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家族历史邹氏来源(因姓邹保住一条命)

家族历史邹氏来源(因姓邹保住一条命)“恰遇营长夜来审问,我抬头一看,见他胸前的符号姓邹。他问我哪里人,叫什么名字,我回答说是浙江人,名叫邹子芳。他又问,你姓邹是哪里的祠堂,我说是八百村有分祠,总祠在杳渠,还有总祠在兰溪天妃宫。他又问,你是排哪行,我说是武字辈。他客气地说,你请坐,我也是兰溪人,姓邹武字行,我们同是天妃宫邹氏家族,还是族兄弟呢。当夜他还接待我吃饭,叫部下带我过鄱阳湖,帮助指明回家的道路。”据邹氏子孙邹子芳在1996年的回忆录里记载:“我今年88岁,有一件事使我终身难忘。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当时邹子芳22岁),我被国民党抓去做壮丁。当部队开赴江西省某地,我趁夜间宿营时逃出,逃至江西鄱阳湖被另一支国部队抓住,都要被枪毙的。”清初年间, 福建来浙地经商后定居的人很多,难免受歧视。由邹、廖、傅等姓氏共同献资在兰溪城内兴建了一座天妃宫,俗称福建议馆。清光绪五年(1879),邹延璋(杳渠邹氏宗祠总理事,原居百包源)

八百村位于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白羊田镇,是个山区村,群山连绵,异峰突兀。八百村自清代康熙年以来,从各地迁居而来的有何、葛、凌、叶、祝、邱等姓氏。而邹氏家族占八百村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是村里的大姓。

家族历史邹氏来源(因姓邹保住一条命)(1)

八百村邹氏支源流史

邹氏始祖庚福,据《邹家发展史续修序》记载,邹庚福字其任,原籍为福建省上杭县吉田里二图塘厦村。明末年间外出经商,在浙婺各地经营靛青行业,生意兴隆。

家族历史邹氏来源(因姓邹保住一条命)(2)

顺治年间定居在武义县的梅岗头村,后成家立业,置有田产一千零七十亩,及林山数块,赘得梅岗头村梅会希为养老女婿。因为女婿原系异姓,仅可养老,难以接代,为此返回上杭家乡,抱得嫡兄之子为嗣,嗣子名魁仁字首士。首士随叔父定居梅岗头村后因兄妹有争议,在家人共同协商下家业进行分配,留二百田作为祭祀常田,由邹梅二家轮流种植。

家族历史邹氏来源(因姓邹保住一条命)(3)

首士公在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在宣平八百畈建房定居,置田买山,成家创业,所生三子,兹华、兹广、兹潮。现有三大房族,以庚福公(第十四世祖)迁居本地算起,八百村已经传了十四代,发展邹氏裔孙428人,首士是定居八百村的第一始祖。首士公年老后,思念家乡,由兹广、兹潮两个儿子陪同回家乡访亲暂住。因交通不便几千里路遥只能靠步行,往返不易,年老有病在故乡谢世,享寿80岁。兹广、兹潮夫妇也在祖乡病逝。

清初年间, 福建来浙地经商后定居的人很多,难免受歧视。由邹、廖、傅等姓氏共同献资在兰溪城内兴建了一座天妃宫,俗称福建议馆。清光绪五年(1879),邹延璋(杳渠邹氏宗祠总理事,原居百包源)、邹彭颐(副理事,从福建上杭故乡来此协助延璋)集宣武两县的同宗裔孙共同筹资在杳渠村新建一座邹氏宗祠,分布26个村,立有宗谱33部。

家族历史邹氏来源(因姓邹保住一条命)(4)

清同治十二年(1873),八百村邹氏祖先新建了一座邹氏宗祠(后称上祠堂),因失修,于民国十八年(1929)倒塌。民国五年(1916),邹氏家族筹资新建下祠堂,于民国六年(1917)八月初五日落成,其结构是前后三大厅,上厅立有先祖牌位,称孝享堂,中厅称务本堂,前厅设亭台(戏台),头门悬匾额“邹氏宗祠”。民国二十二年(1933),以八百邹氏宗谱初修分谱,还聘请时任宣平县教育局局长、民国《宣平县志》总编撰邹家箴先生作分谱序。

邹氏同宗关键时刻能救命

邹氏族人历来团结和睦,感情深厚,以至历史上才有邹氏子孙因同宗关系而有幸逃过一劫的传奇故事发生。

家族历史邹氏来源(因姓邹保住一条命)(5)

据邹氏子孙邹子芳在1996年的回忆录里记载:“我今年88岁,有一件事使我终身难忘。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当时邹子芳22岁),我被国民党抓去做壮丁。当部队开赴江西省某地,我趁夜间宿营时逃出,逃至江西鄱阳湖被另一支国部队抓住,都要被枪毙的。”

“恰遇营长夜来审问,我抬头一看,见他胸前的符号姓邹。他问我哪里人,叫什么名字,我回答说是浙江人,名叫邹子芳。他又问,你姓邹是哪里的祠堂,我说是八百村有分祠,总祠在杳渠,还有总祠在兰溪天妃宫。他又问,你是排哪行,我说是武字辈。他客气地说,你请坐,我也是兰溪人,姓邹武字行,我们同是天妃宫邹氏家族,还是族兄弟呢。当夜他还接待我吃饭,叫部下带我过鄱阳湖,帮助指明回家的道路。”

此事邹子芳永远铭于心,这是同宗的感情,对她而言这是邹氏家族赐的恩情,救了他的命。

开拓进取继祖训

八百村人的开拓进取是附近出了名的。自建村开始,八百村就一直都处在比较贫穷落后的状态。清代时期,八百村的交通运输极为落后,出门就是岭,抬头便见山,通往白姆的道路仅是一条羊肠小道,到朱宅村不足五华里,却要过五渡溪水,即付马弄、滴水崖、胡公田、康坞五渡水。

家族历史邹氏来源(因姓邹保住一条命)(6)

民国初期,八百村村民邹可思、邹风春、何李新、邹忠法等率先发起修路,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改建了滴水崖路段,修建了胡公田至马鞍岭地段。后来,八百村还把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一定为全村村民义务修路日,村民们自觉参加,上午修山路,下午修大路,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1995年,为了使后代能了解八百村近300多年的历史和发展,继承和发扬历代祖先艰苦创业的光荣传统,八百村人着手开始编纂村志。《八百村志》编排结构的合理性,内容形式的科学性完全超越了一般村志的要求,达到了县志的标准水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八百村志》除了给村里主要姓氏邹姓立传外,还对何、葛、凌等16个小姓也专门立章,记录了各个姓氏在八百村的发展史或简史,充分体现了各个姓氏之间和睦相处的和谐观。

这也是中华民族团结的象征,各姓如一家的民族传统是值得发扬光大的。

声明:文章来源“邹氏春秋”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