兵团的女兵的一个缩影。如果有机会,你可以去看看位于新疆石河子市的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那里有更多关于她们的故事,也可以瞬时将你带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1949年底,新疆和平解放。毛泽东主席一声令下,二十万驻疆官兵(十万为王震将军和平解放新疆时带来的,另十万是陶峙岳将军和平起义时编并的)集体就地转业,脱下军装,铸剑为犁,开启了屯垦戍边的历史伟业。这个时候产生了一个新问题,就是这些官兵的婚姻大事。在这些官兵的心里,解放战争已经基本结束,自己年龄也大了,也该解决一下自己的婚姻问题了。但是,我们都知道自古至今,女兵一直就比较少。在这十万驻疆部队里面,女兵数量就更少了。
王震将军一开始也想到了这个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官兵的婚姻问题,他们才可以安心搞生产建设。但是,这个当务之急,并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当时,官兵进疆后是不太可能和新疆当地的各族妇女通婚的,有也是极为罕见。所以,就地解决是不太可能的。那怎么办呢?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从外面征召女兵。很快,轰轰烈烈的女兵征召工作就拉开了序幕......
当时,王震将军很重视这件事情,专门安排有关人员,组成征召女兵部门,开始从口里(新疆这边把内地称之为“口里”),征召女兵。首先前往的是湖南。或许是因为湖南妹子豪爽火辣、能吃苦,或许是因为湖南是王震将军的故乡。
这些负责征召工作的人员到达湖南后,通过报纸等方式对兵团招收女兵进行了大量宣传。对于当时“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女青年来说,看到招兵的消息后,兴奋不已,热情报名参加。但在当时很多人的父母眼里,新疆是边远之地,苦寒之地,傻子才会去,所以万万是不会让孩子去这种地方的。然而,在这些女青年心中,这是要去建设边疆,保卫边疆,要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样的工作怎能不伟大。就这样,她们坐上了开往新疆的汽车。
从湖南出发,一路颠簸不堪,走到陕西,再在甘肃经河西走廊进入新疆地区。这一路由江南的温润繁华变成荒凉冷清。一路上有的人因水土不服。到达新疆之后,从乌鲁木齐(当时还称之为“迪化”,1954年改名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的牧场。)开始,陆续有人下车,有的人去了首府城市,有的人去了乡村;有的人去了北疆,有的人去了南疆;有的人去的地方水草丰美(当然这种地方凤毛麟角,可能被分到伊犁的女兵就相对比较幸运了),而有的人去的地方荒凉贫瘠、蚊虫肆虐、黄沙满天。甚至,有的人不知道她们去的地方在新疆的什么位置,直到到了那个地方,看完地图才知道,此时,距离湖南老家已经至少2000公里以上,甚至有的可能在4000公里。
到达兵团各个地方后,女兵们相继被分到了兵团下属单位各文工团、政治处、工程处、宣传科、印刷厂、保育所、子弟学校等地方。住的是当时兵团最常见的地窝子,而且,有的好一点的还要被当做即将结婚的新人的公共婚房。吃的是苞谷面等杂粮,喝的是盐碱水。因此,当时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都极度恶劣。
当时兵团的任务就是搞生产建设,必须全员参与劳动,女兵也不例外,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并且这种劳动强度并不低。几乎整天用砍土镘(类似于锄头的农具)挖地。每个女兵都会经历手上裂开口子、流血,结痂,痂上又流血。每天早上早早地起床,简单洗漱之后,吃完早饭,然后带上食物,就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一直干到晚上十点多才结束。此外,回去后还要搞政治学习,思想教育。搞完这些也就很晚了。所以她们总感到很疲惫。要是冬天开荒更加要命,一是寒气逼人,北方人受不了,南方姑娘当然更受不了;二是地被冻得很硬,坎土曼挖下去了,反弹回来震得胸口阵阵痛;三是脸和手极易冻伤。
当我们看到现在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绝大多数地方,好像都分布在新疆最好的地方,其实并非如此。那是军垦战士将盐碱地、戈壁滩通过兴修水利、挖渠引水、植树固沙,慢慢将这些地方变成了万亩良田、生态绿洲。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吃水不忘挖井人。可以说,今天的新疆美丽富饶的基础,就是那时军垦战士用青春、生命换来的,今天生活在新疆的人们,永远都不应该忘记这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接下来,除了生产,便是日常生活。我想提的就是最开始官兵的婚姻问题。在当时的兵团,这样的情况,也并不少见。基本需要结婚的男性,因长期参加战争,都错过了婚配的最佳年龄。所以,极度地需要组织的“帮助”,完成他们人生中最渴望的大事。这些男官兵们久经沙场所熏陶出的革命英雄主义、大男子主义,以及受当时客观环境影响造成的文化修养低、年龄偏大等问题,与进疆女兵文化修养高、年龄偏小等有着巨大的差异。尽管如此,仍然在兵团流传着很多爱情佳话。
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她们的伟大。这些女兵们,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奉献了自己的子女,换来了今天兵团举世瞩目的成就。她们所铸就的丰功伟绩,必将载入史册永垂不朽。
今天的兵团,生机勃勃,魅力无限。正在完整、准确践行“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的功能与作用。我想,这也许是对已经逝去的“戈壁母亲”们最好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