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博士逆袭之路(同济博士生三年14篇论文)
同济博士逆袭之路(同济博士生三年14篇论文)但一般的博士,在学期间发表1-2篇WR或者EST都是能够举杯庆祝的程度,就算跟着团队一起,短短时间内发表这么多环境领域的顶级期刊,也是十分恐怖的速度了。按他所说,他在科研组待的时间已经长达4年,那同济大学的水平大部分人也知道,在国内环境学方面,也是一流梯队了。所以跟着大牛团队一起,出科研成果似乎会更顺利一点。并不是墙哥看轻博士研究生的身份,主要是这些年接触过很多教授学者,他们发刊都是想破脑袋挠秃头,这样一位年轻后生能有如此斐然的战绩,确实出乎人的意料。要知道,他的这些成绩,在全国范围内环境专业的博士里都可以说是一流水平,甚至在一些学校都有直接博士毕业的资本了。可这样的一位能人,在2018年居然没有被同济大学录取。徐龙乾本人说,自己在申请同济大学被拒绝后,在导师的帮助下去实验室当了一年的科研助理,隔了一年才上了同济大学。
前段时间,同济大学的徐龙乾火了,原因是因为他在短短3年内发表了14篇一作论文。
先不说别的,就光说这个数量,已经让很多博士、教授目瞪口呆 更何况他发表论文里的有4篇WR,以及1篇EST。
WR暂且不谈,一篇EST就足够让人膜拜了,因为EST对创新性的要求较高,里面很少能看到水文,是高质量期刊的代表之一。
能发表EST的大能,身份肯定不一般吧?可墙哥去知乎一搜,发现徐龙乾竟然只是同济大学环境学院的19级博士研究生。
并不是墙哥看轻博士研究生的身份,主要是这些年接触过很多教授学者,他们发刊都是想破脑袋挠秃头,这样一位年轻后生能有如此斐然的战绩,确实出乎人的意料。
要知道,他的这些成绩,在全国范围内环境专业的博士里都可以说是一流水平,甚至在一些学校都有直接博士毕业的资本了。可这样的一位能人,在2018年居然没有被同济大学录取。
徐龙乾本人说,自己在申请同济大学被拒绝后,在导师的帮助下去实验室当了一年的科研助理,隔了一年才上了同济大学。
按他所说,他在科研组待的时间已经长达4年,那同济大学的水平大部分人也知道,在国内环境学方面,也是一流梯队了。所以跟着大牛团队一起,出科研成果似乎会更顺利一点。
但一般的博士,在学期间发表1-2篇WR或者EST都是能够举杯庆祝的程度,就算跟着团队一起,短短时间内发表这么多环境领域的顶级期刊,也是十分恐怖的速度了。
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是有什么特殊的发文技巧吗?
学术圈深水,情况各自知从徐龙乾本人的回应里也可以看出,他说自己前期发表的成果是有点水,到后来才开始发布更高水准的成果,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慢慢积累,逐步成长。
但是在一些工学博士看来,应对这样的成绩保持中立的态度,不追捧,也不批判。因为徐龙乾本人所在的学校就有环境学科的大牛团队,自身平台就不低。
其次,徐龙乾所说的电化学实验可以同时进行好几个也是事实,产出速度就很高。特别是电化学实验周期短,反应器小,比传统环工更容易发文章。
再加上环境的领域太大,WR、EST虽说是顶级期刊,但内容分不同赛道,难易程度也是天壤之别,不能光看顶刊的名字来就此判断水平。
所以关于如何看待博士研究生3、4年发表14篇一作论文的问题,还不能断下结论,各人自有各人言。
墙哥只能说,论文就是科研工作者的成果证明,虽然理工科发刊难度比文科低,但徐龙乾的论文数和发文期刊水平,足以能证明他是一位科研能人。更何况他在学校的成绩也不低,个人能力至少是有水平的。
肯定会有很多教授对他的成果又羡慕又无奈,因为自己可能花费两年时间才只能发一篇WR,而EST根本连门缝都挤不进去。
但墙哥想说,很多学者的做学术的初心都在于热爱,只不过迫于如今的竞争形式才不得不去疯狂发刊,有谁不想安安稳稳做自己的研究呢。
同是博士,有的人能发几篇SCI,有的人连一篇核心都发不了,这是因为论文的发表不仅和自己的实力有关,还和导师平台、研究方向、运气有关联。
因此对于徐龙乾这样的发刊成果,各位老师们也不必怀疑自己,专业、研究方向的选择不同,呈现的结果势必会有不同。
希望徐龙乾作为一个后起之秀,希望能在学术界走得更远,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