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吐谷浑灭亡过程(唐灭吐谷浑始末)

吐谷浑灭亡过程(唐灭吐谷浑始末)随着南燕的灭亡,慕容氏在中原的势力彻底消失,可是在西北地区却还存在着一支慕容家族建立的政权,名叫吐谷浑。慕容氏建立的燕国前后有四个政权: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节选于王之涣的《从军行》(其七)在《天龙八部》里面慕容复始终的信念就是光复灭亡数百年的大燕国。

提起吐谷浑,总有一种在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熟悉的是唐诗里边好像提到过这个名,陌生的是怎么总感觉对这个地方不太了解。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节选于王之涣的《从军行》(其七)

在《天龙八部》里面慕容复始终的信念就是光复灭亡数百年的大燕国。

慕容氏建立的燕国前后有四个政权:前燕、后燕、南燕,北燕。

随着南燕的灭亡,慕容氏在中原的势力彻底消失,可是在西北地区却还存在着一支慕容家族建立的政权,名叫吐谷浑。

其实吐谷浑建立者与燕国政权建立者慕容氏同为鲜卑族。

吐谷浑灭亡过程(唐灭吐谷浑始末)(1)

古代东北地区的三个族系:西部的东胡、鲜卑、室韦、契丹、蒙古;中部的濊貊(huì mò)、橐离(tuó lí)、扶余、豆莫娄;东部的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

鲜卑出自东胡。

汉代匈奴击溃东胡,东胡的一支鲜卑远遁辽东塞外。匈奴衰落了,鲜卑又占据了匈奴故地。

鲜卑有个部落宇文氏,祖先是南匈奴单于的下属,后来到辽东加入鲜卑部落联盟。

宇文氏是从脱离“匈奴”加入鲜卑的。

三国时期,鲜卑最大的四个部落就是拓跋部、宇文部、段部、慕容部。最西边的拓跋部在阴山以北,最东边的慕容部在辽西。宇文部和段部在慕容部西边,宇文部仿北、段部偏南。

吐谷浑起源

这件事要从一对哥俩说起,还要追溯到曹魏时期。在司马懿平定辽东一役时,鲜卑曾帮助曹魏讨伐了公孙渊,立下战功,被朝廷拜为率义王,并“始建国于棘城之北”即今天的辽宁西北地区。鲜卑首领莫护跋很喜欢步摇冠,于是就根据“步摇”的谐音,给家族起了姓氏——慕容。因此改名为慕容焉,慕容鲜卑正式诞生。

后来慕容焉之孙慕容涉归成为慕容鲜卑酋长,他其中的两个儿子比较突出,分别是庶长子慕容吐谷浑和嫡次子慕容廆,这两个儿子都受到了慕容涉归的重视,分别给他们不同数量的族民,让他们统领,哥俩原本感情十分要好,但因为慕容廆被人教唆,逐渐疏远了哥哥,再加上二人的族民在放牧中马匹经常发生互咬事件,慕容廆非常愤怒,甚至专门派人找到慕容吐谷浑,说:先父把我们分开,你放马为什么不走开,而让它们互相斗伤?

慕容吐谷浑认为,马本身就是牲口,发生争斗那不是很正常吗?于是说要离慕容廆一万里的话,带着1700户族人和马群不停向西走,等慕容廆后悔之后再派自己的伯父和长史去追哥哥时,慕容吐谷浑没有生弟弟的气,反倒认为这是天意,并表示支持弟弟继承可汗之位,慕容廆建立了前燕。

吐谷浑灭亡过程(唐灭吐谷浑始末)(2)

迁徙路线

慕容吐谷浑有60多个儿子,吐谷浑死后,他的孙子慕容叶延以祖父慕容吐谷浑的名字吐谷浑为国名和族名,设置了百官,真正的吐谷浑才开始建立政权。慕容叶延舍弃慕容的姓,开始以吐谷浑为姓,这就是吐谷浑的来历。

但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吐谷浑算是正式在青海一带站住脚跟。这支鲜卑人不仅在这里扎根生长,而且称雄西北,巅峰时期控制了数千里的土地,东至洮河,龙固;西达白兰,北自黄河,南抵大积石山,在羌人和氐人的地盘上成为了一大强部。

在北周和隋朝崛起之后,吐谷浑再次站队正确,依附周隋,可汗世伏还娶了隋朝的光化公主,成为隋文帝的女婿。世伏死后,其弟伏允成为了可汗,继续以光化公主为妻,仍做大隋女婿。

截止唐太宗贞观八年,吐谷浑已经产生了20位王,13代绵延了300多年。

609年,隋炀帝是一声令下,隋朝铁骑纵横千里,把伏允可汗赶得是鸡飞狗跳不说,还把吐谷浑的地盘纳入了大隋的版图,随后设置了河源、西海、鄯善,且末四郡,正式接管了吐谷浑全境。

实事求是说,这个吐谷浑他军力不算强,中原王朝,突厥都曾经把他打得大败,可他却依然很嚣张,谁也拿他没办法。

表面上隋炀帝武功赫赫,算是灭了吐谷浑,他在张掖大会西域诸国,风光无限,又在吐谷浑故地设立了四郡,实际上隋炀帝一退兵,情况就不同了,大隋实际控制的只有河源一郡,隋炀帝派去管理的伏顺(伏允之子,在隋为质)还没有到西平就前进不了了,其实隋炀帝不过是中了吐谷浑的套路。

吐谷浑对付中原王朝,他有着成熟的套路,没事的时候他去掠夺,你派兵来了,他就退到国境东部的山地依险而守。打不过你,他就把沿途的草都烧掉,大踏步后退到伏俟城。你还来追,他就退到人迹罕至的地方去。你退走了,他又出来骚扰你,就靠着这个套路,吐谷浑成了中原王朝最难缠的对手之一。

吐谷浑灭亡过程(唐灭吐谷浑始末)(3)

隋末唐初,吐谷浑复国了。

频繁侵扰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吐谷浑伏允可汗趁着大隋无瑕西顾,趁机渐复故地,占据了青海和甘肃等地。

李渊做了皇帝之后,曾经派遣使者前往吐谷浑,要求伏允可汗帮他教训盘踞在凉州的李轨,伏允可汗二话不说领着精兵就把李轨狠狠给捅了一刀。

吐谷浑灭亡过程(唐灭吐谷浑始末)(4)

有趣儿是李世民做皇帝之后,伏允可汗对李唐的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

想要我们去进贡?没门儿。

想要搞邦交关系,没门儿。

按理说,伏允可汗愿意投靠李渊,说明他对李唐政权没什么反感,可他又不愿意买李世民的账,连面子工程他也不愿意照顾,说明这是对人不对事。不仅如此,伏允可汗还多次骚扰唐朝的边境,行为是猖狂至极。

李世民很无奈,大唐当时确实穷得叮当响,像这种不听话的小弟能不教训就不教训,能晚点教训就晚点教训。

为了强行挽回尊严,李世民还是给伏允可汗写了封信,希望他可以来长安会面,双方坐下来好好聊聊。

伏允可汗答应得非常爽快,这让李世民有些受宠若惊,事实证明,伏允可汗就是一个满嘴跑火车的人物,在他眼里,什么承诺,信义之类的那根本不算数。

他确实从老巢出发了,可前往长安开会的是一位不知名的下属。他本人则带着军队顺道劫掠了鄯州(西宁市),然后大摇大摆地回家去了。

李世民懵了,完全看不懂伏允可汗的套路,打又打不得,骂也不能骂。李世民只好是下诏谴责,说伏允可汗希望你能来长安道个歉,这事就算过去了。

谁料想,这伏允可汗居然称病推辞了,还厚颜无耻地为儿子向李唐皇室求婚。

这事实上李唐已经过了创业期,虽然日子过得有点紧巴巴的,可把公主远嫁到西域换取和平已经不是他们的第一选择了。

不过,李世民还是决定为伏允可汗破个例,毕竟用一个宗室的公主就能让吐谷浑臣服,这笔买卖倒还划算。

李世民说:那就是让你的儿子来迎亲吧。有趣的是,这伏允可汗再一次放了李世民的鸽子。

啥意思?难道要李世民把公主送到吐谷浑去?

李世民怒了,他派遣使臣前往吐谷浑宣旨,严厉谴责伏允可汗背信弃义的行为,并且威胁说:吐谷浑这次不来,以后就别再想和大唐和亲了。

据史料记载,伏可汗对李世民如此敌意,除了他脑子不太灵光之外,还是受到了国内主战派大臣天柱王的挑唆,被李世民教训之后,伏允可汗那是一不做二不休,派人抢了兰州和廓州(原平市),随后又扣押了大唐使者赵德楷。

李世民前后调解了十多次,这才让赵德楷返回长安。伏允可汗和李世民就这样纠结了将近十年的时间。

很快,伏允发现自己亏大发了,大唐确实是还没有精力来打他,但是,大唐也不是没有办法办他,大唐一出手就打到了吐谷浑的七寸,吐谷浑之所以这么嚣张,不仅仅是因为他那地方难走,更是因为得到了羌人兄弟的支持。

吐谷浑原本就是从辽东迁徙过来的,经过几百年的融合,他们和羌人兄弟建立了极为密切的联系,所以说讲义气的羌人兄弟常常是吐谷浑最后的底牌。

就像北周的时候,吐谷浑的可汗吐延被刺,他连被插在身上的剑都没拔出来,就对儿子说:不要管我了,快去白兰,那里又远又险,人又容易治理。

吐谷浑灭亡过程(唐灭吐谷浑始末)(5)

隋炀帝那时候伏允被打得不行了,也是逃到了党项,暂避风头。现在好了,这个底牌被大唐给挖走了。

贞观三年,党项归唐。

贞观六年,白兰羌“内属”,妥,文斗差不多了,马上武斗。

西征吐谷浑

唐太宗时期,大唐往往能以极低的成本,极高的效率,干净利落地击败对手。

贞观八年六月,李世民突然下旨,封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为西海道行军总管,左骁卫将军樊兴为赤水道行军总管,统帅边境地区以及契必,党项两族的兵力进攻吐谷浑。

早不打晚不打,为何偏偏选择在贞观八年六月开打?据史料记载,在此之前,鄯州刺史李玄运给李世民报告了一个重要的消息,吐谷浑人在青海湖养了一批宝马,如果唐军奇袭成功,就可以获得这些马。宝马的名字叫青海骢,地球人都知道,李世民是爱马之人,不过打仗也不是儿戏,如果发动战争是为了获得吐谷浑的宝马,甚至是为了自己的私欲,恐怕朝臣会把李世民喷到抬不起头来。

因此,李世民就算是奔着宝马去的,那也不可能和属下明说,身为领军主帅段志玄他明白老板的意思吗?

贞观八年七月初二,段志玄和吐谷浑的军队爆发了军事冲突,大唐大获全胜。唐军一直追击了吐谷浑军队数百里地,最终驻军在青海湖的附近。

当时,段志玄下令,在离青海湖30里的地方安营扎寨,不再继续前进。至于想干什么,段志玄也没明说,但有趣的是吐谷浑方面似乎察觉了什么,迅速派人将青海湖周边的战马全部驱逐到青海湖的西边。

段志玄没有任何部署,反倒是军中的副将,也就是后来因为

“唐三代而亡,女主武氏代之”

的谶言被李世民处死的李君羡,发现了其中的猫腻。

当时,李君羡自己带兵来到青海湖之南的悬水镇,与吐谷浑大战了一场,可绕着湖跑了一圈,李君羡似乎并没有看到战马,最终,只牵回来两万余头牛马交差。

但是,大唐的目的并未达到,吐谷浑也没有受到什么重创。果然段志玄凯旋而回时,人都还没回到鄯州,吐谷浑又开始进犯凉州了。

吐谷浑灭亡过程(唐灭吐谷浑始末)(6)

唐太宗生气了,罢了段志玄的官,但是,不久又给他复官了。确实一味责怪人家段志玄,那也不太合适,毕竟吐谷浑这个套路也不好对付。你不追,人家跑了。你追,孤军深入,也很危险。

隋炀帝进攻吐谷浑的时候,在追击作战中就有多位大将被杀,这个仗是真不好打。

看来此战只有一个真正能把兵法融会贯通,既能不失时机地追击,又能先胜而后求战的大师——李靖,就你了。

无论是平定“胜兵四十万”的萧铣,还是攻灭曾经的东北亚霸主东突厥,李靖都以极小的代价,极高的效率,干净利落地取胜。

而面对让中原王朝头疼数百年的吐谷浑,李靖只用兵四万多,其原计划十万,但是有两路未参战,费时半年即迅速平定。

当时李靖已经63岁了,刚刚致仕,准备享受退休时光,现在国家要用我,靖虽年老,固堪一行。那再来这最后一战吧。

贞观八年12月初三,李世民再次下诏,封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兵部尚书侯君集为积石道行军总管;李道宗为鄯州道行军总管;凉州都督李大亮为且末道行军总管;岷州都督李道彦为赤水道行军总管;利州刺史高甑生为盐泽道行军总管并突厥契必之众。其中,突厥军队由突厥酋长、左领军将军执失思力率领;契必部众由契必酋长、左领军将军契必何力率领,大举进攻吐谷浑。

三千里追击

635年四月,大唐出征吐谷浑,李靖挂帅,李道宗,侯君集为副,这是一个非常非常豪华的主帅阵容。

在真实历史上,初唐最强的第一名将当属才兼文武,出将入相的卫国公李靖。

李靖是妥妥的大神级的存在,与孙武以及白起、韩信、卫青,霍去病等名将齐名,位列武庙十哲。

李靖领兵之时,军功之盛是冠绝当世,水战、陆战、内战、外战,战无不胜,一生从无败绩。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战果,跟李靖临机果,料敌明的军事韬略分不开。

他一生三场大战,打下半个中国,别人觉得很难打的仗,他就如同砍瓜切菜一样,三下五除二,直接摆平,基本上就是北大学霸韦神一样的存在,而且不动则已,动手即灭国。

先后灭三个国家,南平萧铣、北清突厥,西定慕容,成就了李世民“天可汗”的无上地位。

吐谷浑灭亡过程(唐灭吐谷浑始末)(7)

李靖

值得一提的是,其对突厥的决定性胜利,间接导致了阿拉伯帝国的瓦解与罗马帝国的灭亡,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而且李靖是出将入相,为国家宰执,功名富贵,一生荣宠。兵法著作等身,弟子后辈名将辈出,同时实现了立功、立德,立言,最后终寿考。这确实是身为一代古代名将再无遗憾的完美人生。

唐高祖李渊评价李靖说:

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

数年前他率军灭了东突厥,随后被封为尚书右仆射,后来又退休在家。李世民此次启用63岁的李靖,再加上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薛万均、薛万彻、契必何力等人,凭他们的实力,走到哪里都可以让敌国是寸草不生。

但这时李靖也在算计,吐谷浑的套路就是一打就跑,一跑就没影,你一分兵,他就围殴你,跟你打运动战,而且实在是太滑溜了,不好抓,而且在西部大漠作战,粮食,甲仗,被服等战略物资成了大军取胜的关键因素,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可以说,吐谷浑是主场作战,对地理位置的熟悉,粮草的储备那都比唐军更为保险。

唐军一动,伏允就开始执行他套路了,他将大军撤入嶂山“已行数千里”。

一开始,诸将的意见高度一致,迅速进击,侯君集更是建议趁“贼未走险”立即进攻。但是在得知吐谷浑“贼已走险”之后,诸将都主张先不追,兵法有云:

高陵勿追,背丘勿攻,归师勿遏,穷寇勿追。——《孙子兵法.军争篇》

以常规而言,此时追击犯了上面所有的忌讳,“客场作战”的唐军极易遭遇伏击。

李道宗反倒是坚持出战,侯君集反对。军神李靖认为:咱们可以抓住战机,化被动为主动。于是采纳了李道宗的意见,命令他率军急袭,同时分偏师战略迂回敌后,占据有利地形。

李道宗遂率军飞速奔袭。十天后抵达库山。伏允大惊失色,依托险阻进行抵抗。但万万没想到李道宗竟然率千余骑兵翻山越岭,竟然包抄到了敌军背后,两面夹击,伏允是大败而逃。

李靖“犯兵家大忌”而取胜,在于他能够活学活用兵法。

吐谷浑退入了嶂山,自以为取“不可胜”之势,以此获取主动权。对付这种套路,李靖是最有心得的,萧铣、颉利都曾经想用这个套路来防御李靖,结果,荆门之险、恶阳山之险,李靖无不轻松突破。

地利是死的,人是活的。对于大多数将领来说,敌人先占据地利,则我军必失地利。但是,对于能迅速掌握地势的人来说,山险之利,未必不能“后发先至”。

而李道宗正是擅长此道的高手,所以他坚决请战,绝非鲁莽。

李道宗有两项特长:迅速摸清地形,迅速钻空子。在初唐诸将中,他可能是最擅长侦察地形,最擅长利用地形钻空子的一位了。

所以,李道宗急袭而去,不但没被别人伏击,反而迅速抄了“主队”的后路!伏允可汗这回算是明白了,吹牛皮,耍无赖是没用的,硬碰硬那也实在不行。当着唐军的面,他是毫无招架之力。只能继续向西逃跑。

逃跑之前,他还玩了一个狠招,派人将草原上的野草全部烧光,以此来断绝唐朝骑兵马料,让他们知难而退。

千里大漠,如果没有粮草大军肯定是寸步难行,那李靖又该怎么办?

635年,大唐军神李靖率军西征吐谷浑,库山一战,伏允是大败而逃,可是草原上的野草也被伏允粮草烧了个精光,诸将认为草都粮草先行没了,怎么追?而且现在伏允到底逃到了哪里去了,我们都不知情,而敌人境内很多地方自古以来就罕有人至,不好追。

再有,这么长距离作战,依赖马力,现在马瘦粮少,很难追击了。所以,咱们不如暂且回鄯州,等秋高马肥,咱们再来打。

不过,之前谨慎的侯君集现在反倒“激进”起来了,追!之前段志玄击败敌人就回去,结果,人还没到家,敌人又出来嚣张了,这就是因为敌人的力量还很强大,众人还愿意为他效力,现在,敌人刚被打得鼠逃鸟散,君臣、父子都被打散了,如果不趁现在抓紧时间追击,等他们再整顿好了,又是一条好汉。

吐谷浑灭亡过程(唐灭吐谷浑始末)(8)

李靖这次采纳了侯君集的意见。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难道李靖忘了吗?

伏允没有忘记,所以,他烧草而去,试图以此剥夺唐军的追击权,重新获取主动。

李靖也没有忘啊,不过,李靖也还清楚地记得:当年,袭击东突厥时,李靖本人,就曾经在草枯水涸的漠南千里行军,奇袭铁山。

你烧了草,不代表我找不到草。

诚如侯君集所言:此时的敌人一片大乱,根本没有组织抵抗的能力。路上没有草,你那里总有草料吧?

李靖决心:分兵前进,找敌人要粮草。

唐军是兵分两路:李靖率薛万均,李大亮为北路军,由北路切断伏允可汗通往祁连山的道路,并迂回至伏俟城;侯君集、李道宗为南路军,由南路追截南逃的吐谷浑军队。

事实证明,唐军确实很快克服了困难。

635年贞观九年4月23日,李靖手下的将领薛孤儿在曼头山大胜吐谷浑的主力大军,还弄死了一大批吐谷浑部落首领,俘获了大批牲畜,为大军及时补充了食物。

4月28日,李靖等人在牛心堆和赤水源再一次击溃吐谷浑。

据史料记载:赤水源一战,打得非常辛苦,薛万均,薛万彻率领骑兵冲锋,被吐谷浑的大军包围,兄弟俩被枪刺中,深受重伤,跌下战马之后,徒步参战,随从的骑兵是伤亡过半。

左领军将军契必何力率领数百名骑兵前往救援,拼尽全力这才把薛万均,薛万彻给救出来。

与此同时,侯君集、李道宗率领南路军在杳无人烟的地区行军两千余里,途经无水无草的破罗真谷的时候,大军只能化冰雪为水,勉强充饥,条件非常艰苦。

但幸运的是,他们在五月追上了伏允可汗,两军激战,唐军连战连捷,伏允可汗不得不继续狂奔。

随后,李靖率各路军马,穿越积石山、且末一直抵达吐谷浑的西部边境。

接下来,战事进入到了最紧张的时刻。

会师大非川

五月,吐谷浑自赤海开始组织反击,真正的激战此时才开始。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随着战事的进行,吐谷浑部分力量已经从混乱中集结了起来,这也属于被动的“以空间换时间”。

其次,唐军在追击中,兵力尚比较分散。本来就分了南、北路军,北路军中的李大亮此时还没有会合,还没形成合力,很容易被敌人抓住战机,各个击破。

但更为严重的是此时战场已经接近高海拔区域,唐军出发的鄯州海拔2300米,大非川海拔3250米,唐军逼近大非川,虽说3200米的海拔还不会太严重,但唐军毕竟从事的是剧烈运动,出现不适是极为可能的。

然而此时的唐军根本不怕什么包围,什么以少胜多,以一当十那就是常态化的作战方式。

先锋部队在薛万均、薛万彻、契必何力的率领下奋力冲击,所向披靡,反败为胜。

吐谷浑灭亡过程(唐灭吐谷浑始末)(9)

与此同时,执失思力、李大亮也分别击败吐谷浑军,向前推进。

伏允无奈,只得开启最后一招:逃入大漠。

前方探马传来消息,伏允可汗已经逃到了突伦川附近,按照这个趋势下去,这小子估计会逃到于阗附近,也就是说唐朝的骑兵部队像撵狗一样将伏允可汗一直撵到如今的现在的国境线附近。

接下来怎么打?就此罢了还是继续追击?又到考验李靖智慧的时候了。

635年,大唐军神李靖率军西征吐谷浑,伏允可汗是兵败西逃,就在李靖准备“穷其西境”时,他们得到了情报,伏允正在突伦川准备逃入于阗,怎么办?追还是不追?

战前会议上契必何力是嚷嚷着要去斩尽杀绝,可刚在赤水吃过亏的薛万均兄弟却提出了反对意见。“老兄,我们之前因为轻敌冒进,这才被人家捅了两刀,且行且收敛啊”。

契必何力大叫道:吐谷浑人没有城郭,逐水草而居住的,如果不趁他们聚居在一起的时候袭击,等到他们四处游荡,怎么能捣毁他们的巢穴呢?

此时,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老帅李靖。李靖也在思考,此时,唐军如果不追,依然难以消除吐谷浑的威胁,当年隋炀帝攻吐谷浑,吐谷浑投降10万人,但是,当隋炀帝试图以伏顺接管余部,却走到西宁就回去了。

这是因为:分散于各地的吐谷浑及羌族支持者力量强大,地方偏远,一旦大军离开,根本不可能对他们进行有效管理。

所以,伏允的这最后一招,在历史上曾经屡试不爽。现在,轮到李靖来破掉这个套路了。

李靖的决策简单粗暴:打穿他。

此时,敌人有组织的抵抗力量已基本消灭。决定战与不战的,主要是唐军是否可能在“草料尽烧”的条件下正常组织进军。

李靖根据军队的能力特点,兵分两路:李靖、薛家兄弟、契必何力等人,顺着积石山水源进军,直攻且末,“穷其西境”,直接把吐谷浑打穿!

这一路,路途虽远,但依水源而行,基本上比较安全。

同时,又以侯君集等,率军横扫吐谷浑南部。

这一路,海拔高,路途艰险。但是侯君集似乎深谙此道,极其擅长挑战极限,后来攻打高昌,更是在艰险的情况下,完成了几乎不可能的完成的任务。

吐谷浑灭亡过程(唐灭吐谷浑始末)(10)

北路军的契必何力亲自从军中挑选了一千多个骁勇善战的骑兵,直逼突伦川。薛家兄弟也不是孬种,跟着一起上了!

此时,征战的大军已经是长途奔袭了数千里地,无论是体能还是精神状态都已经到达极限,将士们几乎是咬紧牙关才坚持下去。

即使如此,他们还是要面临沙漠缺水的现状,无奈之下,唐军只好拿战马开刀,茹毛饮血,但可喜的是伏允逃跑时居然带了数十万匹牛羊马匹,这些是他的全部家当,可以用来保全族人的性命,以求东山再起。

然而这些牲畜也成为伏允的累赘,以致于他的行军速度非常缓慢,始终甩不掉唐军。

据史料记载:李靖的大军在突伦川附近追上了伏允的主力部队,两军爆发了骑兵的主力交锋。

伏允的牙帐最终被唐军攻破,数千名吐谷浑士兵被诛杀,唐军获得了20多万头牲畜。

大军瞬时气势如虹,唐军是步步紧逼,伏允可汗已经陷入绝境之中 。

伏允可汗遭逢意外的打击,所以他不得不率领一千多骑兵,仓皇出逃,临走之时也没有带多少家当。

不到十天,伏允就被走投无路的部下杀死。伏允的儿子伏顺率全国归降唐军。伏顺被封可汗、西平郡王,吐谷浑成为大唐的属国。

南路的侯君集途经无人之境二千余里,一路急进,这些地方海拔高,夏日降霜,常年积雪,沿途无草。人吃冰,马吃雪,越过汉哭山,抵达海拔4000米的乌海,大败敌军。随后,又越过星宿海、柏海,一路连续击破分散之敌。最后,与李靖军会师于大非川。

李唐的将领们,用实践证明了先祖们的铁血意志,吐谷浑正式匍匐在李世民的脚下。

吐谷浑灭亡过程(唐灭吐谷浑始末)(11)

​苟延残喘

其实这时候的吐谷浑可以说已经被李唐给灭了。但是,这种情况下,李唐说吐谷浑建国已久,不忍它被灭,所以又扶持了伏允的儿子伏顺做了吐谷浑王,因为伏顺曾在唐朝为人质,一直向往中原王朝,主张和中原王朝交好。

不过伏顺不久就被杀了。

唐朝在慎重思量之后,就立他的儿子,当时吐谷浑的燕王诺曷钵为可汗,可是诺曷钵继位的时候年幼,国内很多有权的大臣为了争权夺利,吐谷浑再一次陷入了危机之中。

李世民再次派大将侯君集率军杀进吐谷浑,一举荡平了各种反对势力,再次扶持诺曷钵上位,并封其为可汗、河源郡王。

从这一刻开始,吐谷浑开始使用使用唐历纪年,奉唐国号,还嫁了弘化公主给他。

李治继位后,直接拜诺曷钵为大唐驸马都尉。

就在弘化公主忙着帮助大唐与吐谷浑建立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的时候,青藏高原上的另一位霸主不舒服了,这位霸主实力远在吐谷浑之上,它就吐蕃。

在吐谷浑附属唐朝时,和吐蕃的摩擦不断。

最终,在663年向北扩张的吐蕃趁大唐势弱,一战就灭了吐谷浑,最后一任吐谷浑王诺曷钵也是大唐的驸马都尉,被迫和弘化公主率部众逃往凉州。

失国之后的诺曷钵带着亲信数千投奔唐朝,被安置在灵州,大致就是今天宁夏灵武。

至此,吐谷浑算真正灭亡,从313年慕容吐谷浑建国到663年最后一个可汗慕容诺曷钵归唐,吐谷浑一共经历了350年的国祚,堪称长寿王朝。

此后,大唐派薛仁贵率军进入青海迎战吐蕃,这也是薛仁贵第一次挂帅,结果兵败大非川,还被贬为平民。

再后来,大唐又屡次帮吐谷浑复国,到宋朝又和契丹等各民族融合,宋朝以后文献才没有吐谷浑的记载。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