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的古诗三年级(课本里的古诗词)
乞巧的古诗三年级(课本里的古诗词)现代人过情人节,通常是情侣或夫妻去约会,去逛街。各大商场都打折,各个饭馆都爆满,大家要出去玩儿,享受爱情的甜蜜。在中国古代社会,大家都非常保守,生活态度比较严肃,很少有约会、游玩的机会。只有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大家才能获得一些自由。我们现在经常说七夕是情人节,其实在中国古代,更像情人节的还有两个节日,也许它们比七夕更接近于现代意义的情人节。一个是元宵节,一个是上巳节。林杰是一位唐代诗人,福建人。他是一个神童,六岁就能即兴赋诗。别人当场命题,他马上就能写好。他还擅长书法和围棋,堪称多才多艺。很可惜,他十七岁就去世了,还没有来得及施展才华就英年早逝。古代有很多神童,或者去世很早,或者像王安石《伤仲永》中所写的神童,最后“泯然众人矣”,跟一般人一样了,让人唏嘘感叹。每个人都是一棵茁壮成长的小苗,虽然每个人的智慧千差万别,但是只要顺着规律成长,人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能力,古往今来都有这样的规律,即“小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林杰是一位唐代诗人,福建人。他是一个神童,六岁就能即兴赋诗。别人当场命题,他马上就能写好。他还擅长书法和围棋,堪称多才多艺。很可惜,他十七岁就去世了,还没有来得及施展才华就英年早逝。
古代有很多神童,或者去世很早,或者像王安石《伤仲永》中所写的神童,最后“泯然众人矣”,跟一般人一样了,让人唏嘘感叹。每个人都是一棵茁壮成长的小苗,虽然每个人的智慧千差万别,但是只要顺着规律成长,人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能力,古往今来都有这样的规律,即“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了未必出色。
我们来看这首与七夕有关的诗。诗歌本身并没有写得多么美妙,它的主要价值在于写出了古人过七夕的真实场景。在这首诗里,我们看不到男女爱情。它写得很平淡,就是一幅民俗生活的画卷,其实这才是七夕节的本来面目。
我们现在经常说七夕是情人节,其实在中国古代,更像情人节的还有两个节日,也许它们比七夕更接近于现代意义的情人节。一个是元宵节,一个是上巳节。
现代人过情人节,通常是情侣或夫妻去约会,去逛街。各大商场都打折,各个饭馆都爆满,大家要出去玩儿,享受爱情的甜蜜。在中国古代社会,大家都非常保守,生活态度比较严肃,很少有约会、游玩的机会。只有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大家才能获得一些自由。
比如元宵节的晚上,有灯会。我们现在还常说“闹元宵”,说明元宵节自古以来就是个热闹的节日。古代城市都有护城河,有城门。一般到了晚上,城门就得关起来。但元宵节晚上,城门就不关了,大家爱去哪儿玩就去哪儿玩。这个时候,很多彼此相爱的人终于见面了,可以一起出去观灯、踏春、聊天、游戏。
上巳节也有类似的风俗。古时候,女子都不太出门。到了上巳节,也就是农历三月初三,她们会出来在水边游玩,举行一些祈福消灾的仪式,也就是驱除一些不好的东西。每到这一天,她们也会遇见相爱的人,也可以约会。
很多古诗词描写了元宵节和上巳节。比如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写元宵节,说“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是一段回忆:去年元宵节那天,我在街头观灯的时候与爱人约会,非常甜蜜。欧阳修接着写,“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意思是,到了今年的元宵节,月还是那样的月,灯还是那样的灯,但去年的那个人已经不见了,于是泪水打湿了我的衣袖。大家看这种约会逛街的感觉,是不是更像今天的情人节呢?
七夕是情人节吗?古人如何过七夕?
七夕在古代又称乞巧节。这个节日很古老,汉代的时候就已经有这样的风俗了。有本书叫《西京杂记》,是晋代人写的,记载了很多汉代风俗。什么风俗呢?汉代宫女经常在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在这个楼上干吗?举办一种仪式,即穿针比赛。穿针有什么样的寓意呢?意味着相怜、相爱。针线一相连,情感就被牵动起来,你牵着我、我牵着你,就好比针牵着线、线挂着针。所以,穿针活动包含着对爱情、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当时这些宫女在七夕节穿针斗巧,看谁穿针多、穿针快。
古代女子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织布。有个词叫“男耕女织”,这是中国农业社会的一个传统,男人出门种田,女人在家织布、做衣服。穿针引线是她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心灵手巧的一种表现。古代女子在七夕节进行穿针活动,其实就是想表示:上天啊,请你赐给我更多的“巧”吧,让我的手更灵巧一点,心思更细腻一点,让我的家庭更和美一点!
除此之外,古人在七夕节还可能表达别的愿望。晋代有本书叫《风土记》,里面也记载了七夕节的一些风俗。这天晚上,大家把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然后露天摆上酒席,上面有各种水果、酒肉。大家对着牵牛星和织女星的方向洒香粉,因为两颗星今晚要相会。还有很多人晚上不睡觉,要守夜。为什么守夜呢?因为心里怀着愿望。有人说,如果看到天上的银河出现白色的气和五颜六色的光,就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如果能见到这样的景象,人们会赶紧磕头拜倒在地,祈福祈寿,求富求贵。但是只能求一个愿望,不能太贪心。
直到今天,全国各地的七夕节还保留了一些祈福风俗。例如在七夕当天会吃一些特定的食物,都带着“巧”字,比如巧果、巧酥之类,表示我想祈求更多的“巧”,想获得更多的幸福。归根结底,“乞巧”的意思就是希望愿望能够实现。有人希望爱情甜蜜,有人祈祷生活美满,有人渴望心灵手巧,有人梦想升官发财,都会在七夕这天表达出来。
懂得了七夕节的性质和风俗,我们回头再来看林杰的《乞巧》,就完全能够理解了。这首诗写得很简单,语言上没有什么难度。
第一句写“七夕今宵看碧霄”。“宵”和“霄”同音,形成一种节奏感。他说在今天七夕这个晚上啊,我们一起抬头看夜空。为什么要看夜空呢?因为今天是“牵牛织女渡河桥”的日子,即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良辰吉日。神仙在聚会,人间在干什么呢?第三句写“家家乞巧望秋月”。在月亮之下,人们摆上各种各样的食品物品,举办各种各样的仪式,去祈求心灵手巧,祈求幸福生活。其中一个活动,诗人用最后一句把它单独拈出来了,即“穿尽红丝几万条”。“穿尽红丝”就是穿针游戏;“几万条”,形成一幅非常壮观的画面:满城的人都在举办同一个仪式,真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啊!
《乞巧》这首诗的内容很简单,“乞巧”的风俗却意义非凡。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节日风俗。一到春节,大家都要放鞭炮;一到元宵,就要一起观灯;一到端午,都要赛龙舟、吃粽子;一到七夕节,都要一起穿针引线;一到中秋,就要赏月、吃月饼。整个中华民族,在一些特定时节举办共同的活动,仿佛在提醒大家:我们是同一个民族,同一个国家,所以才会一起过一些同样的节日!传统节日风俗培养了大家的文化认同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这一点很重要。
每个人的生活千差万别,需要各自独立、自由的空间。但是也不能太散,太散的话,彼此之间会觉得你跟我不同,我跟你也不同,我们之间就没什么关系。在现代社会,我们很容易形成这样一种感受:我跟对门邻居没什么联系,见面都不认识,关系变得很冷漠。但是在古代社会不一样。你想想,每到端午的时候,整个村子的人都去赛龙舟了,你本来跟他不熟,但聚在一起划船,大家立刻就熟悉起来了。每到七夕的时候,大家一起赏月、吃东西,举办穿针引线的比赛,很快大家也熟悉了。
最近几年,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节日,可能也是考虑到了节日对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性。现代社会太容易让大家变得彼此冷漠,会忘了自己原来跟周围很多陌生人之间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都有一些共同的传统。只有当我们进入到共同的传统中,大家一起去做同一件事情,才能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原来我们生活在有如此悠久的历史、有如此独特文化传统的国家。这是最根本的“爱国主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代每一年在许多节日里都会举办“奥运会”,因为节日精神跟奥运精神有着相似之处。奥运会之所以要举办,根本目的是为了消除人类之间的民族隔阂、文化隔膜,让大家都遵照同样的规矩、遵循同样的程序,同场竞技,公平竞争。比赛结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展现人类的文明意识和团结精神。
同样的道理,传统节日里的很多游戏、比赛,比如穿针、赛龙舟之类,也都能够起到团结人心的作用。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那么古代佳节的主题可以说是“同一个家族,同一个梦想”,“同一个民族,同一个梦想”“同一个中国,同一个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