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原罪的故事(三段式阐述原罪)
关于原罪的故事(三段式阐述原罪)这部影片关于罪与罚的讨论更加具有争议性的地方,在于其对于两位帅哥男主角犯罪的不同情形的讨论,很多人都可以看出在对两人的设定中存在很强烈的对比。艾弗里失手杀死卢克之后,警局中的几个同事到卢克家里去,不顾眼前羸弱的老妇和痛苦的女人,在熟睡的孩子身下拿走了卢克从银行抢来的赃款并瓜分了它。这样的罪行显然属于会让老天爷动怒的一种,在这之后的报应也就显得在所难免。当然这里的“罪恶”并不仅仅是指瑞恩·高斯林饰演的卢克骑着摩托车抢了银行、布莱德利·库珀饰演的艾弗里失手杀掉了本来不应该被杀掉的人,似乎在我们的理解当中老天爷还不会经常为了这种事情而大为光火,真正的“罪恶”指的是那种在人性的层面上所犯下的过错。《追风筝的人》里写道,世界上唯一的罪过就是偷盗,其实可以更加简单地理解成拿走原本不属于你自己的东西。卢克和艾弗里这两个角色都是因为贪婪犯下了这样的罪恶:前者偷来了本不该属于自己的财富,后者偷来了本不该属于
前言:古希腊神话中关于阿伽门农王和俄狄浦斯王的传说如今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他们的家庭悲剧故事里总是包含着贪婪和罪恶,而在这背后,则分明有着命运的一双手。命运女神编制生命的金线,又是她们亲手剪断它,没有人能够阻挠这个过程。
《松林之外》正是透露着这样一种命运色彩的电影,并且这些生命中同样夹杂着贪婪和罪恶。当影片中的卢克和艾弗里的生命之线在冥冥之中开始交缠在一起的时候,他们的命运早已不归自己掌管。
而最具传奇色彩的则是他们的儿子,两个在同一所高中念书的少年,正像希腊传说中的俄瑞斯忒斯和安提戈涅们那样 将自己父辈的命运继承了下去。
《松木之外》的三段故事都带着自己的风格,各自也有着各自的主题,然而贯穿在它们其中的除了一条命运的金丝线之外,还有两个共通的东西,那就是贪婪和罪恶。
当然这里的“罪恶”并不仅仅是指瑞恩·高斯林饰演的卢克骑着摩托车抢了银行、布莱德利·库珀饰演的艾弗里失手杀掉了本来不应该被杀掉的人,似乎在我们的理解当中老天爷还不会经常为了这种事情而大为光火,真正的“罪恶”指的是那种在人性的层面上所犯下的过错。
《追风筝的人》里写道,世界上唯一的罪过就是偷盗,其实可以更加简单地理解成拿走原本不属于你自己的东西。卢克和艾弗里这两个角色都是因为贪婪犯下了这样的罪恶:前者偷来了本不该属于自己的财富,后者偷来了本不该属于自己的荣誉。
在他们的生命被罪行所笼罩之后,命运的纺锤已经开始加速转动,属于他们的报应也随之而来,在第二个故事里,便着重地讨论了关于“罪与罚”的命题。
艾弗里失手杀死卢克之后,警局中的几个同事到卢克家里去,不顾眼前羸弱的老妇和痛苦的女人,在熟睡的孩子身下拿走了卢克从银行抢来的赃款并瓜分了它。这样的罪行显然属于会让老天爷动怒的一种,在这之后的报应也就显得在所难免。
这部影片关于罪与罚的讨论更加具有争议性的地方,在于其对于两位帅哥男主角犯罪的不同情形的讨论,很多人都可以看出在对两人的设定中存在很强烈的对比。
卢克是一个带着一身伤痕,想要参加摩托车世界巡演的男人,却为了抚养他出生不久的孩子,放弃之前的一切,因为爱而犯罪:为了有钱来照顾自己的孩子和曾被自己抛弃了的恋人。
艾弗里是一个出生于法官世家,从小就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而且总是有办法寻求到捷径得到自己渴望的一切,他的犯罪则是完全为了自己的名誉:如果说出自己是误杀很可能没法继续做警察。
如此一来在局外人冷静的道德立场之上卢克就占据了更高的位置。这样的对比进一步深化了关于罪与罚的讨论:“善良的恶”和“覆盖在恶上面的善”到底哪个更加可怕?相似地,俄国十九世纪著名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曾试图探讨类似的问题,出于另类动机的罪行会带来什么样的惩罚。
影片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人性内涵的挖掘,远胜于对社会现象和真实生活的描写,《松林之外》也可看作一部社会哲理作品。
很遗憾,这个世界总是需要人们为自己所犯下的过错付出代价,而且付出代价的过程不会因为任何意志而转移,直到复仇的完成或是生命的完结。
卢克出自“美好动机”的犯罪也没能博得老天的同情,而站在道德背面的艾弗里用他的生命来寻求救赎,但似乎也无济于事,反而更是被心魔困扰得无法脱身。
英国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曾经写过一部名叫《赎罪》的小说,书中的主人公一生都没能战胜自己由于年少时曾经犯下的过错而带来的心魔。她后来甚至试图欺骗自己,告诉自己她已经得到了宽恕,可这样最终带给了她更大的痛苦。
与此相似的是本片中的艾弗里,他也没能逃出当年误杀卢克之后,心中一直纠缠着他的负罪感。于是他试着做一个更好的人,试着做更好的父亲,试着让自己变得更加勇敢,希望能用这些方式来偿还罪行、战胜内疚。
最终卢克的儿子杰森在松林里放过他的一幕并不能算是对他的赎罪的接纳,我们分明看到的是他在心魔面前无力反抗的软弱。不过此刻,观众们倒是终于有了一个理由来同情艾弗里这个角色:他揭发警局腐败,以最正直的形象参与到政 治当中,并不能完全归结于他自身对名誉的追求,其中也有他发自肺腑的忏悔。
略为嘲讽的是 在卢克的儿子杰森的面前,艾弗里的最后一道防线还是崩溃了,他在杰森面前泣不成声。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一直在赎罪,可是那桩罪行的重量依然始终压在他的心头,让他难以战胜心魔。
影片最后出现的那张相片正是这种无力感的写照:15个年头之后,卢克的照片仍然放在他的钱包里,时时刻刻提醒着艾弗里不要忘记心头最为阴暗的那个秘密。
这部影片在松木之外对于最后一段艾弗里直面心魔的气氛营造十分成功,两位演员的表演也非常成功地让观众掉入了那种酸楚的情绪当中。
心魔来自心中无法面对的东西,即使你没有犯罪,但这些无法释怀的东西也终将成为心中一座座无法攻克的堡垒。这些堡垒重重地压在心头,投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当第三段故事开始,看到故事里的所有人都变得苍老,重新回归人间的琐碎生活时,还是有种时间飞逝过后的巨大失落感,但他们的平静生活注定无法继续进行下去,因为“命运”来了。
卢克的儿子杰森和艾弗里的儿子在同一所高中相遇,并最终见到艾弗里,这整件事情正是命运一手操纵的结果。
我们常常说“这是命运开的一个玩笑”,然而命运是很严肃的,它从来不乱开玩笑,因为命运面前,你无处遁形。
影片的最后,一个段落终于把前两个段落一直作为隐线的命运主题凸显了出来。或许会有人觉得最后这个“15年之后”的故事在整部影片中显得有些脱节,然而事实上这一段才是影片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导演斯安弗朗斯甚至认为前两个故事是第三个故事的两个序幕。
或许这就是艾弗里的宿命:他终究要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代价。除了这种罪与罚的因果报应的宿命之外,电影里的“命运”还有另一种表现形式:它让几位主角的命运纠缠在一起,并且时刻不曾分割,这样的纠缠更加错综复杂,同时也带有更强的传奇色彩。
导演用松树林来作为命运载体的手法是本片构思最为特别的一个地方。和其他类似主题的电影不同,本片并没有直接提到命运,或者是用类似的意象来进行隐喻,而是频繁地使用松树林这一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场景。
斯安弗朗斯作为电影气氛和色调掌控的大师,对于松树林场景的刻画也相当成功:冷冽的色调和压抑的气氛,给观众们带来沉重的观影感受。在这片松树林里,故事的几位主角都经历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这样的巧合显然是关乎命运的:它把他们三个人联系在了一起。卢克随着那颗子弹进入了艾弗里的身体,成为了他的一部分;而杰森身上则流淌着卢克的血。
导演用松树林的方式时刻提醒着我们有关“命运”奇妙而巨大的力量,不得不说是一个妙笔。在故事的末尾,影片再一次突出了它的命运主题:杰森放过杀父仇人之后,也跨上了一辆摩托车,和自己的亲生父亲一样,成为了一名徜徉在松木之外的少年。
总结:《松林之外》探讨的是一个跳脱出两性关系,而与家庭以及继承有关的话题,并深入到了父亲与儿子之间难以明确定位的亲情维系当中。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非常传统的情感题材,那就是父辈过去的罪行,会在不知不觉中转嫁到下一代的身上。影片中关乎的都是围绕着一脉相承而展开的元素,比如,我们来自于哪里、我们需要传递下去的是什么、我们会为自己的下一代带来怎样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并铭记于心:我们所做出的选择,将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以及它们在经历了几代人的洗礼之后,仍然会引发的连续性的作用力以及得到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