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泉寺石窟值得去么(安阳灵泉寺石窟)
灵泉寺石窟值得去么(安阳灵泉寺石窟)
第一去安阳整体收获非常大,其中就包括遇见灵泉寺石窟。在网上查到的地址是安阳县善应镇南坪村,作为外地人到现在我都没搞懂安阳市和安阳县是什么关系,所以关键时刻还是要靠导航。说灵泉寺石窟就要先说说灵泉寺,灵泉寺始建于546年,修建它的是东魏高僧道凭法师,道凭可是个厉害人物,他是北朝赫赫有名的慧光大师的亲传弟子。我们说凡事必有因果,为什么他会选择在北魏的安阳修建规模如此宏大的寺院呢?其实看一下历史就知道了,北朝之时佛教之风盛行,而东魏定的都城叫“邺”,就在现在的临漳、安阳一带。放在当时来看这里可是“佛国”的中心。到隋朝时灵泉寺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道凭法师的弟子灵裕被隋文帝封为国统僧官,直白的翻译一下就是“国家统一管理僧人的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全国佛教协会主席。理所当然的“主席”所在的寺院也跟着沾了光,灵泉寺成了当时北方的佛教圣地。以上全程说的是灵泉寺,而灵泉寺石窟几乎是和灵泉寺同时代开工的,历经北齐、隋、唐、五代一直到宋大概五百年左右的时间都有开凿。
话说现在的灵泉寺和灵泉寺石窟可不是一回事,现在的灵泉寺除了借历史一个名字用了历史上的那块地,剩下的基本上都是新修的也不收门票;而灵泉寺石窟更贴切的可以叫“万佛沟”,它单独开了个小门,门票40块。我是掏门票的,所以往后讲的都是灵泉寺石窟。
灵泉寺石窟里主要有两个大的石窟,一个叫大留圣窟,一个叫大住圣窟。大留圣窟传说为北朝留下来的,在岚峰山东侧,可惜被盗掘严重,现在处于封死状态,我找了找也没有找到,留下来的也多是关于它的传说。另外一个就是大住圣窟,开凿于隋文帝时期,也就是那个“佛教协会主席”灵裕当主持的时候。两个石窟的名字加一块也非常有意思:“留”、“住”。只不过有些东西终究是过眼烟云,留不住的。
大住圣窟,现在为了更好的保护加了铁栏杆。其实石窟门口是有保护神的。而且这两个保护神来头都不小,远远看去像极了过年时门上贴的门画。只不过我们贴的门神一般都是秦琼、尉迟恭,算来算去顶多也就是隋末唐初的人物。而这两位浅龛浮雕的神王可都是在隋朝开凿石窟时就守这儿的,一守就是将近1500年,可谓是留存下来最古老的门神了。
西边的这位是“迦毗罗神王”,高1.78米,宽0.6米,头戴鸟翼冠,留了个大胡子,左手持三叉戟,右手持剑,跣足立于一兽背。他的上身所着甲胄极为特殊,胸部及腹部有人面像,肩部为兽头含臂,护膝为象首。
东侧是“那罗延神王”,高1.74米,宽0.7米,神王头戴鸟翼冠,也是个大胡子,两侧有披帛,袒上身,下着裙,右手持三叉戟,左手持剑,跣足立于一牛背之上。最出意外的是两个神王的朝向不是对着的,而是同时朝向了东方。这让人感觉那罗延神王像是在上班时间“偷懒”。
大住圣窟是朝南开的,所以窟内能最大化利用的也就是东、西、北三壁,每一面墙壁都开凿一大型拱龛。窟内所有佛像的佛头不管是那一面墙上的,全部都已经被损毁,现在如果有能看到的都是新补上去的。
北面墙壁是卢舍那佛龛。卢舍那佛高1.02米,后有圆形头光,穿通肩袈裟,结跏趺坐于长方形束腰佛座上,左手扶膝,右手残缺。两侧分立一菩萨一弟子。佛座下的前壁,并排开凿略呈方形的浅龛九个,正中一龛较大,浮雕莲花宝炉,两旁雕树、火、风等八神王。佛龛两侧由上至下各凿七个小龛,内雕七尊结跏趺坐小佛,每尊小佛姿态各异。
东壁为弥勒佛龛。弥勒佛存高1.24米,后有头光,穿通肩袈裟,结跏趺坐于方形束腰须弥座上,左手扶膝,右手上抬。右侧菩萨高1.2米,身穿长衣,颈饰项圈,身配璎珞,跣足踏一圆形仰莲台上。左侧弟子,双手合十,立于仰莲台上。佛龛两侧亦各有七尊小坐佛。
西壁是阿弥陀佛龛。本尊阿弥陀佛,后有头光,身着通肩袈裟,右手前伸,掌心向外,左手扶膝,结跏趺坐于束腰莲花座上。佛两侧各立一胁侍菩萨。佛龛两侧亦有七小佛龛。
洞窟内南壁,即窟门两侧皆有佛教内容雕刻。东侧以减地法浅刻二十四高僧像,题记称“世尊去世传法圣师”。也就是传法图。画面上下共分六层,每层两组四人,共十二组,皆为双人对坐的形式,画像之下均分别有题名。
窟顶呈覆斗状,中心部镌刻莲花藻井中心为一朵大型莲花,在莲花的西、北及东面雕飞天六个,皆头梳发髻,戴花冠,上身裸,下着长裙,腿、足外露,体态轻盈,衣带随风飘舞。
走出大住圣窟,往山上走,山头上漫山遍野密密麻麻的除了一些小的石窟都是摩崖石塔。没见过啥世面,第一次见这阵势,当时就把我给镇住了。
刚开始我以为这些石塔也属于是石窟,还感觉这石窟怎么就这么奇怪呢,后来查资料才知道这是塔的一种,因为是开凿在山崖的崖壁上所以叫摩崖塔。以高浮雕的形式雕刻的又叫高浮雕塔。
万佛沟上大大小小的石塔都用记号笔做的有编号,总共有200多处,这样的形式这样的规模全国第一,是中国最大的高浮雕塔林群。
而且这塔的长相很有异域风情,一看就是舶来品,查了一下这种形式的塔叫阿育王塔。听名字就可以猜到这种形式的塔来源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塔的宝顶很有印度风,中间一般有托塔力士,下方设有带本尊佛像的舍利穴。
那建这么多塔到底是干什么用的那?发现最近还真是有点喜欢钻牛角尖。搜了一下百科,说塔这种东西最初是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的。世俗化是在十四世纪以后。灵泉寺石窟里的塔最晚的是宋朝,也就是比十四世纪早,还是阿育王塔,那肯定就是本源的功能了。那是干什么的呢?就是僧人的墓塔。
塔龛中带有题记的有几十座,对塔的称呼有“灰身塔”,“碎身塔”、“散身塔”、“支提塔”。这名称虽然不一样但都是比较直接的,就是安葬僧人的。
有些题记明确记载了僧人先实施林葬,待血肉化尽,再捡拾遗骨进行火化。甚至大部分塔龛连收纳骨灰的舍利穴都不设,应该是将骨灰撒洒了。
最厉害的是这里埋葬的可不仅仅是灵泉寺的僧人,塔铭记载豫北这一带的宝山寺、灵泉寺、慈润寺、光天寺、大云寺、圣道寺、妙福寺、报应寺、圆藏寺等著名寺院的高僧圆寂后都在这里建舍利塔,足见灵泉寺在当时豫北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走在石窟和塔林之间,表面是一片宁静,仔细想想真的有些诡异,放眼望去虽然都是佛像(每摩崖塔下面都有佛像穴),但竟然没有一个佛像有完整的佛头(大住圣窟新补的不算)。到底佛头都去哪里了?能找到的资料太少了,讲述的也都很模糊。从历史上找原因,大的灭佛运动有四次,除了北魏太武帝那次其它三次灵泉寺石窟都赶上了,被破坏是在所难免的,这算一个原因。再就是上世纪80年代人们为了谋利,盗毁比较严重,特别是对大留圣窟来说,几乎就是灭顶之灾。其它的原因肯定还有,但是不太好说的清了。
当时去的时候没有提前好好查阅资料,买了门票后就直奔万佛沟,在里面拍拍照片就走了,结果就把万佛沟外面的北齐双塔和唐代双石塔给漏掉了,多少有些遗憾。不过还好,回来重新学习了一下,东西是弄明白了,如果有机会再去,都可以试着当导游了。
道口古镇,一座不仅有烧鸡味道的真正古镇
汤阴岳飞庙,设计精妙,秦桧跪像隔空几百米给英雄下跪
汤阴羑里城是座“监狱”,每天还是有很多人掏钱去看